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地阶梯
来源:上游新闻 | 何小敏 罗涌  2023年10月11日09:27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坐拥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呈现山地水乡优美风貌,当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2021年3月,桥头镇被纳入全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是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对口帮扶乡镇。两个月后,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派驻的12名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到此扎根。在这片乡村振兴的热土,当地党委政府、多方帮扶力量、干部群众奋发作为,助推打造全市乡村振兴“桥头堡”。

山一程,水一程,心向桥头山地行;风一更,雪一更,身做阶梯助振兴。时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公司副总经理兼重庆重报电商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力是工作队成员之一,他来到桥头镇桥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张力栉风沐雨,步履不停,殚思竭虑,夯基拓路,与当地干群一道,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高分答卷。

“把脉”定向 “蓝图”初绘

巴山渝水,孕育城市灵秀。发源于鄂渝交界的石柱县黄水镇、冷水镇的两条小溪,在群峦叠翠的峡谷间穿行,在流经桥头镇的铧头嘴一带时交汇,山高谷深,水流急湍,河谷区域冲刷出一块山间平坝,当地人称“桥头坝”,是石柱境内最大的河流——龙河的上游区域。在这里,村民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物产人丰的集镇中心,也就是桥头镇的老场镇。据当地老人描述,其三面环山,水绕村庄,好似一片“世外桃源”。

旧时交通不便,桥头镇地处深山,天高地远,政府管理鞭长莫及,在漫长的封建时期,曾划归丰都县“飞地”管辖500多年。又因长期受制于土司统治,因此当地一度形成家族豪强争斗、民风彪悍的局面。

桥头村的原址在桥头镇的老场镇。许多年前,桥头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收成颇丰,在当地也可谓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村”。然而利弊并存相依,以往每到雨季,山洪泛滥成灾,村民备受影响。21世纪初,大型水利工程藤子沟水库在这里开工建设、下闸蓄水,兼具防洪、发电、梯级调节等功能,惠及沿河两岸及下游多地群众。

水库修建后,桥头老场镇淹没水底,桥头村整村向后搬迁。失去了肥沃土壤,村民在山丘沟壑间见缝插针的开垦土地种植传统作物,但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困难。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交织时代发展进程,桥头村逐渐成为矛盾突出的“问题村”,成了全镇两个贫困村之一。

决战贫困,华夏大地号角声声,桥头人民义无反顾加入到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中。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中益乡视察调研,对全县脱贫攻坚等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55万石柱儿女倍感振奋、无上荣光,全县干群牢记嘱托,感恩奔跑,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山乡巨变的脱贫壮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步入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扛起乡村振兴的“大旗”?如何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这些是摆在镇村干部、群众面前的现实问题。

入驻桥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张力第一时间向镇村干部了解村情,马不停蹄深入村组查看村貌,快速融入村民群众之中,大量走访,摸清底数。初识桥头,张力感受到接下来的担子沉重,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蹲点战斗”的信心和决心。

暮春时节,一场“头脑风暴”在桥头镇政府激烈碰撞。

“桥头镇以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景观;土汉文化交融,有建筑古迹、传统工匠、诗词、民歌等文化底蕴;地处全县康养旅游示范带中心位置,可与中益、黄水、冷水等乡村旅游地联动发展……”会议室内,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桥头镇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镇村干部齐聚一堂,深入讨论、修改完善全镇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梳理资源、优势,理清问题、短板,精准把脉定向。

回到村里,张力与驻村队员、村组干部认真研究、分析总结,结合全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发展定位、具体目标,根据本村实际,制定了桥头村乡村振兴初步规划,绘制发展“蓝图”。“我时常想象,振兴的桥头村会是怎样一幅美丽图景?”怀着无限希冀,张力在工作笔记中写下这样的憧憬。

桥头村党支部书记谭雪梅是一名“90后”大学生毕业生,她办事干练,性格直率,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时刻想着为乡亲们办实事、谋发展。见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沉稳、干劲十足,还扎得下根、融得进来,心里特别高兴。她说:“张书记的到来,让我们又增添了助力,找到了目标,相信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起来解决一个个难题,一定能把我们桥头村建设得更美、更好。”

