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铸剑师
来源:天山时报 | 陈海强  2023年01月10日06:50

【人物档案】

韩珺礼,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陆军野战火箭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物,长期从事野战火箭武器装备论证、预先研究、型号研制和作战运用研究等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出版专著7部,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引子

纵览中国古代史,但凡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总会出现引领时势的军事思想和装备技术。譬如说,在冷兵器时代结束前,人类还停留在使用长矛弓箭作战的阶段,而这时火药传入欧洲,一些西方国家抓住机遇,迅速将火药技术转化为军事效能,率先步入热兵器时代,从而打破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均衡,使许多冷兵器时代的大国顿失往昔的辉煌。从秦始皇北筑长城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二战中苏联红军的机械化纵深作战到美军“快速主宰”理论的出笼,便能感受到以创新技术为驱动的变迁始终是发展的潮流。将目光集中到当代,不难看出,高技术战争的进行方式已经发生巨变,从对称作战到非对称作战,从线式作战到非线式作战,从近距离的残酷搏杀到远程指挥的非接触作战……精确打击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新概念武器等新军事技术在战场上的大量使用,使得传统作战理念受到极大挑战——人类进行战争的方式,已经由“大吃小”转变为“快吃慢”。能否将新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军事效能,成为当代国防武装力量发展至关重要的命题。谁能抓住军事科技发展机遇,尽快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军事效能,谁就能够在日益复杂的战争格局和未来战场上站稳脚跟,从而赢得先机和优势。

战争史犹如大浪淘沙,总有立于潮头的装备技术工作者成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铸剑师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独特群体。追溯至春秋末期,铸剑师欧冶子最具代表性和传奇色彩,其铸剑遗迹竟然遍布大江南北。如果在地图上将欧冶子的生平轨迹连缀一起,便能发现一幅引领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的导航图。元朝人曾以传奇笔法描述过这位铸剑大师:“欧冶子挟其精术,径往湛卢之山,于其麓之尤胜且绝者设炉焉。取锡于赤堇之山,致铜于若耶之溪,雨师洒扫,雷公击槖,蛟龙捧炉,天帝装炭,盖三年于此而剑成。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越王神之……”以科技发展史立场来看,欧冶子在精通青铜冶炼技术的同时,掌握了当时尚属新生事物的冶铁技术,拥有了引领时势和潮流的技术优势,在探索铜铁金属差异的过程中善于探索和创新,铸造出一把把精良的刀剑,从而在冷兵器时代首开先河、建功立业、独领风骚。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平离不开“剑”的守卫,欧冶子及其后来者像闪亮的群星照耀着历史长空。在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就有一位当代的大国铸剑师,他便是著名野战火箭科研专家、全国政协委员、该所研究员韩珺礼。

初见韩珺礼,他质朴的笑容、敦实的身影、憨厚的性格,多少给人其貌不扬的印象。然而稍作采访,其闪光的履历便会令人赞叹不已。作为我国野战火箭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韩珺礼长期从事野战火箭装备技术研究,主持野战火箭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的论证设计、技术攻关、系统试验等工作,为我国野战火箭武器系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战火洗礼

韩珺礼从小就痴迷和向往军营。在他眼中,绿军装就是威风凛凛、英俊潇洒的代名词。1983年,在河南沈丘高中读书的韩珺礼以优异成绩被军械工程学院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18岁的韩珺礼兴奋得热泪盈眶——当兵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度过4年忙碌充实的军校生活后,韩珺礼在毕业前夕被分配到云南昆明某弹药修试站,之后奉命前往边境参加自卫反击作战任务。在前线,韩珺礼和几位战友负责弹药勤务技术保障工作。进入发射阵地的火炮弹药,要经过认真检验和鉴定后,才能送往作战前线。韩珺礼和战友们像巡诊医生一样,检测维修弹药,并处理危险爆炸物,常常担负为部队开辟雷区通路的任务。刚刚走出校门的韩珺礼,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就一个猛子扎进纷飞的战火中,置身生死无常的残酷战争环境中。在前线,韩珺礼每天目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途径每一座村庄,他都能看到被炸掉腿或胳膊的老百姓。村民们忧郁的神情,晃动残缺肢体玩耍的孩子们,让韩珺礼的内心痛苦不堪。有一次,韩珺礼正和战友们组织排雷作业,一位工兵部队的战友不慎触发敌军隐蔽埋设的地雷。硝烟散去时,韩珺礼一抬头就看到了牺牲战友血肉模糊的遗体……

