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英雄郭万刚
我致敬这样的人,他们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众,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
——题记
绿色是生命的原色和本质。是地球家园的捍卫者,是生命母亲的保护色。在我的家乡古浪土门,有这样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片赤忱热土的绿色,为了国家生态建设和家园的长远发展!
这世上所有的岁月静好,是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这家园所有的山清水秀,是因有人为我们遮风挡雨……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尊尚英雄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我们崇尚英雄,是为了传承;我们铭记英雄,是为了更好前行。
“再也不能让黑沙暴把人吹走!”
1983年,八步沙六老汉之一,时年63岁的郭明朝生了重病,进不了沙漠,他央求儿子郭万刚顶替去治沙。当时,31岁的郭万刚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算是端着金饭碗,且一直有着经商的宏大梦想,最初很不情愿去。但拗不过老人的再三哀求,于是勉勉强强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
后来,在他的辛勤努力下,治沙初见成效。看着树木渐渐长大,与树木有了感情,就舍不得走了。当初不想来、后来又没舍得走的郭万刚,在八步沙一干就是几十年。
第一次结识国家劳动模范郭万刚场长,还是20世纪90年代。当年县作协组织了一次采访八步沙林场的活动,当时人比较多,但因和石银山是姑舅兄弟,事情上见过几面,郭场长礼节性的点头示意,算是打了招呼。那次,算是初步结识了那个干练、直率、务实的郭万刚。
那场突如其来的黑沙暴席卷了古浪大地,漫天的黄沙裹挟着砂石把白天变成了黑夜。那天当看见一脸灰尘,穿着像盔甲一样的衣服的郭万刚终于回家了(那是雨雪夹带着泥沙的“馈赠”)。心揪了大半夜的妻子,满脸惊讶,眼泪汪汪地说:“我以为你回不来了,庄子上的人说,有好几个娃娃都被风暴刮走了……”。
郭万刚听后,沉默了一下,说:“若我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保不住,这个地方怎么能生存呢?”次日,听新闻他们才知道,这场黑沙暴夺走了河西20多条鲜活生命。回场部后,他召集大伙儿做出了一个决定: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治沙!就算是豁出性命,也要把沙给治住!
也就是从那时起,郭万刚坚定了治沙信念,“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再也不能让黑沙暴把人吹走!”在八步沙林场职工眼中,郭万刚是为了治沙能豁出去的“拼命三郎”。因而,大伙也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造林治沙。2000年冬天,郭万刚被大伙推举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上任伊始,他就动员组织150多人的治沙队伍,挺进腾格里沙漠南缘,对八步沙最后2万亩沙漠进行治理。经过3个春秋的连续苦干,完成了2万亩的治沙任务,共栽植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360万株。
为了脚下土地的绿色,为了把沙漠制住,他和八步沙的风沙较上了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气神,带领八步沙治沙人,将汗水洒在沙中,用风沙染白头发。为了守护家园的绿色,他们从八步沙、黑岗沙、麻黄塘一路向腾格里沙漠深处的五道沟、六道沟、十道沟挺进,让越来越多的沙漠披上了绿装。
2017年,县文联又组织了一次防沙治沙事迹采风活动,县上专门派了辆考斯特轿车,拉着作协20多位成员,开展了为期两天的防沙治沙采风活动。我和文友杨先分配的任务是重点采写场长郭万刚。我们和郭场长促膝长谈了整整一天。第一次我们从他口中听到了八步沙原先叫跋步沙。意为人走到此处,难以跋涉之意,并不是仅仅有八步之遥的距离。后来,人们以讹传讹成了八步沙。
“当年我们真是困难。吃的都是自己从家里带,喝的都是驴车拉来……说实话,我们取得了些成绩,是党和政府政策好,是土门和周边地区甚至全县人民努力的结果!”
