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年写作,在新时代中寻找更清晰的坐标系 ——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新文化与新时代青年写作”主题论坛侧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康春华  2023年09月06日11:43

中国当代文学,始终与青春作伴。1953年,正值19岁的王蒙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这部散发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文学作品,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写作者,去探索文学无限的可能。而今,新时代文学现场朝气蓬勃,青年写作以贴近时代生活的姿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亟待我们去发现、关注与赞赏。

9月2日,第二届(2022-2023)“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在京揭晓,王蒙现场为获选作家薛超伟、大头马、三三颁发证书和纪念牌,并寄语青年作家:“写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但要有文学的能量,还要有生活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学问的积累。希望大家对生活既有欣赏的态度、灵动的把握,也能有一种较劲和苦钻的精神,面对生活一切的挑战和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广大青年写作者在新时代必须承担的新的文化使命。如何运用自己的才华和见识,创造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优秀作品,是值得每一个青年写作者思考的课题。在9月3日举办的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新文化与新时代青年写作”主题论坛上,20余位批评家、文学编辑和出版人士,围绕“新文化与新时代青年写作”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与会者合影

与会者合影

“呼唤新一代青年写作者,就是呼唤新的文学趣味、创作审美”

“在开幕式现场看到89岁的作家王蒙与二三十岁的青年作家站在一起,这种时空的连接、文学的传承和文学永远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极其独特的当代文学氛围。”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邱华栋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认为每一代作家都是不一样的,“我这一代人写不出来这种经验,他们的作品是面对最当下的时间和空间写出来的、全新的作品”。他建议青年作家应当博览群书,通过阅读寻找差异和参照来激发自己。同时也要志存高远,去创造更宏大、更独特的文学世界,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

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吴文学表示,青年作家担负着在新的时代用文学彰显新文明、创造新文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使命。北京出版集团和“十月”品牌一直以来都有关注、发现、培养、助力青年作家的传统,未来也将继续为培养青年作家提供支持。

“写作趣味最后生成的,不是你像谁,而是你如何成为你自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以五四时代的青年创作为例,谈到“新青年”不仅意味着生理年龄的年轻,更意味着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审美的变革。青年创作往往意味着对当下平庸写作的对抗,呼唤新一代青年写作者,也是呼唤新的文学趣味、文学创作审美。“文学创作是一场马拉松,也是经年累月孤独地自我搏斗的过程,青年作家需要自我心智的磨炼。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长成自己,长成从传统中来,但又能独自创造一种风格、一种传统的作家。”

以更丰富的历史文化表达,展现对新时代新文化的理解

《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特别期待能在这一代青年作家笔下看到更丰富、更恢弘、更有历史感的文学作品。“我依然在思考,巴尔扎克式的、托尔斯泰式的、《红楼梦》式的写作,那种对时代的总体性把握。青年作家应当在社会历史方面有更丰富的表达,展现对新时代和新文化更深的理解,这是我期待看到的青年写作。”

“读每一部作品时都觉得特别好,但一旦整体读起来,又总觉得不满足。”这是《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对当下青年文学创作的整体印象。他说,未来已来,但过去仍未过去。新的文化应当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来,青年作家要继续向传统经典学习,丰富自身的阅读谱系,增加厚重感和历史感。

“在谈论青年作家的诗歌、小说时,不妨关注与他们同龄的青年学者、科学家、研究者,他们所关注的话题具有内在对话的可能性。”《当代》主编徐晨亮认为,要在更广义的写作现场去理解青年创作,以多元的视野、多学科的背景和知识谱系达成有效的共振,既提供理解时代和社会的一种知识路径,也彰显文学的丰富可能性。

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中心主任侯群雄谈到,文学就是发时代之心声。青年作家要主动去了解时代的主流是什么、在哪里,在已有的文学版图里找到自己的坐标,以更加复杂的写作跳出类型化、同质化的瓶颈。

“要让自己不是昙花一现”

“在分众时代,文学获得的是寥落的掌声和有限的鼓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黄金年代,青年写作的标准相对清晰,坐标系相对稳定,问题意识也非常鲜明。然而,当下的青年写作者面临坐标系含混模糊的状况,青年写作者如何在自己时代的语境里把作品写好,创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让自己不是昙花一现的作家”,是他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一直保持着对青年创作整体语境和创作生态的持续关注。他认为,时代经验与文学创作之间,有一种重要的中介:观念。只有产生了新的观念,诞生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文化。在今天,青年写作者回到个体,书写“人”的故事,展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可以补充大众传媒等视角带来的不同认知。

时代与个人的关系,是每一个时代里文学创作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说,所谓的“创作个性”是要在时代中真切地感受到具体的人的存在,并且把这种存在描绘出来。“个性是个人和时代碰撞之后留下的应对策略,而不是离开时代的空泛的可能性”,每个作家都应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标准。

在《十月》执行主编季亚娅看来,要了解青年创作和阅读的群体,就要调查阅读和写作的人群基数,了解纯文学的共同体有多大。“准确一点说,今天所谈论的青年文学,是纯文学滋养下的‘纯文学二代青年文学’。今天的青年作家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主体性,反而是老一辈人对此有一种焦虑,这值得我们反思。”

建构良性出版生态,助推青年创作可持续发展

青年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是涉及创作、编辑、出版、宣发等全链条的综合性业态。如何建立更好的出版机制帮助青年作家们持续性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青年编辑室主任付如初认为,作家和编辑都要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与时代、与读者、与市场产生连接。“如果一种表达没有与外在的世界产生文学性的连接,那它就是失效的。”她认为要重视和警惕新与旧之间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审视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否变旧,但也要问自己,哪一种“旧”是可贵的,在“逐新”过程中,不要把“珍贵的旧”丢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认为,写作生涯早期可能是一个人写作历程里最纯粹和勇敢的一段时光,很多早期特质将在后续写作中消失。出版青年文学需要情怀,也需要眼光。作家和编辑都不要有流量焦虑,写好手上的作品、做好手中的书是最重要的。

“一个青年写作者的出场是很艰难的。”单向空间编辑总监罗丹妮说,自己做得最多的事是帮助青年写作者出版他们的第一部书。她谈到要关注青年作家创作的持续性问题,“一方面,他们应当思考如何在全职写作的状态里建立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后面的创作往往需要更专业的指导介入,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助推他们走得更远、更宽阔”。

豆瓣阅读主编杨帆介绍道,截至2022年末,豆瓣阅读共有6万多名驻站作者,其中超过70%是“80后”“90后”。豆瓣阅读主力运营言情、女性、悬疑、幻想等类型的文学作品,这些创作展现出多元态势,既深耕传统文化,也结合当代社会现实,不断探索类型写作的边界。“青年写作者面临的困境往往是全方位的”,豆瓣阅读将继续从作者挖掘、写作服务、作品支持、作品宣传、作者收入等方面探索构建青年写作者的服务支持体系。

中信出版集团回声工作室主编郭悦介绍道,近3年时间里,中信出版集团旗下的回声、春潮、大方等文学编室共签约青年作家28位,出版了30多部作品。“最大的问题是销量。虽然有这么多青年创作者,其中很多不乏重要奖项加持,但真正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青年作家是非常少的。希望探索出更好的方式,为青年作家寻找更多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被更广大的读者看见。”

薛超伟、大头马、三三作为本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获选作家,以各自的人生经历与创作经验为例,谈到对作家、时代与文学的关系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作家就是认真感受每个“此刻”的普通人,如何与时代建立连接、如何找到自我,都需要作家深入到生活内部去,不断观察、体验、思考和创作,用写作本身回应时代。

本次论坛由中华文学基金会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十月》杂志社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