1990年,韩珺礼再次回到云南昆明某弹药修试站时,回顾几年的战地生涯,他一方面为自己的平安归来、劫后余生而庆幸,一方面又为牺牲在前线的战友们痛彻心扉,那些年轻鲜活的生命,永远消逝在了山地丛林中。战争给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内心都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创伤。战争意味着牺牲,但能不能少牺牲或者不牺牲,痛定思痛,韩珺礼觉得战友们的生命绝不能白白失去,他想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归国后,以科学遏制战争的故事——一定要建设强大的军队,铸造捍卫和平的长剑,以强大的战力为和平撑起绿荫和晴空。韩珺礼萌发了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矢志国防科研的愿望。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他如愿以偿地走进南京理工大学,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研究某大口径火炮自动供弹机系统。读完硕士学位,韩珺礼师从著名弹道学家徐明友教授,留校攻读弹道学专业博士学位。

路在何方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这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创作于1939年,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广为流传,无数苏联红军战士高唱着这首歌曲与入侵者展开殊死搏斗。这首歌曲经过战火洗礼,成为人类历史上永恒的经典。为纪念《喀秋莎》在战争中的巨大精神鼓舞作用,苏联在战后建立了一座主题纪念馆,这在人类战争史和音乐史上绝无仅有。战争期间,苏联研制并迅速装备部队的滑轨式火箭炮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令敌军闻风丧胆。于是,“喀秋莎”这个美好的名字也成为这款火箭炮的爱称。从诞生之日起,“喀秋莎”火箭炮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陆军火力建设无出其右的明星装备。而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格言“炮兵是战争之神”,也诞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期间。

1997年,韩珺礼来到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压制武器科研工作,正式涉足陆军装备科研领域。带着野战部队的战火洗礼和高等院校的学术积淀,韩珺礼参与了新型野战火箭武器系统的研发工作。读博士之前,韩珺礼已在战场上见识过当时仿制的野战火箭炮,其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威力,有力打击和震慑了敌军。火箭炮是一种多发联装的火箭发射装置,由于其所承担的火力任务和战术运用与火炮相似而得名。如今,火箭炮已发展成集自动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火箭弹由无控火箭发展到简控火箭和制导火箭,武器系统射程、威力和精度也在大幅提高。通常将陆军使用的牵引式、轮式、履带式火箭武器称为野战火箭。野战火箭是野战炮兵的重要装备,涵盖火箭炮、火箭弹等多种战斗装备和侦察信息、指挥控制等信息装备,以及弹药装填、弹药运输、检测维修及模拟训练等配套保障装备,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天气条件完成作战任务,是压制火力最具时代特征的明星装备。野战火箭以突然、猛烈、密集的火力著称,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将其打造成为陆战决胜的一把利剑。

韩珺礼开始参与野战火箭研发论证工作时,国内已走过引进和仿制研制阶段,处在探索自主研发阶段。由于当时许多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国内野战火箭研发还带着有许多仿制阶段的僵化痕迹。有一次,韩珺礼在某型野战火箭炮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焊缝,这个毫无用处的焊缝竟然在同类火箭炮上都保留着。韩珺礼带着疑问走访了部分厂家参与过仿制的技术人员,大家面面相觑,谁也说不清这个焊缝究竟为何存在。最终,他和几位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后,才搞明白了这道焊缝的来龙去脉。原来,这是早年仿制研制阶段保留的原炮特征,当时原炮的工艺特点会出现这个焊缝,如今这个焊缝已无存在的必要,但这个焊缝在仿制测绘过程中原样保留在图纸上没有改进,现在依然使用带有焊缝的图纸生产,使得这道无用的焊缝保留下来。还有一件事令韩珺礼记忆犹新,某新型火箭炮系统在论证之初曾考虑直接引进外军先进技术,以缩短研发周期尽快实现弯道超车,在与外军科研专家交流时也听到过相关描述和承诺,但最终却没能看到任何图纸和方案。诸如此类的问题,让韩珺礼下定决心要提升国内野战火箭的自主创新能力。只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道路就一定能够走得通。韩珺礼清醒认识到: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突破掌握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任何军事大国都不会轻易将尖端技术拱手送人。究竟路在何方,韩珺礼渐渐明白了,不受制于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靠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他带领科研团队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搞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野战火箭。

