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长见识”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以高原、山地为主,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气候、景观、物产、风俗、文化等。即使现在交通便利、网络发达,云南的很多奇特之处仍足以令游客大开眼界,由此出现了“云南十八怪”等“怪”现象。
“云南十八怪”的文本不一,也不存在明确的判定标准,所谓“鸡蛋用草串着卖”“摘下斗笠当锅盖”“东边下雨西边晒”“背着娃娃谈恋爱”“老太爬山同猴快”“姑娘不系裤腰带”“三个蚊子一盘菜”等,不少人似乎都听说过。当然,“怪”的地方远不止“十八”个,内容亦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最早的“怪”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怪”。
在昆明的这十几天里,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在欣赏城市风光,基本上没见到那些乡土气息浓郁的“怪”,但我发现了好多不到此地就很难体会的“怪”,那些“怪”里又有“趣”,或许称作“长见识”更为恰当。
第一个“长见识”,是“海埂”。
如同田间高于田块的人工土坡被称为“田埂”,“海埂”就是海子中高于水平面的人工土坡。滇池也有“海埂”,它把滇池分成内、外两部分。
我居住的地方在官渡古镇的东北部,距离昆明的老城区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不过滇池的面积实在太大,从我住的地方往南,也属滇池的范畴。某天傍晚,我沿着某个正在涵养生态、并不对外开放的湿地公园骑行,本想看看那烟波浩渺的滇池,看看海鸥,可一路上都是高人一米的野景,蛛网遍布、植被深密,还拦住不让近前,所以根本就没见着滇池。我只好跟当地人打听,他们说滇池的最佳观赏地是海埂公园,游客都去那里。看来旅游这件事,太随大流不成,一点儿不随大流也不成。
海埂公园?我忽然想起以前足球队冬训不都是在“海埂”吗?那还是甲A联赛的时代,“海埂”“十二分钟跑”等名词,永远占据着甲A联赛休赛期的电视节目。在这么好的地方集训、过冬,实在是一种享受。
不过那会儿有报纸刊发报道,称海埂体育训练基地距离昆明市区比较远,球员们每天都在训练,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尽管“冬训办”的人严防死守,还是有人翻墙去泡吧。待在宿舍里的球员也就是打牌、打游戏,要么看电视、看VCD。当时没几个人有移动电话,一到晚上,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生活区的电话亭就变得异常火爆,球员们拿着IC卡打电话,跟家人、朋友聊天。这就像我刚上大学时被“发配”到昌平校区,每天晚上,有公用电话那屋都排大长队,往往是一队人静静地听打电话的那个人哭……那也算中国足球的“大学时期”吧,虽然水平不大高,但好歹还有拼劲儿,还比较真诚。现在我对足球不那么关注了,好像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男足都去迪拜冬训了。
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就在海埂公园旁边,不过我没去那里“怀念青春”。
第二个“长见识”,是“海”边的白鹭和黑色的“串儿红”。
出租司机将我送到海埂公园,见西山断壁,滇池续波,果然是好风景!风正劲,云正浓,我想假使汉武帝到此一游,必定敞开怀抱大呼:“朕的昆明湖!”