多朴质、多坦荡、多淳朴的话语!后来,将这次的采访结果,写成了纪实性报告文学《三代人的绿色梦》,刊登于2018年的《西凉文学防沙治沙专刊》上。再后来,参加省林业厅举办的防沙治沙征文活动,取得了优秀奖。该文还被《人文甘肃(五)》全文刊载(甘肃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八步沙林场被中宣部树立为“时代楷模”后,县委宣传部接到省上紧急通知,要求迅速抽调精兵强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最快速度,写出古浪八步沙林场郭万刚等人先进事迹的演讲稿初稿。刚巧,市上治沙先进代表演讲团要在市职业技术学院做首场演讲,为取经和实地感受,县委宣传部立即让我们坐车赶赴到武威。
我正巧在林场采风,顺便坐了郭场长的“专车”。一路上,老人家说了几句话。他说:有个“孥(坏)毛病”,开完会或是出外办事,再迟也要到林场场部办公室的床上休息。否则会辗转难眠……活语不多,但道出了他几十年如一日,早把林场当作家了。见他有些乏困,遂让老人闭目养神。我知道,他操的心太多、太多。
到了宾馆,正巧赶上吃午饭。他把我带给市上指定的用餐房间,吩咐服务员把我招待好,他则利用午餐时间,和客人谈点事,并让司机帮他买一顶灰色的牛吃水鸭舌帽,说帽子旧了,感觉不大好。衣服则半新不旧,刚刚好。并且非常细致地给我说:中午就在宾馆午休一会儿(刚巧和凉州区治沙英雄王银吉一个房间),下午赴学校演讲。
吃了简单而实惠的两肉菜和一碗臊子面,到房间里,抓紧时间午休了半个多小时。郭场长已然打电话说赶快下楼,他们在宾馆停车场等候。坐电梯到负一层,迅急找到场长。他依旧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戴了顶新帽子,人立马精神了许多。一路无语,来到武威市职业技术学院。
戴上新帽子的郭场长,刚上台就神采奕奕,激情飞扬起来。所有的事都是亲历亲闻,讲起来自然滔滔不绝,尤其讲到1993年4个多月日夜奋战打井时,当林场二代治沙人贺中强下井被卡在钢丝绳上,忽上忽下,命悬一线,空气瞬间仿佛凝固了一般,他亦哽咽着流下泪来。被感染而感动的同学们,情不自禁爆出雷鸣般的掌声来……
写出初稿后,当时县委宣传部林部长说我们写的有些空洞,听起来感觉不生动,不鲜活……要用鲜活生动的细节、小故事小细节来展示大情怀,从六老汉三代人的所作所为,所经历感知与亲身实践的鲜活事例中,多挖掘多琢磨多体味,并将这些闪光的珍珠串联起来,让听者触及灵魂,产生共鸣,汲取奋进力量……我数易其稿后,总算完成了任务。
“我的梦想就是山更绿水更清”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历程中,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使命。无论是战争年代的保家卫国,还是和平年代的建设祖国,又或是面对风沙肆虐之时,勇敢站出来全力呵护生存的生命家园,三代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大漠,对茫茫沙漠展开无休止的决战。时代变迁,不变的是我们这个民族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
2019年开始,以八步沙林场“时代楷模”郭万刚为主的演讲团,开始到全国各地巡回做演讲报告,我从微信和新闻中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行踪。第一代治沙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他的的确确做到了,成为可触摸、可观赏的现实。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不但树木成林,夏秋一片烂漫花海,还长出了经济作物,开始向沙漠要效益。从“义务治沙”保家园到“工程治沙”富家乡,昔日黄沙漫天、环境恶劣的八步沙林场,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在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上建起一道绿色屏障,被誉为“当代愚公”。
生活的色彩与草木的味道,是人无法改变的生物秉性留下的痕迹。选择了忍受寂寞,与风沙抗争拼搏的治沙路,就意味着要失去欣赏和领略路上的其它风景。大漠里的那一抹抹的绿色、那一片片的树木,是要用人的时光和容颜一点点换来的。他们一年绝大多数时间,就基本吃住在八步沙、坚守在八步沙,从一棵树、一朵花、一棵草开始,在亘古大漠上孕育绿色的希望。
据说郭万刚无论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或是赶赴北京领奖,还是到省城兰州开会,一忙完回到古浪,就赶紧一头钻进八步沙林场。他嗅一嗅沙丘上树木的气味,摸一摸那些精心呵护的林草,走在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土地上,自会浑身充满了力量……
滴滴汗水棵棵树。让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一直是治沙人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八步沙林场探索出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自2015年起,郭万刚场长组织承包了干武铁路复线两侧生态恢复、黄花滩移民开发区农田林网建设、营(盘水)双(塔)高速公路通道绿化、甘肃内蒙古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古浪区域治沙造林等6项生态治理工程。特别是承担的甘蒙省界大林带15万亩的治沙工程,3年已完成工程治沙(草方格)0.7万多亩,治沙造林1.