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俗谈》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2月26日晚,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世说俗谈》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作者刘勃和读者在分享会现场分享创作经历和感受。
《世说俗谈》是文史学者刘勃解读《世说新语》的历史随笔集,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结束时期故事的经典名著,由于书中人物众多,其言行零零散散地存在于不同门类里,人名称谓也纷繁复杂,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是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刘勃在以往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做了大量扎实、琐细的梳理工作,按照年代勾陈、整理出了人物完整全面立体的形象,并用人物传记的方法生动趣致地娓娓道来,帮助读者真切地体味魏晋人文的风流与苍凉。《世说俗谈》因尊重原著、颇具可读性,已入选华文好书榜、浙版好书榜、探照灯好书榜等榜单,豆瓣评分8.8分。
在谈到“为什么书名要叫‘俗’谈”时,刘勃提到,他觉得还原背景本身是很俗的工作,当人物背景被更多地呈现出来以后,原本《世说新语》对外呈现的“雅”的滤镜一定程度就被破坏掉了。比如大家原本以为魏晋名士仙气飘飘,脱离俗世,实际并非如此,他们仍然是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一样在各种困境中挣扎。这也正是《世说俗谈》最为关切的命题——人和困境之间的互动,困境是如何压迫着人,不同的人又是怎样应对的。
此外,刘勃认为自己在写作中大量运用的口语也比较“俗”,但他觉得使用口语写作也是对《世说新语》的忠实再现。“正是口语在不断地给文化传统、文学传统提供活力。口语不断地在提供新鲜的血液,和雅致的语言两者完美融合起来,才是文学的活力所在。
在谈及现在的年轻人如何与千余年前《世说新语》里的名士共情时,他认为,当受到了更丰富的物质文化滋养后,尽管社会地位有所差距,但人类的细腻感受是相通的。当我们抛弃掉特别有差别感的东西,只从人内心细腻的地方、微妙的地方去品味的话,我们确实可以和《世说新语》当中的名士感到很多相通的地方。读书不是为了找彼此之间不能兼容的东西,因为共情被打动的那一瞬间往往是最宝贵的。“我们要感谢现代文明,让我们作为普通人也能产生更丰富的内心情绪,可以和古人有那么多共情。”
此前,刘勃已出版《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等作品书,擅长以现代视角解读古代的经典作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还原、发掘历史中的被人忽视的细节,收到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