踏荒而行

在未来战争中,武器系统的精度是决定射击效力的重要因素。带着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野战火箭的雄心壮志,韩珺礼在某新型远程野战火箭炮武器系统论证中,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依靠前沿观察所观测炸点修正火炮诸元实现高精度射击的做法,大胆取消靠“前观”侦察观测,引入射击精度概念。在韩珺礼看来,只有确立了火箭炮射击精度概念,直接实现精确射击,“首发命中、首群覆盖”,才能将新型远程野战火箭炮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在韩珺礼的坚持和推动下,研发该型武器系统时成立了弹道专项组,专门负责研究解决射击精度问题。弹道专项组的成立,标志着射击精度概念在我国野战火箭科研领域的正式确立。然而在当时,很多经验丰富的装备科研专家对韩珺礼的弹道专项组心存质疑,认为要保证火炮射击精度、直接实现精确打击难度太大。

精度问题解决之后,韩珺礼并未停止狂想和攀登的脚步。在某制导火箭武器系统论证中,他大胆提出“一次调炮、多点攻击”的方法。这是野战火箭精度大幅提升后,又一次方法和概念的创新。韩珺礼带领科研团队,首先突破单点瞄准“弹道分火”控制技术,为创新战法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引发了对野战火箭“一次调炮、多点攻击”使用方式的研究热潮。

有一次,韩珺礼参加装备研讨会,听到有的专家建议限制野战火箭发展,理由是野战火箭机动性差,进出营门不方便。事关野战火箭的发展命运,向来低调谦和的韩珺礼当场反驳,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些人对野战火箭缺乏了解。他摆事实、讲道理,列举野战火箭强大而灵活的越野能力,比如可以轻松逾越2米宽的深沟,车体任何部位一组车轮悬空时车辆依然可以正常行驶,这种适应战场环境的机动能力在世界范围都是公认的。经过韩珺礼据理力争和耐心讲解,持反对意见的专家们改变了对野战火箭的看法。韩珺礼的挺身而出,让同行们见识到了这个黑脸大汉思想的彪悍。多年后的今天,这些质疑的声音随着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成功渐趋平静。当大家回望其中的一波三折,不禁叹服韩珺礼的远见卓识。

这些年,在关键技术攻关过程中,韩珺礼邀请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权威科研机构的院士、教授及研究员等业界权威人士和专家,积极搭建军民融合、问计于民的创新之路。在召开科研课题讨论会时,韩珺礼为所有参加会议的科研专家建立会议意见签字存档制度,立竿见影提高了专家们发言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许多科研专家反映,参加韩珺礼组织和主持的科研会议,无异于接受一次检验和考核。在韩珺礼看来,搞科研必须眼界开阔,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筚路蓝缕

在某新型火箭炮系统论证研发初期,科研团队遇到了挫折。韩珺礼反复检查后发现,论证方案细致缜密,试验准备万无一失,但发射中却频频出现故障。出师不利,试验的危险性随之加大,科研团队成员的心情分外沉重。雪上加霜的事情接踵而来,新型火箭炮系统的战斗部、火控系统等论证设计出现争议,研制方案迟迟难以确定,整个项目陷入停顿。一些同志开始担心,这样下去很可能导致整个课题胎死腹中。这块硬骨头还能不能啃得动?面对巨大压力,韩珺礼领衔的科研团队没有丝毫气馁,迅速展开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重新审定每一个细节,反复推演每一个步骤。经过一个多月马不停蹄的集智攻关,新的技术方案浮出水面,发射环节的致命难题被一举攻克。