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多万株,为构建西北治沙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多年的治理,我们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移了15到20公里,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而经过多年的努力,林场的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0多元,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治沙人致富的理想。同时,使林场周边1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亩均增产10%以上,当地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更难的是几代人坚持做同一件事。郭万刚40年如一日,战风沙、斗荒漠,让八步沙治沙人的治沙造绿路越走越宽。如今,在郭万刚的带领下,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相当于再造了5个八步沙林区。
“为了子孙后代守住家园,为了这片土地永葆绿色”
走进八步沙一次,就是一次深入郭万刚内心世界的机会,就是一次心灵和灵魂的震撼。2021年1月11日,我又一次陪同西安音乐学院的陈大明教授,到八步沙林场采风。
这次,陈教授作为省话剧院《八步沙》团队的音乐总监,感觉不到实地走访一趟,心中无底。吃过中午饭,前夜落在地面的积雪已融化了,路面湿漉漉一片。走进八步沙林场院落,已然沟通好,早就等待多时的郭场长立马从办公室走出来,笑盈盈迎候。没有客套,也没有繁缛礼节的过场。
他吩咐端来茶水,让我们坐下后,立马就将话题切入到主题。有些疲倦的郭场长,打起精神,娓娓道来:清朝末年,古浪作为游牧民族往来之地,人口少,环境较好,降雨量达500—600毫升。可以从诸如柏林沟、荨子沟、昌林山、车路沟等地名中,约略可知当年是水草丰茂、树木苍翠之地。当年仅仅八步多宽的孤立沙丘。但后来,随着气候恶化,加上五六十年代及三年严重困难,人为破坏严重,人们为了活命生存,开始掠夺性人为破坏,并在周边地区大规模开垦放牧,沙化一年比一年严重……肆虐的风沙吞噬了丰饶的土地,蚕食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侵害着人民美丽的家园和美好的生活。
他说话的时候,从窗户外面投进来的阳光,照在穿的藏青色夹克衫上面,使得胸口上“党徽”的红色小徽章很醒目,也让他背后满墙的锦旗、各式各样的表彰和堆放的文件,还有几个盛放档案的塑料盒,以及屋子里的铁炉子……有了油画般的层次感。阳光和郭场长会客室的许多东西相互配合在一起,没有让他的治沙事迹变得有多么神秘和复杂,反而明晃晃地折射朴实、率真以及阳光与时间在岁月中赛跑的许多真实细节。当陈教授问到六老汉为何要治沙……郭场长丝毫未曾犹豫地回答:农民失去自己的基本土地,就无法生活。我们连家园都保不住,如何生存下来?怎么给子孙后代交代?环境持续恶化,我们不得不走进沙漠。
当年真是艰难,既无住处,又无一毛钱经费,更无治沙技术和经验,土门当地许多人不大理解,说这些老汉们活糊涂了,荒漠上种树,谈何容易?但六老汉排除万难,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直率的教授问到为何坚持了这么多年,郭场长毫不掩饰地这样坦言:人就要践行诺言,不能言而无信。当初前辈六老汉发誓并约定要一代接一代治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治理好沙漠。再说都是些农民,我们仅仅干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党和国家却给了这么高的荣誉,功劳应该归功于党的政策扶持和各级政府、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这要从五个时间段说起:一是1978年甘肃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省份,陆续开展了四期防护工程。二是1983年胡耀邦视察甘肃后,省上提出“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三是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建设绿色长城的构想。四是2001年3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强调:治理好沙漠,建设好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方面;五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他不无感触地说,有些故事不愿意提,想起来就特别酸辛、特别难受。当年乡亲们的肚子都吃不饱。如今他们坚守40年把八步沙和周边地区的生态治理好了。谁都没想到几个农民,竟然住窑洞、啃干馍、喝雪水……把沙漠治理得这么好。
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林场的情景,郭场长一再说:我们完全没有想到,连做梦都未曾梦到。没想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日理万机,那么忙,却抽时间专程来到沙窝窝里看望大家。总书记特别理解我们的艰苦,理解我们受过的苦,那么关心八步沙人的治沙……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没有理由不好好努力!要对得起我们的父辈,对得起党和国家给予我们这么多的荣誉……我们不仅仅代表八步沙,代表的是古浪县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武威和甘肃的防沙治沙群体!
