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月亮弯弯下的月亮湾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婉清  2022年12月06日09:11

我在桂花飘香四溢的时节,去了趟月亮湾作家村。

月亮湾作家村位于六安市霍山县东西溪乡,利用原淮海机械厂工业遗址改建而成。

其实,早就听说它的大名,也知道这个作家村建成之不易,它是时任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和夫人董静女士六年前到大别山采风,种种机缘巧合,他们和此地就此结缘,经过多次调研、走访后,利用这些老的厂房,建立起的一个作家村,它既作为作家们的精神家园、创作基地,也能更好地为当地百姓的生活、生产带来帮助。作家村内的淮河书院总面积八百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可藏书六万余册,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大最美的乡村图书馆之一。

一听最大最美这两个形容词,便让人神往,九月底受许辉老师的邀请有幸进村,了却了夙愿。尽管月亮湾在霍山县,车程并不远,沿着蜿蜒的山路,驰骋在大别山脚下,一路上松柏郁郁葱葱,秋风惬意,时有鸟鸣。

虽说已入秋,但入村后天地高阔,极目所致,依旧是满眼的绿海。苍茫的霍山,色如翠玉般墨绿的淠河宛若处子般静静流过,云天苍苍,清流泱泱,各式各样的树木参差不齐,琳琅满目,在三面环山的映衬下,这一抹青黛,使得在夕阳下默默静立着的作家村,显得格外肃穆。

作家村灰墙灰瓦的老厂房外观上仍保持着往昔的朴素与庄重,除了门口加装了一层玻璃板外,基本上都保持着最初的模样,走进淮河书院,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座十几米高月牙形的木结构的书架,王蒙题写的“月亮湾作家村”在金色灯光的映照下,光芒闪耀。王蒙、铁凝、刘醒龙、毕飞宇、许辉等名家的照片点缀其间,浓厚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

厂房设计成两层,楼下为会客中心,宽大的空间为各类读书、文学采风创作以及跨年晚会等提供了活动场地。楼上便是如同图书馆一般的藏书阁,上万本图书,整齐陈列,充斥着书香和松木香,立马使人安静和放松下来,难能可贵的是在人声鼎沸的人世间,我们还可以在一个小乡村里找到看一本书的地方。

听许辉老师介绍说,成立书院的初衷是既能将老厂房所蕴含的历史和时代价值与作家的文化内涵进行碰撞,提升作家村的文化品质,丰富文化和旅游元素,也能弥补东西溪乡村教育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缺失,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振兴、文化扶贫提质赋能。

当有人问他,是什么动力让你如此有激情,五年内不知疲惫,无数次往返合肥和这座小山村之间,去建设这座书院?他回答道,作家不仅仅要写自己的作品,还必须有社会责任心。当然,这个社会责任心不是别人要我们去做什么,而是我们要自己去做什么。作家村的交通比较闭塞,发展比较滞后,是几十年前老三线厂所在地。但这里有绿水青山,现在看来就是金山银山,但如何利用好,需要大家共同出招,共同努力。作家村实质上是一个文学扶贫项目,是一个文旅脱贫项目,我希望用最方便和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做我们最想做的事情。

我一边感慨许老师创意的新颖,一边钦佩他这样不求回报,心怀天下的境界。尽管和许老师见面次数不多,但是做过他的责编,对他的作品,甚至文字中传递出来的品格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许老师能做成这样一件了不起的事确实符合他的为人和处事风格。

就在作家友人们各自参观的时候,我注意到角落里,有一位老人笑盈盈地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大家。我冲老人微笑点头回礼,老人竟热情走上前来,和我说话。老人介绍自己叫王建国,今年八十六岁,他是原淮海机械厂老职工,同时也是淮海机械厂从辉煌、没落再到今天的华丽转变的见证人,他一辈子都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在这里,伴着对工厂、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每日没事都会来这里看看,帮忙打扫。老人文化程度较高,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高中生,加上在厂里做过会计,老人的思维和记忆异常清晰,如有作家和宾客的到来,他也会如数家珍般向他们讲述这座厂房的前世今生。

