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多年读鲁迅,一直想来,终于来了”
来源:绍兴日报 | 董晓晓  2023年08月23日15:22

8月21日,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浙江省作家协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作家协会承办的“2023年两岸文学交流会”的28位台湾作家、学者来到绍兴,在与绍兴本土作家一起采风的同时,就“面向未来的两岸文学交流与创作”主题展开了对话,这也是近年来中国作协组织的两岸文学交流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深入“看见”绍兴城

“‘绍兴’对很多关心历史文化的人来说,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除了绍兴酒,还有几个重要的文化地标,比如鲁迅故里和兰亭。所以这次来绍兴,光这两个地方就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台湾诗人、作家罗智成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中国文化史上最优美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宋明理学的“鹅湖论战”,另一个就是魏晋风度的“兰亭雅集”。“特别是对于兰亭来说,还有一幅那么经典的书法作品来见证那次雅集,每次看到这幅作品,就会对绍兴、对兰亭心生向往。在心向往之而未至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墨舞》,意思是笔墨如同舞蹈,是专门谈中国书法的,我觉得这是‘最中国’的艺术形式。”

这次的文学交流会,还来了很多绍兴的老朋友,比如曾任联经出版社主编、丰年社总编辑的作家、策展人颜艾琳。这是她第三次来到绍兴,2006年,她和家人将家族旅行地选在了绍兴,时隔10年后的2016年,她参与策划的“郑愁予江南诗韵品读会暨诗歌明信片签售会”也将其中一站放在绍兴。

“三次来绍兴,最直观的感受是基建和环境越来越好了。绍兴的街景,在这六七年里改变很大,不仅因为路变宽了,更重要的是马路上看不到垃圾!环境变美了,老百姓不忍心破坏它,公德心就提高了,进而便会浸润人的心灵,这座城市也将越来越文明。”颜艾琳说。

参访鲁迅故里时,作家们被三味书屋的一棵枣树吸引,纷纷坐在树下的石凳上乘凉、留影,已经进入果期的枝头挂满了一粒粒深红色的枣子,随着微风在枝叶间轻轻摆动。“平时看到枣树,就想到鲁迅家门口的枣树,这次在鲁迅故里看到,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到了另一座天井,又有一棵石榴树引起大家的注意,在一个个拳头大的石榴之间,竟零星地长出十余枚枣子。“李洱有部小说叫《石榴树上结樱桃》,这个是‘石榴树上结枣子’,我要拍照片发给他看。”颜艾琳俏皮地说。

寻根是文化自觉

入秋后的兰亭,与暮春之初相似,天朗气清。曲水流觞处,两岸作家、学者随意地坐在水边石上。“风说狂语云脚轻”“我与青山有夙缘”“酒如流水心是禅”……水中漂浮的酒杯经过时,他们一人吟诗一句,一边创作、记录,一边讨论着平仄韵律,共同怀想那个1670年前的春天。

对于两岸作家、学者而言,置身于中华文化的场域,融入一场文学寻根之旅,是一种文化自觉。

罗智成认为,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汉字的单音节、形音义兼备等特点,可以蕴含更丰富的信息量,因此很适合诗歌的表达。“近现代开始使用白话文,有些人会觉得,传统诗歌在现代语境里,会有点‘隔’,但隔或不隔,是可以由创作者自己去融会贯通的,于我自己来讲,我从古典文学里得到极大的养分,但我也意识到必须跟现代的读者来沟通、交流,这样才会有趣。”罗智成说。

罗智成的诗歌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其诗歌,情感、观念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而又热切地去理解、感受当代的、当下的内容——正是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传统,让他在作品中感受和表达都不止代表自己一个人,也体现了文化主体的传承。

与台湾作家同游绍兴后,对于两岸文学创作在传统文化上“同心同根”,绍兴市作协主席斯继东认为,传统文化在小说创作中意味着一种深刻的回归和全新的视野。“两岸文学在整体上是同根共主的关系。关于传统文化在创作中的影响,我从2018年发表作品《禁指》开始就一直在思考。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就好比成长过程,年轻的时候总是朝外的、逃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向内与回归。我在小说中的探索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受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的影响颇深,到了现在,越来越发觉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根,《禁指》是写古琴,《传灯》是写书法,于我而言,就是文学上的回归。”斯继东。

“作家的创作灵感,是从走过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作家们所创作的乡愁,是从中国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生长出来的。只有去亲近我们的土地与传统,才能发现、倾听,以及写出好故事。”参加此次两岸文学交流活动的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唐秀清说。

两岸不绝情与思

台湾《文讯》杂志创办于1983年7月,至今已届40年,是跨领域、世代、族群的文学对话园地,40年来不但向读者引介超过5500个艺文人物,更策划近500个专题。该刊注重两岸文化交流,多次与大陆相关机构和高校合作,轮流在两岸举办交流活动。《文讯》的社长兼总编辑,也是此次“2023年两岸文学交流会”的“大家长”封德屏来到绍兴,她直言:“多年读鲁迅,一直想来,终于来了。”

任教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台湾省籍青年教师张期达,往来于两岸,对于台湾、福建的地域文化有深入的体会,这一次来到浙江,让他有全新的感受。“从飞机上往下看,浙江的房子很可爱,尤其是乡野田间的房子,各式各样,颜色特别好看,有淡雅的黑白色,也有俏皮的彩色,围拢在田间,有种诗意的美。落地之后,则感受到城市的飞速发展,来到绍兴后,我坐在大巴车上看到路边的绿化、空间设计都很好,这些都是花力气做的。所以我觉得,在浙江生活一定很舒服,要找热闹有地方,找情趣也有地方,幸福指数很高。”

张期达平时在厦门大学工作,前不久回了一次家乡——台湾省桃园市,对于如何把人流导入到文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受到了新的启发。“桃园市立图书馆新总馆落成,二楼以上还是传统的功能,有阅读和展览的空间,然后发挥一楼的商业功能,让商家进驻,比如茑屋书店这样的精品书店,卖的东西也是艺文类的,配合餐饮,外面可以办市集,这样一来,图书馆就变成约会、遛娃的好地方,把附近的人都引流进来了,当大家逛完市集、书店,还想去走走,就会使用到二楼以上的艺文空间。这样的形式,在杭州、绍兴都可以实现。”张期达介绍。

两岸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风貌。

联合文学出版社总经理李文吉曾策划出版过众多畅销书,如蒋勋的《孤独六讲》,张大春的《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没人写信给上校》,唐诺的《文字的故事》,成英姝的《公主彻夜未眠》,伊能静的《生死遗言》等,其中不少在大陆出版后同样获得很好的口碑。他认为,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构成一种很好的映照。“不管是小说、散文、诗歌,为什么这些书籍由繁体字转成简体字在大陆出版,一样获得很好的销量?就是因为两岸同文化、同文字,连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因此对于文学的理解也是非常一致的。”

“我觉得令人感动的或是增长知识的都是好作品,这样的作品值得在两岸畅销,被更多的读者看到。像蒋勋、张大春等作者原本就有一定的名气,但书籍的营销、发行,让更多的普罗大众知道了他们,这也是一个出版人最有价值感的事情。”李文吉透露,目前正在策划出版的作品,来自于一位两岸读者都熟悉的作家,等到今年10月就可以正式出版。用文学来联结两岸学者、作家,一起沿着共同的足迹,对中华文化寻根溯源,体现文化认同,彰显文化自信,别具象征意义,也是面向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建构性行动。

据了解,“2023年两岸文学交流会”从8月19日持续到8月24日,第一站在杭州,第二站就奔赴绍兴,接下来将赶往衢州、武夷山、福州等地,开启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