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 读书声
2022年12月16日晚上6时30分,一场发端于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的网上阅读分享会在人们热切的期待中准时开场。
直播间设在厂机关一间小会议室,挪开几张桌椅腾出一小块空间,6张橘色花瓣形茶几拼成一张“宝石花”圆桌,背景墙上写有几行关键语:“2022第二期阅读分享会”“主题:栉风沐雨,行则将至”“主办: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友情指导:大庆油田作协、大庆市委党校”。这些使当天读书活动的要义一目了然。
一张圆桌、几瓶清水、两本好书,聚光灯下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组成了台前的全部。他们对面是聚精会神守着一部电脑、一台监视器、一部摄像机、一个照相机的3个小伙子,组成读书会网上直播的团队。
线上的腾讯会议室300个预约名额早已满员。“场外”有人因来晚了“没座”而大呼遗憾,又转去抖音直播间,那里还有400多人同时在线。
开场致辞前,厂党委王显平书记与现场的三厂员工刘可夫、宋佳、程延庆、孙博文在线交流。他们都是在石油行业赛场上摘金夺银的油田明星,但是组团参加这样的活动还是第一次。
世上好书很多,今晚只读李一鸣的《在路上》和杨献平的《沙漠的巴丹吉林》。两本散文集同属百花文艺出版社2022年“名家散文系列”。
《在路上》共有42篇散文,分为那些人、那些年、那些地、那些事四集。内容有几代家人的奋斗历程,有文化风情的深邃对白,有鲁迅文学院工作经历和精神层面的天地人。作家李一鸣以文字穿越空间、时间,在不断的情感变化中品味生活。在《沙漠的巴丹吉林》中,23篇散文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融通,是曾在巴丹吉林沙漠从军多年的作家杨献平,以文字观察、审视那段特别生活的虔诚记录。
注采副班长李小杭把《在路上》放在随身携带的背包里,午休时、班车上、晚上女儿睡熟后拿出来阅读。读到《我的理发馆》,他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理发店,耳边回响起剪刀的“咔嚓”声。读到《鸽子》,他想起了小时候救过的一只燕子。
线上线下参加阅读活动的员工各有体会。王安平羡慕又敬佩的是作者在文中写出儿子考上北京大学后波澜不惊的淡定。刘淞铭喜欢《自序》,拿到书当晚就表示:“写得太好了,我要朗诵这段!”《四十之惑》写到了刘可夫心里,不管拥有多少奖杯和成绩,依然要保持一颗“一二十岁”的心。
程延庆几周前就收到新书。那时疫情正紧,有人在岗值守,有人居家办公,厂工会群团工作部的柴琳小姐姐开车跑了大半个城区,顶风冒雪一本一本送。为确保“无接触”,她远远放下书就离开。在那么困难的时候,有人送精神食粮来,书还未读心先暖了。读到“作家要沉下去,要与生活黏在一起,要启动心灵的机器,在生活之水中获得无数次呛水,获得无数次灵感和认知”这段话时,这位基层技能专家深有同感。尽管与作家个人经历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把身心融入工作中,和生产难题黏在一起,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无论路多难,也要走下去。
市委党校副校长肖铜解读《在路上》这本书时,讲得激情澎湃。他分享了“三个感动”,揭示“好看”是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是解渴、开眼,让人茅塞顿开。
开始分享《沙漠的巴丹吉林》了。音乐响起,朗读者曲儒楠甜美的声音令人陶醉:“每年夏天,是巴丹吉林最美最繁华的时段……”
接着,热切等待发言的宋佳打开了话匣子。从没有去过沙漠的她被书中描写的意境吸引,每当工作中苦苦钻研时,不就像一个人在茫茫沙漠中跋涉?这条路上虽然有挑战、有孤独,但更有希望,要咬牙坚持,直到最终战胜所有困难,去摘下“沙漠中美丽的花朵”。
油田作协主席王兆飞引领大家向“沙漠”纵深处探索。这本书不是普通意义的文学作品,而是将史学、地质学融为一体的哲学笔记,是作者用生命与这片沙漠深度交融的心声。“漠心”是所有跋涉者都难以抵达的,没有一个人一个生命能够丈量遍沙漠的每个角落。因此,大漠是需要反复进入不断领略的,正如永远在路上求索的人生。
万籁俱寂,北风息声。云端之上,热线连到了大庆市西城区的王兆飞,连上了东城区的肖铜,也连上了在北京的李一鸣和成都的杨献平。
杨献平很期待这场相聚。他说,在遥远的大庆油田,有一群年轻人在读自己的书,真是令人欣慰和感动。他推心置腹地表达了对大庆油田的敬意和心中的石油情结,向老领导李一鸣问好,分享了他在大漠深处的工作与生活。不知不觉,作者与石油员工的距离更近了。
李一鸣向大家问好。“早就知道自有诗意读书会是全总的品牌,办得真好啊!”这位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文学博士亲和儒雅,谈吐不凡。他说,“没有思想的生活就是没有意义地活着,没有深度思考的写作也是无根的写作。”“有风有雨有生活,栉风沐雨勇毅前行。”“我愿意与读书会的小伙伴们一起,在这条路上往前走。”
相遇有趣的灵魂,蓄能满满。读者与作者相约再见,地点就在大庆油田,就在第三采油厂,就在自有诗意读书会!一时间,线上参与者情绪沸腾,留言点赞如潮。
夜空宁静,书声琅琅,宛若一束光照入心里,有一种激情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