张力说:“丘陵山地之间,一步步石阶奠基铺路,填平坎坷,连通沟壑,造就了山里人进出通行或谋求生计的山地之路。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也是这山地之间的一步‘阶梯’,愿扎根于此,夯基拓路,竭尽全力为群众增收致富构筑更多平坦、便捷、安稳的通途。”

“积分”治理 夯实“基石”

初夏,清晨,张力与两名驻村队员开始了一天的入户走访,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村庄、湖水、林木、炊烟……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中午时分,艳阳当空。大家一路交谈,一路总结,走访途中,有喜有忧,好在山村美景作伴,心中宽慰。突然,张力转身对队员们说:“必须马上着手办。你看村里这么好的景致,这么好的资源,但这路边却是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那房前屋后的环境如此杂乱,还有那邻里关系紧张复杂……这些多年累积的陈规陋习和矛盾纠纷,都是乡村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说干就干。由张力牵头规划,桥头村致力于强化乡村治理、建设文明乡风的乡村振兴“文明积分”机制启动实施。很快,“文明积分”管理办法、评分标准、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拟定完成,评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人员推选到位。

眼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就是实施积分机制所需的资金和相关物资,驻村队员和村干部们都犯了难。“我来试试。”张力边说,边拿起手中的电话:“是田经理吗,我这里计划搞个文明积分创新工作,遇到点瓶颈,急需你的支持……”张力加紧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相关工作人员对接,引来了第一批帮扶物资。紧接着,桥头村又争取到中国农业银行石柱支行的支持,由中国农业银行石柱支行为其提供部分资金和数据系统支持,还针对性为“积分大户”开通了存贷款利率优惠,共同打造“积分银行”。

2021年7月。在村民院坝会上,张力大声宣布:“桥头村乡村振兴‘文明积分’今天起正式运行!”

“什么是积分?哪些事情可以积分?”

“积分有啥子好处……”

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吵嚷起来。随后张力向村民详细介绍了积分规则、物资兑换等情况,“大家要积极参与公益劳动、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事宜,此外,家庭成员参军、考大学、好人好事等也可以积分,到时候积分可用来兑换物资,还可以享受银行贷款优惠……”

“记分的能保证公平噻?兑换的东西可以自由选择不?”

“可以用积分来贷款呀,是真的不……”

对于这项即将实行的“新政”,大多村民表示支持,也有不少人感到陌生和质疑。张力等人苦口婆心耐心讲解、宣传,直到众人散去。

三个月后,桥头村召开第一次乡村振兴“文明积分”兑换大会。村民走进物资兑换处,货架上大米、食用油等物品琳琅满目,整齐排列。“大米25积分、铁瓢10积分……”每种物品下贴有兑换所需的积分。

村民谭明洪在物资兑换处精心挑选,用自己的积分兑换了一架铝合金梯子。“这个梯子对我来说太有用了,以后爬高取东西什么就更方便了!”他双手将梯子高高举起,向大家“炫耀”。

村民向大奎用自己平时参与公益劳动的积分,向农业银行申请了5万元免息贷款,计划用这笔资金来发展产业。这样一来,他养殖肉牛3头、生猪2头、蜜蜂5箱,还添置了拍视频的设备,发挥兴趣爱好做副业。当然,一年后,他还清了所有贷款,并将老宅修葺一新,生产与生活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这是后话。

在这次兑换活动中,有50多位村民用积分兑换了梯子、灯具、工具箱等各类物资100余件。此外,村两委还从宣传引导、树立典型等方面入手开展文明评比,对先进农户授予乡村振兴“文明户”标识牌,鼓励大家从小事做起,用文明行为换取“荣誉”积分,互学互促,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村民对积分“大户”投来羡慕目光,同时也为这些先进事迹点赞,大家纷纷表示,今后也要争当先进。

“小积分”撬动基层“大治理”。桥头村乡村振兴“文明积分”的创新举措实施以来,群众从“要我参与”转为“我要参与”,参加抢险救灾、人居环境整治、公益劳动等事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上访、刑事案件零发生,农村人居环境、村民精神面貌发生极大转变。

该举措也吸引周边村组和乡镇纷纷借鉴,国家乡村振兴局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该工作机制在全国推广。

