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打工,他的背包里总是装着书;为了创作小说,他每年少挣10来万元—— 近六旬保安李世伟圆了作家梦
保安作家李世伟在武汉体育学院奥星苑食堂旁的员工宿舍,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新书《村庄的大地》。
武汉体育学院57岁的保安李世伟创作的长篇小说《村庄的大地》,近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并纳入“当代中国文学书库”。近日的一天晚上,在武汉体育学院“东湖读吧”读书会上,身穿保安制服的李世伟带着小说手稿,与师生交流创作心得,并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40万字的长篇不到一年就顺利完稿,写完后,我还专门称了一下稿纸,有两公斤。”
李世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不断地阅读,加上多样的生活经历,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都是我亲身经历过,或听说过、感悟到的,所以写起来特别顺手。”
小说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原型
在朔方的深秋,“连风都像是漆黑的”夜晚,受人诬陷的青年刘海山,“心似乎被放在了冰箱中的冷藏室,凹凉凹凉的”,他下了最后的决心,准备跳进村东头的水塘,以一死来了却人世间的“恩怨情仇”。关键时刻,两个同村好友拉住了他……《村庄的大地》以刘海山为主人公,讲述他在走出诬陷的阴影后,不断上进,当木匠学手艺,进城当农民工,不怕苦不怕累,成为一个自强不息、懂得感恩、忠厚仗义的男子汉的故事。
“书中一共塑造了50多个人物,基本以我自己以及身边老乡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李世伟介绍,《村庄的大地》讲述的是1978年前后发生在豫东乡村的故事,以刘海山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从农民走向农民工,展现了中国农民淳朴、善良、忠孝、热情、勤劳、忍耐、进取的品质,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鞭笞了人世的假丑恶。
在作家谭岩看来,李世伟的小说故事紧凑,悬念顿生,人物塑造栩栩如生;语言接地气,弥漫着豫东大地的民俗风情,对劳动的写作也充满诗情画意。
记者在阅读《村庄的大地》时,也能感受到李世伟创作时的用心。他善于根据人物所处的环境、个性来描绘个体,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他写“刘清德”,“汗珠顺着他那黑而发亮的脊背滚落下来,在火辣的阳光的照射下,宛如油锅里的热油在滋滋啦啦地跳动,快要燃烧起来,似乎散发着焦糊的味道。”
“小说出版对我而言是一种鼓励,圆了我多年的文学梦。”李世伟感慨道。
最喜欢的书是《平凡的世界》
1966年,李世伟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后李村,祖辈都是农民。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文学梦萌芽于小学三年级。当时,语文老师张志以“我的教室____”为题让学生们填空,不同学生的填词有不同的韵味,李世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后来,他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本中各式各样的文章,创作的诗歌、散文也多次被当作范文在班级中朗读。文学的种子就此在少年李世伟心中埋下。
让李世伟印象深刻的还有11岁那年,父亲咬牙花了几块钱为自己订阅一份《中国青年报》,“那时父亲一天挣8分钱左右”。
初中毕业后,李世伟没能继续上学。但无论是种果树,还是学手艺,他一直没忘记阅读,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找书看。后来进城打工,李世伟的背包里总是装着书,收工了就拿出来看。《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活着》等文学名著,还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他都读过很多遍。
“我最喜欢的书是《平凡的世界》,这么多年一共买过4套,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遍了,一有时间就翻翻。”李世伟说。
2017年,李世伟在湖北省图书馆刊《读者空间》发表的文章《打工者行囊中的故乡》中,如此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路遥用朴实的语言、浓重的情感,记录下我们处在那个时代成千上万人生活的场景……在你人生迷茫时,它好似一座灯塔照亮你前进的路;在你困惑气馁时,它给你人生的动力,让你坚定前行;在你身体饥饿空虚时,它给你充足的精神食粮,让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再不写,就没有劲了
“我曾在工地做木匠瓦匠,一天挣几百块,但为了圆自己的文学梦,我舍弃了这些,每年少挣10来万元。”2016年,李世伟50岁。他看到作家陈忠实50岁时创作完成《白鹿原》,颇受激励。“随着年龄的增长,藏在我心底的文学梦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李世伟介绍,当时,他的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二儿子大学在读,虽然他们在城市扎根都很需要钱,但自己再不写,就没有劲了。李世伟决定为自己“自私”一次。
在家人们的支持下,2017年,李世伟从干了近20年的工地来到武汉体育学院做食堂的安保工作。“活儿不算累,每天早上5点多把大门打开,方便早到的厨师上班。晚上10点左右,待人去楼空,负责落锁。其间,还要巡视和检查设备安全。”虽然月薪从万元降到2000多元,但李世伟很满足,“终于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可以有时间坐下来构思小说。”
“我规定自己每天写2000字,完不成不睡觉。”白天上班,夜间沉下心来书写,李世伟的创作很顺利。他透露,自己写小说从不列提纲,所有的人物故事都在心头,“我好似在牧场骑马牧羊,书中的人物情节就像羊群,都在掌控之中,跑不掉。”
相比于写作,李世伟觉得更难的是将手写稿变成电子稿。为了学会使用电脑打字,他多次向武汉体育学院的学生请教。“有时晚上10点坐下敲字,一抬头已经早上5点了。”李世伟写小说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而把这40万字小说变成电子稿,却足足花了1年零3个月。但在他看来,这第二次输入非常必要,是再创作的过程,“会发现草稿上的遣词造句问题,及时纠正、润色。”
目前,李世伟正在创作另一部小说,仍然是乡土题材作品。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