昆明的海鸥太有名了,但那天我在滇池边上见到的“海鸥”并不多,而且都有个长脖子。定睛一看,那不是海鸥,而是白鹭。由于习画,每次遇到真白鹭,我都要观察许久。以往看见的白鹭不是在小河畔就是在小湖旁,不是在水石前就是在高树顶,非常风雅,可在这片“海面”上生活的白鹭却与众不同——顶风飞极辛苦,曲项伸缩,上下其翅而原地不动;顺风飞极便捷,滑翔不动即瞬息千里。它们倒是不缺吃的,水中的鱼和泥鳅极多,随波上下,出没无常,往下一冲即得美味。我仔细瞧了一会儿,还真没有失手的。
白鹭是见到了,海鸥呢?用“百度”一查,我才得知海鸥是候鸟,只有冬天会飞到昆明。当地人都知道的“常识”,我却刚反应过来。如今,那些海鸥或许在西伯利亚过自己的小日子呢。
与海鸥无缘,我就在滇池边的密芦层草中闲逛,头上蛛网纵横,脚下深浅不知。忽然,我发现了黑色的“串儿红”,着实吓了一跳。记得小时候一见串儿红,我会扽下一朵嘬里边那点儿带甜味的汁水,不过出于对云南多怪花奇虫毒蘑菇的印象,我没敢尝它汁水的味道如何。
上网搜索一番,原来这种植物叫“深蓝鼠尾草”,和串儿红均属鼠尾草家族,在南方很常见,根本算不上什么怪花。看来我又少见多怪了,好在了解了串儿红的学名,不过这学名也不怎么可爱。
第三个“长见识”,是昆明的惊雷和暴雨。
在昆明玩儿得太尽兴了,以至于某天下午排完练,忽然发现第二天就要正式演出,为此吃了一惊。细致梳理一番,除了被酒店的早餐“吃伤”,还有下飞机时急性肠胃炎突然发作,以及抵达昆明当晚轻微的高原反应,其余都挺好,丝毫没有察觉到日子过得这么快。
说到气候,昆明真称得上“四季如春”。虽然这个成语我们从小就说,但不到当地,感受是不会这么真切的。那些天,北京又热又闷,微信朋友圈里一片哀号:北京都成“高压锅”了!可昆明不热,还有微风,时不时下点雨,真舒服。
有一次打车,碰上一个女司机,她开了一小会儿车便抱歉地说:“我关上窗户开空调了啊。”那天的气温也就二十七八摄氏度,又有风,她居然热得要开空调。她解释道:“我们昆明人可受不了你们北方的高温,像今天这样的天气,到中午,我们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好吧,真是被“全方位呵护”的昆明人!
还没到昆明时,我就听朋友说昆明随时会下雨,所以一到昆明就买了把伞,结果根本没用上。昆明下不下雨,完全像女孩的心思——让你猜不透,看天气预报也没什么用。“云南十八怪”中不是有“东边下雨西边晒”吗?太阳雨在昆明是平常事。经常是在楼上看的时候下雨了,刚下楼,雨却停了;分明太阳就在天上挂着,一出门,居然在下雨……
因为领略过几次昆明的雨,我便想当然地认为昆明不会下大雨。结果有一天排练,我听到了无比巨大的惊雷,还不止一声,是连续几声,吓得人魂惊魄散。瞬时间,暴雨如注。当地人说,昆明这块地方虽然是平的,但周围全是大山,雷声在山间混响,准备把宇宙炸裂似的。
不过如此惊雷和暴雨也是随来随走,一转眼,太阳又出来了。
第四个“长见识”,是昆明的瓜摊和蜜蜂。
昆明的瓜摊极多,久想一尝,未得其便。某天排练结束得早,我骑着“小黄车”寻到一个瓜摊,一问,三元一公斤,倒是不贵,就要了已经切好的一牙西瓜。
我刚要拿,发现一只“苍蝇”落在上面,便指着它对瓜摊老板说:“你看看这儿,轰着点儿!”老板说:“这是蜜蜂,最干净了,瓜要是不甜,它不落。”
仔细一看,还真是蜜蜂。我又发现旁边有个劈半儿的西瓜,瓤已经吃得乱七八糟,里面好像也爬着好几只蜜蜂(蜜蜂都混在瓤里,看不真切)。一挥手,那些蜜蜂都飞了起来,片刻,又飞回去继续吃瓜。
真有意思啊!我一边提着那牙西瓜,一边问老板:“这半个瓜是幌子吗?专门为招蜜蜂?这都是蜜蜂吃的啊?”老板说:“没有,这是让人尝的。”他随手在蜜蜂丛中剌了一小块瓜,说:“你尝尝。”我一尝,还真甜。万幸多问了一句,要不然以后给人“说山”,讲云南的瓜摊老板都是切半个瓜吸引蜜蜂来吃,以此作幌子,那就露了大怯了。
回到住处,我把这牙西瓜吃了,真甜。我吃的是来自新疆的硒沙瓜,昆明本地的麒麟瓜要贵一些,大概五元一公斤,不过没这么沙,但是会更甜。这跟在北京吃的西瓜品种都差不多呀!看来物流畅通的时候,各地的物产就没有那么特别了。不过能躲过北方的酷热,又能领略彩云之南的风物,还能品尝这么甜的西瓜,对我而言也是一年中难得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