然而,考验才刚刚开始。在新型火箭炮系统的弹种研发中,科研团队在命中率偏低的问题上徘徊不前。为查明原因,大家每天在野外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奔波在戈壁滩,汗水总是在衣服上结出片片盐渍。最终,科研团队判定问题出在了新型弹药的探测元器件上。为尽快解决难题,科研团队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持续攻关,最终取得重大突破。整个课题终于进入了试验阶段。在某试验场发射阵地上,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枚火箭弹怒吼着直刺苍穹!草原的蓝天,缕缕弹道绘出美丽的画卷。很快,前方传回报告:火箭弹准确落入目标区!现场观摩指导的总部首长和各路专家聚精会神听着韩珺礼的讲解,当听到新型火箭炮系统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时,大家被眼前这支科研团队深深折服,不约而同鼓起掌来。

一次,某外军访问小组带着他们的野战火箭前来交流。外军访问小组率先进行射击,命中率处于正常范围。轮到韩珺礼领衔的科研团队时,大家冷静娴熟地完成每一个操作环节,一枚枚火箭弹呼啸着冲上蓝天,前方传回数据显示,我方命中率远远高于对方。原本希望向我军提供技术的外军专家,被我方优异的成绩震撼,当场请求“引进”中方技术回国。

弹道有痕

战争是血淋淋的较量,没有铁拳只能挨打,手中无剑只能任人宰割。这是韩珺礼在野战火箭领域深耕多年的真切体会。在他看来,火力依然是战争制胜的终极手段,有优势兵器在手,打赢战争就能事半功倍。韩珺礼常常谈到《孙子兵法》,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的“上之上也”。手中仗剑,对方不敢轻举妄动,这样打不起来才是理想状态。

海湾战争拉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幕。此时我军压制武器装备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几乎一片空白,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在15年以上。在科研团队的工作会议上,韩珺礼反复提醒大家关注前沿动态。这种紧迫感如黑云压城,那段时间,韩珺礼与同事们见面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机械化、信息化、高技术装备、局部战争等。最终整个科研团队形成共识:“战争如同博弈,越是落后,越要保持冷静;与其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盲目追赶,不如用好后发优势;要加强技术引进再创新能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缩短科研进程,加快发展速度……”

在韩珺礼看来,当代战争鲜明体现着“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主旨,炮兵是陆军火力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制导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应用,炮兵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炮兵已由过去的火力支援兵种向火力主战兵种转型。野战火箭经过多年积累和创新,在远程化、精确化、模块化、信息化等多方面发展迅猛。近年来的多场局部战争证明,在地面战场的较量中,炮兵仍是地面最稳定、最持久的攻防战斗的火力。尽管现代的机载武器、导弹等具有射程远、精度高和威力大的优势,但这些武器都不能像炮兵的火炮一样,能够做到为地面作战部队提供全天候、全时空和不间断的突击火力和支援火力。从南斯拉夫到伊拉克,从阿富汗到利比亚,以美国主导的多国部队虽然可以轻松夺取制空权,让对手处于被动挨打局面,但最终达到战争目的依然要通过地面战场的较量,运用火箭炮在内的远程精确火力实施远程火力打击和火力突击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引领潮流

投身野战火箭事业这些年,韩珺礼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长期制约野战火箭发展的精度差、射程近和效能低等难题,实现野战火箭射程、精度和威力的大幅提升。韩珺礼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火箭炮系统,是我军远程压制武器领域自主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在我军装备发展史上竖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此项课题的研发成果,带动了野战火箭相关科研课题的大发展。

两年前,韩珺礼去某大学讲课,见到一种研讨专用的投影设备,很适合推演课题。当时他因劳累患上眼疾,看电脑屏幕上的文档很费力。回到单位后,韩珺礼在办公室安装了一台同款设备。从此,他坐在投影前推导野战火箭课题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了。带着这股拼劲,韩珺礼组织建立了远程野战火箭武器作战效能试验方法,攻克了野战火箭射表编制费用高周期长的难题,建立了新型射表理论方法。

在研发箱式火箭过程中,韩珺礼领衔的科研团队取得了发明专利23项,引来业界一片欢呼喝彩。由于成功突破野战火箭一系列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野战火箭的总体性能,有力提升了我国野战火箭的技战术性能,并且引发了应用领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我国野战火箭事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名列世界前茅。随着野战火箭事业的发展,韩珺礼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获奖专业户已经成为他留给业界的又一新形象。韩珺礼领衔研发的野战火箭课题,多次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多次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著书立说