对张力来说,“文明积分”的有效推行也是他驻村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工作笔记中提道:“这是桥头村的大事喜事,看到群众满意、村风改善,我欣喜万分……”同时,张力也清醒的认识到,积分机制虽然激发了村民的文明向上意识,但基层治理模式仍需不断创新优化,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推进乡村善治,助推乡村发展向更美好的层次跃升。

搭建“三桥” 构筑“高地”

桥头镇曾因桥多而出名,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原桥头老场镇的“三多桥”。那是一座横跨龙河的石拱桥,曾是村民进出桥头的交通要道,镌刻着厚重的历史,寄托着浓浓的乡愁,承载着老百姓“多子、多福、多寿”的美好愿望。时代变迁,过去的“三多桥”连同历史往事尘封于水底,留下一汪湖水及诸多美好向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寻觅新的寄托。

“没有支柱产业,村民增收困难,年轻劳力外出,留下些老弱幼!”

“我们的问题还很多,概括的说,可以用人才力量弱、内生动力弱、产业基础弱这‘三弱’来总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问题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

深秋的傍晚,在桥头村会议室,张力、谭雪梅带头发言,驻村队员、村干部们各抒己见,一场党建工作会有序展开。

经过反复推敲,桥头村创新提炼出“三桥”党建工作思路,将其定义为“回乡桥”“连心桥”“致富桥”的“三桥”精神,构筑基层党建“高地”,以党建引领基层建设各项工作。

桥头镇党委政府、驻乡工作队对这项创新党建思路十分重视,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细化方案。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桥头镇工作队队长江波说道:“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党建工作与推动强村富民充分结合,着力补齐短板弱项,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活力。”

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说:“当初修建水库,村民被迫搬迁,这背后也体现了桥头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全力支持国家建设的奉献精神,现在打造这个新时代“三桥”,我们也要围绕群众中心,承载起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紧接着,桥头村的“三桥”工程全面铺开。

其一,加速打造“回乡桥”,破解“人才力量薄弱”问题。

乡村振兴,人才是前提。桥头村从加强支部建设入手,严格制定并执行考核评选制度,淘汰履职能力差的村组干部,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和培训,严格组织生活,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办事服务水平;引能人、强支部,回引优秀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成为党组织“带头人”,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推动支部建设向年轻化、知识型转变;创新培养干部思路,在全镇范围选拔学历高、能力强、有干劲的年轻人才担当村组干部,为基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引乡贤、馈家乡。桥头村建立乡贤信息库,搭建回引大平台,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和情感沟通,鼓励在外乡贤返乡创业,为全村发展献计献策、添砖加瓦。

刘书琴是20多年前从山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多年。2021年5月,张力第一次见到刘书琴,曾在浙江等地先后涉足电商、民宿行业的她,正计划在桥头开一家民宿。经过张力、谭雪梅等人的鼓励支持,提供政策指引和协调帮助,让这只“金凤凰”成功飞回家乡扎了根。“前几年我就在计划着回家乡发展产业,如今有了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支持,我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刘书琴说。

两年来,包括刘书琴、向丽华、陈继勇等在内的一大批本土走出去的企业家、致富能手陆续被回引桥头村投资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力军”。

其二,搭建“连心桥”,破解“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落雪凝霜,天雨路滑,农家院坝是村组干部奔忙的身影;清风鸣蝉,蛙声一片,驻村工作队晨起出门、夜行道中。地势艰险、山路崎岖、项目繁琐、事件复杂……众人毅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摸排踏查、慰问走访、应急宣传、纠纷调解……众人无悔奔波,寒来暑往,日以继夜。

从思想凝聚、情感连接、技能提升等方面着手,扎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当好群众的暖心人、贴心人;干部下沉村组,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定期召开村组会、院坝会,积极宣传、动员,鼓励群众争做奉献者、争当文明人;用好“农家班”,组建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队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把农业实用技术送到村组、院坝、田间地头;深化运用“贵和工作法”,组建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律师顾问等为主的“贵和调解队”,及时高效化解纠纷。

同时,认真落细落实农村危旧房改造、户厕改造、饮用水保障、产业便道修建等系列民生工程。在此过程中,干部带头,亲力亲为,实现党群连心、干群齐心,让群众看到发展希望,并增强参与共建家乡的积极动力。