在湛蓝敞亮的天光和爽净清澈空气映衬下,远处的巍峨的祁连雪山、眼帘近处的土黄色沙土地,再近处的高低起伏的林带显得十分静谧,就连周围被凋零枯萎枝叶切割成碎片状的羊肠小道和星星点点的护林房屋,也被静谧的氛围一寸一寸掩埋了。我置身于安静和高高低低各种树木交叠出来的场景里,便生出八步沙不是地处土门镇的外围,而是回归幽静山野的错觉——而多年前的童年时代,这里可是沙吹人走的荒漠。
走在林草与树木簇拥的石家槽一处高大沙丘上,仰望由近及远数不胜数几十万棵花棒、柠条、榆树等合围而成的林带,陈教授喃喃自语,说太震撼了!这么繁多、这么茂盛的树木,花费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呀……正午过后的寒风,穿过棉衣穿过肌肤直接渗透到骨骼里。
冬日安静的八步沙给我的感觉提供了飞翔的空间。就连脑袋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也随我的身子抵达到荒野般的安静环境里,一下子就解除了捆绑在它们身上的绳子,有了其宽泛的活动场所或者隐遁的地方,不再对我的感觉形成挤压和包围的势态。难怪只要我一到达人迹罕至的大沙漠和绿树成荫的八步沙,各种名利倾轧、利禄诱惑带来的惶恐,物质带来的贪婪、忙碌带来的神经质,贫富贵贱带来的攀比心态,甚至与生俱来各种各样的私心欲念,都像绕在沙枣树、花棒、柠条等各种树林间的雾霾,被太阳一照射就消失殆尽了。原来时间的松弛与紧张,节奏的快与慢并不是时间的属性而仅仅是我们的感觉。感觉不同,情绪不同,时间自然也就显得太快或者太慢。
是的,六老汉及三代人实属不易。多年精神上的寂寥、孤独与沉静,空间的压抑,治沙种树过程中的艰难等没有压垮、摧垮他们,反而是越枯燥无味、越困难重重,越磨炼了他们坚强品格。所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如今郭万刚和乡亲们实现了沙漠变绿洲、治沙人致富的理想,八步沙林场不仅成了生态研学、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地,更成了省内外党性教育的红色打卡地,甘肃省首个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也在八步沙建成运营。
致敬英雄,除了珍藏心中那份敬意,更应学习八步沙时代楷模们勇挑重担、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致敬英雄,除了点燃心中那份激情,我们更应大力弘扬郭万刚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新时代“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英雄气概。
治沙,是人和沙漠的长期对峙,更是人和岁月的无形较量。如今郭万刚和乡亲们的治沙成果带动了全县移民搬迁工作,古浪县将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73个村的1.53万农户共6.24万人,搬迁安置至生态环境改善的北部沙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做到了“在生态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实践,展示出生态陇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喜人画卷。
一个人始终要有梦想,有一种精神品质充盈在灵魂的深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没有离开烦躁的根和把根严严实实包裹起来的泥土。我想郭场长是这样,他带领的手下人也一样。他们的骨骼乃至血液里,甚至在心里一遍遍回味、咀嚼着六老汉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唯有将梦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始终广接地气,就不会变成一粒尘埃,也就在当下越来越流于形式的追求繁华生活风气中,始终不会迷失自己。
“再难,也得为了子孙后代守住家园,为了这片土地永葆绿色。”郭万刚如今按照现代公司模式管理八步沙,治沙人依旧年年在风沙线上忙活,一路跌宕走来,岂能仅仅用艰辛二字就能表述。在成功、鲜花和荣誉的背后,是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走过了常人无法体味的坎坷——我想:这应该就是源于他们为了家园绿色及后代美好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愫而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仰慕六老汉三代人的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气魄,并非是有自己的虔诚认同之感,而是一种承诺和责任,一种榜样和家风,让他们代代相传。
承诺就是信守,信守就要身体力行;榜样就是楷模,家风就是做人,做人也是传统。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人,八步沙治沙人做到了承诺和信守,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是八步沙的精神财富,它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散,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丰富辉煌。
“总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
追求永无止境,梦想更加美好。
现在,第三代人郭玺等人开始陆续加入治沙队伍,他们的治沙技术在改进,机械化程度在提高,沙产业也在发展。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目前八步沙林场流转附近移民村沙化严重的土地1.25万亩,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在立民新村、为民新村2个移民点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7500亩,以兴民新村为重点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5000亩,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新途径。
郭万刚的治沙造林壮举和矢志不渝保家园的精神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护林员”“甘肃省农村优秀人才”、武威市首届“绿化奖章获得者”、武威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和古浪县首届“道德模范”、第六届“武威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五届”慈善人物、获得甘肃省道德模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郭万刚家庭获评2022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群体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为表彰郭万刚的先进事迹,2023年2月,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草局决定,授予郭万刚“林业英雄”称号。面对如此高的荣誉和这么多成就,他坦然自若,坦言说: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八步沙三代人的治沙事业传承下去,把三代人治沙的“时代楷模”精神发扬光大,牢记治沙造林、保护家园的初心,肩负辛勤劳动、造福于民的使命,保持本色,再接再厉,投身乡村振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四季轮回,他对家园的守卫坚若磐石;
时光辗转,他对绿色的守护矢志不渝。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近40年来,郭万刚带领八步沙治沙人誓把“黄龙”变绿洲,用辛勤汗水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生态文明的实践力量。
我致敬六老汉——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守护着我们的每一寸土地,用矢志不渝奋斗的精神呵护着我们的生命家园,“坚持、坚韧、坚守”的血性,已成为郭万刚骨子里的禀赋。
治沙路上,林业英雄郭万刚让沙漠变绿洲、让家乡成为青山绿水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