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新作《归海》: 生命如海,见证女性力量的奇迹
10月21日下午,海外华文作家张翎《归海》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活动由作家出版社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以及作者张翎出席活动。发布会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主持。
《归海》借助一位中国普通母亲的身世传奇,拆解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编码。小说通过袁家母女的情感流变,探寻了中国女性的人生磨难与命运浮沉,并延伸至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个体生命的苦难记忆。《归海》不完全是私人记忆与历史之间的纠缠,它还呈现出一重跨越国界民族的、省思战争创伤的世界性视野,呼唤在跨文化语境中构建并实现创伤认同与情感疗愈。
诞生缘起与双语写作
作为“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的中篇,《归海》保持了张翎对灾难、创伤及其疗愈等话题的关注。谈及创作缘起,张翎一直都很关注灾难和创伤,包括战争题材。张翎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余震》,改编成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我并不认为这是我创作的最好作品,但是从2007年开始,我就关注灾难、战争、创伤的问题。”这一创作倾向,与张翎的职业密切关系。
除了作家身份之外,张翎还是一位听力康复师。对此,她讲述了在诊所工作中的亲身见闻。“我在诊所里工作了17年,在美国和加拿大,除了一些普通的老人之外,我还会接触到从各个战场上下来的退伍军人。在90年代初期,我甚至能见到参加过一战的老兵,他们真的是世纪老人。然后,他们渐渐地凋零,我就看到了参加二战的老兵。再后来,我遇到了朝鲜战场、越南战场、中东战场以及阿富汗维和部队等地的军人。这些面孔越来越年轻,渐渐走进我的诊所。”此外,张翎还遇到了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战争难民。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可留在他们身上的创伤,我是亲眼所见的。”
正是有关战争的感触和思考,才成就了《归海》这部作品。张翎表示,之所以将系列书籍命名为“战争的孩子”,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讨论的不仅仅是战争,更是灾难带给人的影响。谈到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劳燕》时,张翎说:“我没想到这本书会卖得好,因为在美国没有人读翻译书。然后,出版社建议我去网上看看书评,我喝了一杯酒,壮胆去看书评。出乎意料的是,看到第一个书评就把我吓了一大跳。那一条书评说读《劳燕》之前,我不知道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
这件事不单坚定了张翎接着写下去的决心,更决定了本书双语写作的特色。“与其说我用中文写了再翻译成英文,浪费许多时间,第二部《归海》我就用英文直接写了,它的英文名称叫 《Where Waters Meet》,直译的含义是‘水相连的地方’。或者说,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这本书写完之后,我也想让中国读者知道这个故事,所以我就另写了一个中文版。”
回顾中英文版《归海》的创作历程,张翎分享了小说命名的构思, 她不愿意别人说这是同一本书,因为它其实是一个重写的故事,一个英文版,一个中文版。在两个作品的名字上,张翎希望跟英文有契合的地方,那就是:水肯定要相遇的。“最后,我希望将水的意向保留在书名中,而且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女儿与母亲在走过千山万水之后的重逢。正如她们从温州出发,来到东海,来到黄浦江,越过太平洋,来到加拿大……母亲带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重返故乡,女儿是带着她的灵魂来归家的。所以,我认为这部小说名叫《归海》,整体上是比较适宜的。”
战争题材小说与“战争的孩子”三部曲
谈到张翎的小说创作,吴义勤认为张翎是一位非常具有写作长度和韧性的作家。“我和张翎老师是老朋友,她的文学创作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势头,长篇小说更表现出创作爆发力。”具体到《归海》的艺术特色,吴义勤表示这是一部标识张翎创作新的里程碑作品。在文学写作上,张翎的个人风格依然是细腻的、绵密的。在小说形式上,《归海》全书采用了对话与书信的结构。在历史和现实面前,主人公从加拿大回到温州,探访母亲历史的秘密,揭示尘封的真相,因此有一种心灵解密的艺术特征。但是,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有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战争导致的精神创伤的问题。尽管在世界文学史上,这一类题材诞生过许多经典作品,但相比之下,这个题材的中国文学创作是相对较弱的。
“对我们民族来说,中国文学如何反思和书写战争,对当代作家而言确实是一个重大考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归海》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的文本,张翎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姊妹两人在抗战时期的不幸经历,探寻未来几十年心灵的挣扎与人性的救赎。与此同时,这部作品通过反省的视角,从女儿寻找母亲的叙述角度,讲述这一段历史,从而揭示女性的奥妙。因此,从文学性的角度、从人性的丰富性来看,《归海》是非常深厚的,也是非常深刻的一部作品。”
《归海》距离《劳燕》的出版已经六年了,为此,张亚丽提问张翎是否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张翎从现实和个人两个角度指出:“在写作上,我觉得困难还是挺大的。第一个是疫情阻隔了我与汉语世界的联系。写作很早就在我的计划之中,我最初犹豫过到底先用哪种语言写,耗费了我很大的心神,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当我最后定下来先用英文写作的时候,我发现换一个语言来写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换个语言,整个语境就改变了。但是,我觉得用第二语言写作,带给我一种感觉,让我突然年轻了一把。与此同时,我觉得这次用英文的写作,打开了一个视野,这让我感觉迎来了新的挑战,完全跳出了舒适区,感觉特别兴奋。我希望大家不要说我是一个成熟的作家。我不要成熟,让我慢慢地、磨磨蹭蹭地走,也许会撞得鼻青脸肿的。让我再长一会,我不要那么快地成熟。”
《归海》:中国式的传奇故事
丛治辰表示,张翎老师的写作当中,确实是有一种不“成熟的”的状态,这里有一种尝试的勇气。比如《余震》和《金山》,完全是不同的风格。可以说,她的每一本书的主题以及处理方式,似乎都在给自己找麻烦,但这是一个好作者的特征,因为优秀的作家永远不满足自己之前的创作,总是一再给自己找麻烦,并能够将自己的风格一以贯之。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宏大历史之中,但是我们不自知,而好的作家应该把这种生存状态揭示出来。
针对小说《归海》,丛治辰认为,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中国式传奇”。“《劳燕》在美国读者眼中多少像是一个异国传奇,因为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日本和中国发生过什么,所以他们会认为这读起来更像是一个传奇故事。但是,中国式的传奇,从来不仅是‘传奇’。中国式的传奇,总是在一个日常的层面,击中你的内心深处。因此,即便《归海》不是一个寻常人可能经历的故事,但是类似的经历,往往会在精神和尊严层面,以种种的方式施加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这是中国式传奇中不传奇的部分。”
张翎进一步补充道,《归海》是一部关于“水”的传奇。“无论是中文英文,我一定要有一个水的意象在里头,为什么是水?因为我认为战争对于女性来说,女性除了要承受战争灾难之外,她们还有一种独特的、属于女性自身的困境要承受。这种耻辱不仅是战争带来的,也是传统社会的固有偏见带来的。我觉得男性的力量是有分贝的、它有爆发力,它是响亮的,这会让我想起钢铁、岩石这一类的东西。但是,女性的应对方式就像‘水’。水,是世界上最能顺应环境的东西。只要有一条缝隙,它就能存活。只有存活下来,才有所有的可能性。要说《归海》是一种传奇,它也是水一样的传奇。”张翎笔下的女子是泥水,看上去是污泥浊水,但它滋养万物、保守自己,它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刻保留性命。“我想,我的女子就是这样的泥水,如果说《归海》是传奇,它就是水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