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空间写时间,描绘一座古城的过去与未来
来源:文学报 | 何晶  2022年12月03日10:26

一座古城如何既保持传统风貌又充满现代活力,这是一个命运式的课题。作家范小青生活在拥有2500年历史和文明的古城苏州,在以往的小说中她描绘古城的市井风俗世情,写巷子里的那些人事、变迁,近期她推出了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以时空交错的全景式叙述,对苏州古城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城建、生态等和盘托出,同时以“我”为发散点,从自己童年生活的同德里、五卅路开始,逐渐拓展、勾画出苏州古城世纪变迁发展史。该书首发式暨研讨会日前在苏州举办。

古城保护是世界性难题,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家在古城》面对这一当代难题,写出了世代坚守的薪火相传。“范小青紧扣这一主题,既写出当代苏州人的清醒、自信,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古城,又能够回溯并充分尊重历史,写出千百年来历代苏州人对家园的热爱,对古城的保护。这种保护古城的意识是一种自觉,努力的印迹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一种不断接续的情感投入。这正是范小青在写作中注入的文化情怀,她从丰富广博的历史资料中读出了深厚的情感积淀,一种深入历代苏州人对自己城市的热爱,以及在城市建设与保护方面的冷静的判断。范小青通过眼力的发现,脑力的思考,心力的感受,笔力的表达,让她的写作发散出一种淳厚、悠远、纯正的文化气息。”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介绍,《家在古城》是江苏省委宣传部2022年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这部近四十万字的作品无疑是重大题材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它也呈现了范小青创作的特质。“《家在古城》体裁上是非虚构,但氤氲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江南文化韵味、苏州传统文化的血脉、苏州文化特有的气质都是与她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的,是她小说创作延伸、拓展和深入。对古城文化的热爱、对古城历史的自豪、对古城现状的担忧、对古城未来的憧憬,所有的情感自然流淌于笔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这造就了《家在古城》不事张扬的气势、饱满充沛的情绪,轻松笔调下沉重的话题,让人领略到文字背后的力量。这不仅体现在写作过程中的艰辛,资料之浩繁、采访人数之众、亲历亲赴的街区古宅之多,也体现在第一次创作长篇非虚构文体对四十余年虚构创作的再探索、再深入与再拓展,更体现在与这座二千年余年古城历史文化的穿越式对话、对现在与未来图景的展望与憧憬。如评论家汪政所言,《家在古城》写出了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写出了一个城市的生活,写出了一个城市的气质,写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写出了古城内在的肌理。

在评论家王尧看来,范小青的“苏州叙事”透过苏州城市表情抵达文化和人性的内核,成为新文学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苏州塑造者之一,某种意义上,她写苏州古城其实是在写自己。当范小青告诉他这本书的写作计划时,他提及古城保护这一主题书写的难度。“古城保护涉及太多的层面,而且从来不缺分歧。范小青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她从什么角度切入古城保护?这不只是写作的角度、结构和故事取舍的问题,也涉及到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结果让他欣喜,“范小青摆脱各种纷争、现象,跳出传统、现代,以人与城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在不同层面上呈现了苏州古城保护的多元景观。在这条线索中,她以空间写时间,当下与历史在往返中重叠,人与城互动,城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也是城的故事。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古城的保护才能成为人对家园的守望。范小青通过这部书的写作,完成了她的城市哲学或城市文化的建构。”

由小说而到非虚构写作,评论家丁晓原将其看作是范小青写作的“回转”,“范小青是一位资深有范的小巷文学写作者,《家在古城》以新小巷文学的非虚构书写方式,对接以对古城市井风俗世情的虚构想象,这无疑是对小巷文学极有意义的丰富与拓展。 (下转第4版)

(上接第2版) 而这样的一种‘回转’,更是一种独具重大价值走向远方的新的出发。”

评论家王晖则将《家在古城》看作是范小青以非虚构方式又一次对古城做出超越外在形貌、独具思想内涵和非虚构精神的“深描”。这种“深描”体现在,“《家在古城》的题材足够宏大——苏州古城的前世今生,寓意足够深刻——中华文明的渊源、新生、承传与复兴,但其叙述却是娓娓道来、接地气的,显示出以毛茸茸的‘小历史’演绎宏伟壮阔‘大历史’的叙述格调。”

范小青回顾自己创作这部作品的心绪:“那么多人关心古城,热爱古城,了解古城,写苏州古城保护这样的题材,必须是完全真实的、有真情的,不能玩一点虚的。”尽管全书有37万字,却发现好像才刚刚开了个头,还有很多东西根本来不及写、写不下。而这些恰恰是在作品中埋下的烟花,“如果有人觉得哪一条小巷、哪一间古宅他想进去看,那就是点燃烟花。”

活动由江苏省作协担任指导单位,中共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姑苏区委宣传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姑苏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姑苏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忠,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姑苏区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梅锦煊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