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味儿》 读书分享会:传统文人笔下的“京味儿”
近日,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主题活动“《北京味儿》读书分享会”在京举行。《北京味儿》整理者、青年作家侯磊与文津出版社总编辑高立志共同为读者讲解古老的“北京味儿”。本场活动由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文津出版社与中国建投集团旗下的建投书局共同承办。
《北京味儿》一书的作者瞿宣颖(1894—1973),字兑之,晚年易名蜕园,湖南长沙人,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四子,现代史学家、文学家、掌故家。瞿宣颖曾担任政事堂(中华民国国务院)印铸局局长、国史编纂处处长、河北省通志馆馆长,担任过这三处的长官,足可以称之为“北平史官”。由于长期在北京居住,对“老北京”的事情可谓“信手拈来”。本书收录了瞿宣颖先生20世纪30至60年代分别发表于京、沪、港三地多家报刊上的北京掌故数十篇,涉及北京的衣食住行、名胜古迹、年节习俗、社会状况等方方面面,文章雅俗共赏,颇富意趣。
“这本书中的文章曾被当时的读者视为珍闻,但因距今已久,往往不为当代读者所知,以至瞿宣颖先生也逐渐被大众读者遗忘,十分可惜。”侯磊长期以来从事文学创作和北京文化研究的双重工作,热衷于北京史地民俗、碑铭掌故,此次,他将这些文章搜集、编校、注解,以飨当代读者。“希望大家可以跟着瞿先生的足迹徜徉在北京的古老城墙之中,感受远去的北京掌故文化。而打开《北京味儿》最适宜的方式,就是一边读、一边品,对比北京的过去与现在。”侯磊说。
在随后的交流分享中,侯磊重点介绍了作为南方寓京仕宦文人的代表,瞿宣颖笔下的“北京味儿”在行文、学术、内容以及情感上的突出特点。
一是行文上典雅内敛。瞿宣颖作为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自幼受到完整的旧式教育,为湖南大儒王闿运、王先谦等人的弟子,又受到译学馆、上海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新式教育,并精诗词书画,为一代骈文大家。而瞿宣颖的这本《北京味儿》,大部分为浅近的文言文写作而成,并没有增加多少阅读难度,是用典雅、内敛的文言,展现地道的“京味儿”。如《故都闻见录》里的《积水潭》一篇的片段:
积水潭迤南至十刹海,有稻田数亩。城市中得此,景尤奇绝,桔槔咿哑,宛在江南,长堤一桁,官柳覆之。夹岸芦棚冰担,喧阗里许。满洲士女,浓妆炫服,嬉游其间。比年以来,旧京风俗渐改昔观,惟此间犹存春明梦余景象。北岸有酒楼曰“会贤堂”,亦纯旧式,凭阑俯视,全景在目,把酒遐思,直如南渡后人追想汴京繁华也。
在五四运动时期,瞿宣颖属于章士钊的“甲寅派”,是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并在《甲寅》上发了《文体说》一文,主张不要废除文言文。在此可看出,瞿宣颖对旧学的痴迷。书中有部分是白话文,承接了古代白话文的风格,没有任何的外文腔,也不似直接的文言翻译,是保存了文言行文的逻辑精髓,并将旧京生活诸事化俗为雅。如《北游录话》中的开篇:
“火车缓缓的将傍崇文门城根了!春痕君倚着车窗而笑谓铢庵曰:“我多年所梦游的故都,于今已是俨然在目了!看这隐隐高城,斑斑雉堞,似乎其整齐威重的仪表,较之南京为胜。大概王气尚未全衰罢!古今建都之所,有比北平再悠久的么?”
这一段与上段《积水潭》的引文出自同一人之手,能找到期间的暗合之处。这样的写作不使用北京方言,却仍然充满了京味儿京派,有包天笑、张恨水之风。不论是阅读,还是供学界研究白话写作,都是难得的范例。
二是学术上治学严谨。瞿宣颖是深具国学功底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且精研秦汉史、唐史,能做方志和传记。因此本书绝非道听途说的市井耳食之言,而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知识性文字。瞿宣颖认为,写掌故 “一是记制度风俗的变迁,或是记某种特殊制度的风俗。一是记某人的事迹,或是关于某人的佚活。一是记某事的经过,或是关于某事的特点。”并且曾谈及,“在掌故学者看来,可有不可信的材料,而没有不可用的材料。乃至平凡而零碎的片纸只字,都是很可宝贵,在某种适当的地方,必有用的。这真需要有老吏断狱的能力,头脑要冷静,记忆要丰富,心思要灵活,眼光要锐敏,不以辨证为目的而却能尽辨证之用,这才是所需要的掌故学者。”即本书的掌故文章不是野史小说,都是真实的正史,但凡听说就写明“听说”,无考就写明“无考”,而不是把“篡改咸丰遗诏”、“西太后秽乱后宫”乃至“崇祯测字”、“孔夫子吃元宵”等民间传说当正史来写。
因此,瞿宣颖先生信手拈来的历史事件、历代典章,本质上是在写政治制度和风俗制度。他终其一生,都是在打捞遗失的历史,拼接破碎的历史,梳理驳杂的历史,注解深邃的历史,订正讹误的历史。
三是内容上既广且深。从作者的掌故文章,能推测出作者的兴趣点。作者侧重轶事遗闻、典章制度、史迹考辨、故都生活等,而不侧重于戏曲、饮食、江湖丛谈等方面,并不是作者不懂,而是作者的兴趣点不在于此,也是与他个人有关。瞿宣颖生活中和父亲瞿鸿禨一样,稍微能喝一点酒,但不大爱吃肉,不是饕餮之徒,一辈子都不胖。因此他偶有篇章写故都饮食,也是典雅内敛,而不是老饕笔下的大快朵颐之乐。
四是情感上饱含深情。瞿宣颖生于湖南,北上到北京译学馆求学,南下到上海上大学,毕业后再次北上居京为官为学,直至晚年寓居上海。他对古都北京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不仅热爱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更热爱便利的市民生活。他在本书的《北平》一文中说,“我是沉迷而笃恋故都的一人”,接下来就会写,北京某处,从前怎样,现在怎样,这种改变是好与不好,有无道理可言?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以此作为第二故乡。在《北游录话》中,他特别谈到,除去园林建筑之美,北京还有气候适宜、人文丰沛、生活简单等众多可爱之处。甚至都写到:“只有北人不服南方水土的,却没有听见南人不服北平水土的。”“北平有的是房屋与地皮,所以住最不成问题。”“生活从容,神恬气静,也不消匆忙的满街跑。”期间深情,跃然纸上,令人恍如隔世。
讲座最后,高立志分享了《北京味儿》以及“大家京范儿”丛书的策划思路和标准,即“文学趣味性和亲历亲闻的史料价值”。侯磊还现场展示了他对瞿宣颖书信、手稿、账本等的丰富收藏,并结合收藏为读者介绍了瞿宣颖跌宕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