“立之弥高,逾之弥艰。”这是韩珺礼在他主编的“野战火箭装备与技术”丛书自序中写下的一句话。

随着野战火箭的快速发展,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逐渐成为业界共识。野战火箭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但国内该领域的学术理论、技术研究成果相对分散,成系统的装备技术和理论文献很少,不利于野战火箭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该领域理论与技术系统研究梳理,以满足论证、研制、生产、作战使用等领域的现实需求,同时为培养专业人才和推进学科发展提供专著教材。韩珺礼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谋划在心头。当他把最新出版的这套丛书送给我阅读时,我顿时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套丛书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共14册,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这套丛书在国内首次系统建立了涵盖野战火箭论证、设计、制造、试验和作战运用等多个方面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是近年来国内野战火箭装备技术和作战运用研究的理论结晶,为野战火箭向更远程、更精确、更大威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与技术基础,填补了国内野战火箭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空白,对推进我国野战火箭装备技术不断自主创新、促进陆军武器装备发展、提升我国武器装备竞争力以及培养野战火箭领域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用韩珺礼的话来说,这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摘下的果子,汇总了野战火箭科研领域的诸多优秀成果,也反映了当前国内野战火箭的发展状况。韩珺礼更看重书中许多对装备、理论、技术的经验总结,而之前的相关专业书籍鲜有涉及此类问题。这套丛书的出版,建立了我国野战火箭理论与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野战火箭理论研究的多项空白。

火箭狂想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高技术战争更加离不开经济后盾,仗能不能打得起,武器装备的效费比问题必须要考虑。近年来,韩珺礼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远程火箭炮武器系统领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随着精确打击、高效毁伤、低成本研制等一系列创新理念和尖端技术的融合应用,野战火箭正在被赋予全新的意义。在不久前进行的远程制导火箭弹飞行试验中,低成本远程制导火箭弹总体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得到全面验证,通过弹道精确控制实现远程精确点打击,大幅提升了对目标的精确毁伤能力。该项目成功实现了远程制导火箭弹的成本控制,在成功缩减关键部件成本数倍的同时,精确打击和有效毁伤能力全面提升,优化了野战火箭作战使用的效费比。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野战火箭成为陆军备战打赢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2022年8月中旬,随着研究所抽组运行创新团队,韩珺礼和团队成员们再次迎来发展新机遇。这个新组建的创新团队,实行负责人制,遵循“建强小核心、扩展大外围”的理念进行编设。所谓的“建强小核心”,主要按照团队一体化模式运行管理,把相关人员抽调到创新团队,在编制命令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以“陆军野战火箭创新团队”的名称试点运行;而“扩展大外围”,主要是指根据团队建设发展和联合科研需求,以聘任方式设立院士顾问组带教指导团队长远发展,与重点高校、学科实验室和军工集团建立协作机制开展联合科研、协同攻关及人才输送与培养,与远火部队“结对互助”常态化开展需求调研论证、联演联训、成果转化及人才双向代职代培等,以此体系扩展外围支撑,贯通团队发展链路,实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目前,该创新团队的各项计划正紧锣密鼓地协调展开,进入全新的探索运行阶段。近年来,整个科学界都已经意识到了:高手在民间!但是高手何以在民间?军民融合的口号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装备科研领域?带着这些疑问,野战火箭创新团队铺设出崭新的发展路线图,大量军民融合理念进入各项规划蓝图中,甚至许多充满狂想特征的发展思路也接踵而至……

尾声

再次来到位于办公楼4层的办公室,刚刚从课题汇报会场赶回的韩珺礼,立即坐到投影前,组织几位团队成员开始推导最新的论证方案。韩珺礼对野战火箭依然充满着热爱和狂想,他不断强调野战火箭还有超出人们想象力的发展空间,然后如痴如醉地讲述起来:“在近年来的几次局部战争中,野战火箭再次大放异彩,展示出对战场形势发展的重大影响力。在现代战争中,野战火箭必将发挥远程制敌、精确打击、点面结合、高效毁伤的威力……”肩负为大国铸剑的使命,是光荣,更是责任。在韩珺礼心目中,野战火箭就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捍卫和平的利剑,手中有剑才能保护华夏儿女安居乐业,中华民族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