其三,搭建“致富桥”,破解“产业基础不强”问题。

守住“三条底线”,桥头村坚持守住“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返贫风险”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推“三变”改革,依托“镇、村、社会主体”三元经营发展体系,推动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社会主体发展、农户增收的多赢局面;壮大“三大产业”,整治和改造基本农田发展有机水稻、辣椒等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探索吃、住、游多元服务相结合的民宿文旅产业,鼓励村级企业、专业合作社拓展电商产业。

一年时间,桥头村高标准完成了美丽乡村风貌改造,修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崭新的文化小广场、新时代农家书屋,多方位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并通过举办誓师大会、分红大会等多种形式,让群众登台当主角,享受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两年时间,桥头村的“回乡桥”“连心桥”“致富桥”初具雏形。在新修的文化小广场,村民在这里悠闲纳凉、跳起欢快的摆手舞;在农家小院,邻里放下旧怨,闲话家常,不再纠结于过去的“鸡毛蒜皮”;走进新时代农家书屋,也有村民在这里看书、品茶,透过落地窗看靓丽的湖景……

业兴人和 久久为功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桥头村坐享湖光山色自然风貌,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和乡村旅游优势。近年来,全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自从2021年8月,刘书琴返乡创业打造的“冇名堂”民宿作为全镇第一家大型民宿顺利营业,其独具特色的山村美景和乡土风味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很快成为远近知名的“网红打卡地”。夏日避暑期间,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冇名堂”订房爆满,收入可观。

民宿发展势头迅猛,张力意识到,只有一家民宿是不够的。经过商议,桥头村决定着手收储10家闲置民房,引进企业入驻,打造民宿产业集群。

思路有了,方案定了,但实施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

隆冬雨季,寒气袭人。一天,天刚蒙蒙亮,桥头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大平急匆匆赶到村委宿舍,叫起张力:“出事了,民宿施工现场起了冲突,我们快去看看!”

张力猛地起身,穿衣出门,和焦大平一起快速赶到施工现场。只见一栋土坯房墙面倒塌,遍地瓦砾,旁边一台挖掘机正停工待命,挖掘机旁几位村民情绪激动,四周站满了围观群众。

看到张力和焦大平到来,一位小个子中年妇女高声的说:“看嘛,他们也不打声招呼,就把我们的房子拆了,里面的家伙事也全部捣烂了,怎么办?你们干部些管不管?”

“明明之前说好的,合同签了,钱也付了,现在又来捣乱,哪有这种事?”一个头带安全帽的瘦高个男子反驳。争执之下,几个身强力壮的村民气势汹汹地向瘦高个男子围过去。

“嘿!住手,我看哪个敢乱动!”焦大平一声大吼,众人瞬间安静下来。张力接着道:“什么个情况?冲动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大家坐下来慢慢说清楚来龙去脉,目的是解决问题嘛,是不是?”这时候,得知此事紧急赶到的谭雪梅立即上前拉起中年妇女的手,然后转身对大家喊道:“走,都到村委会去。”

随后,几位村民及瘦高个男子等人你推我嚷的来到村委会。焦大平又联系到该项目业主,请来了村民长辈老党员,与现场村民、施工人员一起围坐在一堂。在“贵和工作室”,调解工作一直持续到中午。

原来,此前该项目业主与村民签订了房屋收储的协议,但双方提出的相关条件未立即达成兑现,此后相关事宜也因事搁置,村民也没有对房屋内家具进行搬移处理。之后施工人员按期进场施工,这就导致了刚才的局面。

“乡亲们,我们要积极支持民宿项目建设,这样既不让老屋闲置浪费,又能带来收益和分红,还能促进村里产业发展,共同把我们村打造得更美,岂不是一举多得?”

