从港漂记忆到跨媒介拼图—— 《港漂记忆拼图》跨媒介作品发布会在成都举办
让AI来阅读一部科幻小说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90后先锋作家吟光(Lucia Luo Xu)带着跨媒介新作《港漂记忆拼图》,邀请了文学、美术、音乐、影视、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嘉宾,包括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韩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编剧、导演张小北,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周辰,科幻作家吴楚,以及共创合作方中国美术学院原上海设计学院数媒系主任程斌、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合作艺术家周天歌,共同呈现一场跨界对话盛宴,在古典和科幻的冲击中,为观众带来打破疆域的视听享受。
活动由作家出版社创意合作部主任宋辰辰主持,在 D&A Lab 制作的 AI生成预告片、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所制作的未来媒体剧场播放,和精彩的昆曲+电音“声音景观”创意表演之后,正式开场。作者吟光介绍作品以内地赴港的港漂为主线,讲述了游离在大都市的新青年的成长经历。关于故乡和远方、过去和未来,每个人都有独特故事,而《港漂记忆拼图》依托“分布式叙事”,在超现实的科幻设定下,最大程度的呈现了现代人命运的不可捉摸。
韩松说,《港漂记忆拼图》塑造了一群有代表性的人物——港漂,吟光对这群人生活的细致描写,让小说有血肉感,让读者有代入感。很多科幻在凭空架构,没有从人物出发,这部作品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基于现实基础的方向,让故事很有说服力。此外粤语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形式美感,反复式的写法把剧情加深推进,在故事的后段整体进入了昆曲的世界,形式探索和思想性结合,创造出了新的叙事美学。
严峰提到,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采用非线性的碎片方式,与现代艺术的空间化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有这么多跨界合作,随书的地图和二维码也与故事非常契合,形式上充满了探索和创新。用跨媒介的眼光来看,读者的阅读过程像在玩一场游戏,相同的场景和不同的角色,发生不同的故事,每个角色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联系,把现代生活的碎片链接起来,产生互文性,文学在这样一种身份互换当中,崭新的意义就爆发了。
程斌与吟光就《港漂记忆拼图》进行了深度合作,将科幻叙事作为创新设计教学的方法论,共同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的团队,基于人物线索创作了叙事架构图,用谱系的方法来分析解构每一章节。在此基础上,将小说中的片段进行媒介延伸叙事的重新构建,从视觉上展现故事的世界观,以游戏化的思维,通过小说、影像、装置、声音来共同构建混合现实的空间,制作了概念视觉短片系列《未境之像》。这是新媒体与科幻作家产生的化学反应。
周天歌以与昆曲表演艺术家施夏明和吟光的共创音乐《荒·生》为例,与现场观众分享了科幻音乐构建了疏离感和距离感,传统、古典并非与科幻对立,反而能提供神秘的感染力。音乐成为一把钥匙、一段线索、一个契机,让人更理解、更沉浸、更投入。而读这本小说的体验很有意思,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跳到任何一个地方,就像昆曲唱腔穿插其中的凝聚和投放。
吴楚表示,吟光的多元身份造就了这部多元化的小说,带来的信息密度和广度超越传统文本,多维的艺术形态把每个人物不同风格的故事串联起来,带来了启发:小说不再是单纯以文字为载体,而是以作者的灵感为种子、无限生长的世界树,是多向发散的新媒体资源库。
周辰就小说内容和创作过程,分享了当下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发展,以及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他表示作为有主观意识的人类,我们也始终在探索让人工智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谈环节,导演张小北的加入让话题更为多元,从科技与艺术、大众文化与创作、ai对文艺作品的影响等方面,嘉宾都进行了深入探讨,也与观众互动对话。
“从港漂记忆到跨媒介拼图——《港漂记忆拼图》跨媒介作品发布会”主题沙龙由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主办,作家出版社、八光分文化、成都市科幻协会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协办。据悉,本书改编的科幻影片《无心兰桂坊》日前亮相威尼斯电影节VPB展映。
在成都遇见未来,在此被称为AI元年的2023,科幻带来更丰富更多元的展现方式,爆发更强大的力量,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