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汉字的取像法则与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公益讲座
8月14日,“汉字的取像法则与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公益讲座在河南安阳举行,讲座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介绍,世界上的文字纷繁多样,主要有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古巴比伦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字书、古希腊的克里特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等世界上几大古老文字最初都经历了表意文字阶段。其中,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汉字构形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其中包括古代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古人的思想观念。
公益讲座现场 中国文字博物馆供图
《说文·叙》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孔颖达疏:“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之类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王立军表示,虽然《说文》这段话描述的对象是八卦,但这里所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两大原则,也正是早期汉字构形的取像法则。这些取像法则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字形方面的参考,如中国古代的天人观等。
天人观即人类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王立军认为,以往的天人观研究多以历史文献为材料,而以汉字构形作为切入点,探讨字形所反映的古代天人观念,则不仅可以与文献材料相印证,而且可以将古代天人观上推至“前文献时代”,因为单个字符的产生一定比真正意义上的文献更早。
从先秦时期开始,对天人关系的相关论述就已蔚为大观。而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则蕴含着更为古老的造字时代的天人观念,早期先民的这些朴素认识,是后世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早期渊源。在王立军看来,从古文字构形的角度梳理天人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早期状况和发展脉络,更好地理解汉字与中国古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据王立军介绍,汉字构形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天人观”发展的三大阶段。
第一,是朴素的“天人相类”观阶段。“天人相类”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相同、相似之处。这种相同和相似,一般都是性状特点层面的类同,具有直观的、具体的、个体性的特点。
第二,是蒙昧的“天人之分”观阶段。这一阶段先民认识到了天人有别,但并不认为人神绝然阻隔。祭祀这种活动正是先民赖以沟通诸神的纽带,体现出先民与诸神进行沟通交流的强烈欲望。初期的祭祀活动并没有等级森严的程式规定,人人皆可祭祀,可谓“神人交通”。虽然先民认识到了自然力十分强大,不受人主观意志的控制,但是将其归咎为神力意志的作用。所以称之为“蒙昧”的“天人之分”观。
第三,是王权时代的“天王合一”观阶段。在殷商后期,商王随着自身势力的发展壮大,开始渴求摆脱贞人集团对其权力的束缚,直接与天神进行沟通交流。天人关系在王权时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到了西周时期,人间的王有了“天子”的称号,变为了天神在凡界的代言人,受天命来统辖九州。自此,“王权天授”的观念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这种由“神人交通”向“天王合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也体现在一些汉字构形构意的变化以及记词职能的扩展上。
王立军最后总结说,从“天人相类”到“天人之分”,再到“天王合一”,是汉字构形所反映出的早期天人观发展进程,而每个阶段的思想观念都对后世天人关系的认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后的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王命衰微的动荡时期,但也是哲学思想大放异彩、推陈出新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论道,使早期朴素的天人观念开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实现了从原始的天人观向哲学定义的天人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