“谭总,这个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你们是产业振兴的主力军,是我们乡村发展的智囊团,但产业发展最终也还要让村民享受到实惠,不能亏了群众……”

经过张力等人的多方斡旋,业主同意给予村民拆房改建的损失予以相应弥补,村民也终于答应让步,最终双方化解干戈,握手言和。“哎!基层工作真的是好不容易啊!”送走众人,张力连连感叹。转过身,他发现年轻的谭雪梅、焦大平的眼角已泛着泪花,几度哽咽,大家相视一笑,摇头沉吟。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样的事例只是万中之一,但桥头村的干部们没有退缩,而是全力以赴,排除万难。2022年以来,由引进的企业出资或由村集体着力打造的“旧时光”“楠溪逸园”等民宿产业在桥头村陆续亮相,并成功开办“湖边有家火锅”等5家特色餐饮产业。

与此同时,桥头村着力构建“山地特色农业+民宿+电商”的产业格局,助推产业振兴。张力积极对接筹措,依托重报电商物流公司的电商网络,一个可服务全县村民的电商平台在桥头村成功搭建。丰收时节,村民的辣椒、土豆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很快销售一空,邻村的脆红李、翠冠梨等水果在网上畅销。村民、果农拿到销售收入,连声致谢。张力婉拒了谢意,内心却十分欣慰。

产业集群基本成型了,村民就业增收机会也多了。“以前出门打工,每个月剩余不到两三千元,现在就在家门口有了工作,既能照顾家庭,每个月还有两三千元的收入,确实安逸……”谈起当下的生活,村民喜笑颜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023年春节前夕,桥头村召开2022年度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为村民发放10万余元“大红包”。人人喜上眉梢,纷纷感叹日子越过越甜。

在村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中,干部们精心组织、周旋奔忙,不少村民也积极响应配合,甚至不要一分钱补偿,心甘情愿让出自家土地、院坝,助力项目建设。“我们村民现在的表现真是让我感动啊!”“你们费心费力付出,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人人都要讲良心、懂感恩是不!”张力与村民们玩笑着,众人相谈甚欢。

枯木枝头抽新绿,喜盼今年胜旧年。春节刚过,桥头村的驻村干部们已经返岗,着手开展动态排查问题“回头看”,形成工作台账,落实整改措施,确保问题逐一销号。趁着本村工作完成的空隙,张力和驻村队员们还走进桥头镇其他村组考察学习、“问道取经”,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久久为功。

拾阶而上,步步登高。沿着蜿蜒山路,张力等人来到一处山顶,遥望远山近水,俯瞰桥头镇全貌,只见桥头村民居民宿、长沙村露营基地、瓦屋村餐饮企业、田畈村花果梯田……一幕幕新兴场景,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发芽。让人不禁感叹,这里正由内而外蓬勃释放出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做好‘水、果、生态’文章,让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把曾经无人问津的‘世外桃源’打造成如今游人如织的‘花果福地’。”桥头镇镇长陈森林边走边介绍。

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桥头镇工作队副队长叶林也说道:“千年桥头,水韵果乡,这是我们当初共同描绘的发展‘蓝图’,人到桥头自然‘值’,走进桥头看振兴,这里的发展未来可期!”

尾篇

历经风雨,承载着“桥头坝”古老的文化血脉;继往开来,干部群众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如今走进桥头村,村组公路四通八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栋栋土家特色乡村民居引人注目,一幅幅宜居宜业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清晨,倚靠在“楠溪逸园”民宿的观景台,朝阳从对岸的山林间冉冉升起,在静谧的湖面洒满一道金辉;傍晚时分,步入“湖边有家火锅”,吃山珍、喝连茶,饱餐美味,好不满足;游客慕名而来,白墙青瓦,阁楼石阶,寻求心灵的放空,体验乡村慢生活;群众腰包鼓了,文旅产业壮了,帮扶人员笑了,村内村外喜事连连……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通过两年来的努力,我们正一步步让当初的‘蓝图’变成可观可感的现实。”又是一年初夏时,面对记者采访,张力自信地说。

生逢盛世,是时与势;万里蹀躞,是志与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驻乡驻村干部不也是如此?他们扎根乡村,苦干实干,化解了乡村发展路上一个又一个痛点难点,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他们前赴后继,甘作阶梯,引领基层群众大步走上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砥砺前行!他们的艰辛付出,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接续奋斗,同样也值得致敬、点赞!

作者简介:

何小敏,重庆市石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重庆市石柱县融媒体中心。

罗涌,现任重庆市石柱县检察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