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桃花照亮山野
来源:四川日报 | 李汀  2022年07月01日12:06

编者按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第101个生日。101个春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荒山变果林,天堑变通途……在党的领导下,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正在巴蜀大地上发生。作者们走进基层,走进生活,用笔描绘出日新月异的城市、焕然一新的村庄,以及在这片热土上努力生活、不懈奋斗的人们。敬请垂注。

黄猫垭是一块红色土地。1934年,红军在此地取得黄猫垭战役胜利,红军鲜血染红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如今,一到春天,山岭里簇簇映山红和山坳间朵朵桃花交相辉映。

一片火红,一片桃红,照亮了整个山野。桃树是老罗新栽的,1000多亩。老罗30年前走出这大山,山高路远,老罗咋又回来种桃树?

老罗是土生土长的黄猫垭人,初中毕业,他和许多打工仔一样,背着行囊走出大山。几经辗转,他又回到成都做起石材生意。渐渐他的石材生意红火起来,在西南地区名声大振。按理,挣了钱,他就该在城里享受安逸的生活。

可在2014年2月的一天,老罗又回到离开了30多年的黄猫垭。这次老罗是一个人回来的,妻子的骂声还在耳旁:你疯了吗?你是不是钱挣多了?你一个人有好能干,能改变那贫穷了几辈子的地方?他带着妻子骂声回来了。在老罗心里,不管谁反对,他也要回到黄猫垭。因为在他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黄猫垭这片红色土地,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地方,还没有消除贫穷。因为在他心里,黄猫垭也是他的根。

但奇怪的是,老罗回到黄猫垭,不是坐在山间抽闷烟,就是悄悄在山里转悠。转悠了一家又一家,清一色的老年人在家里,出去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

他琢磨山里荒芜了这么多土地,把它租过来,搞个农业产业园。说干就干,他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他在3000亩成片的土地上,栽脆桃、猕猴桃、白肉枇杷。他说,种地也像是在绘画呢。他把观赏桃花全部种在产业园道路两旁,春天一来,漫山遍野的桃花和山间的映山红交相辉映,红的、粉的、粉白的花朵争奇斗艳。他这一招,第二年就吸引成都周边的游客来到了大山,乡间道路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2016年那年,光是看桃花门票收入100多万元。办农家乐的乡亲也挣到了满把满把的现钱,乡亲们直夸:这都是老罗带来的实惠呢。

天有不测风云。农业就是一个露天工厂,天要下雨出骄阳,没有一个准。老罗投资7000多万元的产业园,眼看就要有收成了。秦巴山区天气说变就变,狂风、暴雨,几乎年年有。初冬,正是白肉枇杷开花的季节,一阵狂风卷来,满园子的白肉枇杷花落了一地。夏天,正是猕猴桃上市采摘的好时节,连日几场暴雨,猕猴桃全烂在了地里……老罗犹豫了,这农业莫法搞呢?莫法搞,难道又把土地荒芜起?老罗再次请来专家。

气候有影响呢。那就培养小气候,让园子里的小气候更能适合作物生长。安上避雨防晒防风设施,运用科技手段管理经营农业。

土壤还不行呢。那就改良土壤,5000吨有机肥施进3000亩园区。

黄猫垭的人没有不认识老罗的,见他这样搞农业,都笑着说:老罗是在跟土地较劲呢。

看着乡亲们在外面务工,老罗又投资100多万元,帮助100多户乡亲建猕猴桃园,让他们有了稳定收入。只要老罗在村里走一转,到处都是招呼老罗的。“老罗,来家里喝口水。”“老罗,你种的白肉枇杷就是甜。”老罗村里走一圈回到山头老房子,望着生机勃勃的大地,他欣慰地笑了。阳光打在老罗沧桑的脸上,瓷实、安静。

走出黄猫垭的年轻人回来了,看到黄猫垭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自来水通了,产业园兴旺了……他们激动起来。老邓慷慨投资15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乡亲们休闲的银杏广场、英雄广场……

老李回来了,投资3000多万元,搞起了民宿酒店……县上又派来了乡村振兴工作队,要建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要建红色美丽村庄,还要建农旅融合红色景区……

老罗说,这乡村振兴还得靠人。现在老罗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刻,去村里小路上转一圈,黄澄澄的阳光镀亮山头,袅袅升起的炊烟飘荡,还有园子里的那些桃树、枇杷树,以及远处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山林,都透着金色的光辉。“这个时候,我就是最幸福的。”老罗微笑着说。

老罗一脸的微笑,像山野里盛开的那一朵朵桃花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