南岳多壮史,淠河映彩虹。霍山,是一部厚重的典籍。霍山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都有着神奇的传说,都有着动人的故事,身处人杰地灵的霍山下的东西溪乡同样是一块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自一九六四年起,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军工企业“三线厂”建设。第二年初夏,上将许世友来到东西溪,在太阳冲周边选址兴建三线厂,该厂对外名为淮海机械厂。一九七四年,国家调整“军转民”政策,淮海机械厂立足军工技术自主研发,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飞虎汽车。试验场的试枪声、汽车进出厂区的发动机声、厂房里的机器轰鸣声、职工们忙碌的身影,让这座深山里的军工城显得格外的热闹。职工楼、食堂、澡堂、电影院 、子弟学校、商店、邮局、招待所等现代化建筑物应有尽有,几千名职工和家属,一度让这个小村落异常的繁荣。随着改革开放,淮海机械厂整体搬迁至合肥,挂牌成立飞虎汽车制造厂,9356、国营淮海机械厂就此结束三线建设使命,此后老厂址沉寂多年后便成为现在的月亮湾作家村。

如今作家村的发展,已然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每年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当地的老百姓也以它为荣。有一次董静老师的朋友到村里参观,村里一位大姐非常热情,要给他们带路。路上大姐说,作家村让她感觉自己生活在有文化的村子里,现在孩子放学后都可以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遥想李太白当年登上“白马尖”,都能发出“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感慨,当老人动情和我聊完“前世今生”后,我更是对这块有着三千多年悠久文化和名山秀水刚柔交融的风水宝地,崇敬感无以言表。历史与文化,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民族的魂魄与良心。

老人带我一起在村里闲逛,虽说村子不大,特色饭庄、健康中心、民宿、超市和活动广场却配套齐全。如果适逢旅游季节,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饭店客满,热闹非凡。而我来的季节,桂花飘落,游客稀少,少了喧嚣,多了九里香,使得村落平添了几分淡雅清新。

晚上许辉和董静老师邀请大家在村里看电影,之前接待的会客大厅,不知道从哪里升起巨幕,加上舒服的靠椅,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小型的电影院。待灯熄灭后,我抬头仰望夜空,发现明月皎洁,星星闪烁,好似一团剪影。想起村名也叫月亮湾,这么浪漫的名字,却建起雄伟威严的军工厂,还取了一个“淮海”如此波澜壮阔的名字,山谷幽静之处却能产枪产汽车,这一阴一阳,相得益彰,达到美妙的平衡,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统一。

第二天清晨,当我再次漫步在作家村中,白杨树环抱的农家小院上的烟囱冒着缕缕炊烟,几只燕子在空中盘旋,十几只鸭子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寻食,耳旁是微微细风的呼吸、软土湿地里蚯蚓犁泥和松鼠爬树攀枝抖落树枝的沙沙声。眺望远处淮河书院前面的低山脉像弯弯的月亮,整个村庄被山中雾气缭绕着,忽明忽暗,此景仿佛置身于仙境般的月宫中。

老人又带着他的小狗旺财,站在村口笑盈盈地迎接着我们,此时的我已经亲切地喊他王爷爷。我看着在乡野间畅快撒欢的小旺财,不禁想起自家养的小狗,便心生怜爱,叫唤着小旺财过来。它很乖巧,一听我的声音,倒也不认生,立马跑过来趴在我的脚上,让我摸它。想起王爷爷说它其实是一只小白狗,实际上的小旺财身上满是泥土,长长的打着结的毛发盖住了眼睛,浑浊的身体也没打消我摸它的勇气。

我俯下身,它立马翻个身,敞开肚皮给我摸。乡间长大的狗,与人自然亲近和天生充满信任感,不像城里,出门必须牵狗绳,还有众多地方是禁忌,无法进入,遇到某些不喜狗的人类,还可能遭遇下毒药丧失性命。而此处,狗子们畅通无阻,百无禁忌,来去自由。想到这里,即便数日不洗澡,没日没夜在田间撒泼打滚的旺财便比我家养在水泥森林里,精细喂养的那位幸福得多。

吃完早点,一群人匆匆离开作家村,去往别处,临上车前山谷间又飘来桂花香,想起宋代诗人朱淑真那首:“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同禀秋清在一时。”还有一首:“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这是读书人的意境,想来桂花与月亮总是如影相随,桂香又与“书窗”相得益彰,这俩日能同时有这三物相伴,便觉得此行圆满且三生有幸。希望月亮湾常满,花常开,书香常在,待到下一个九里香的季节再寻觅这天上人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