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有山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记住这一点,深知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能吃几碗干饭,那才是真有力量的体现。
汉末“建安七子”中的陈琳,曾经给吴国张纮写过一封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人贵有自知之明,如他这样看透自己,却是很少见的。他说:“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于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誉,非其实也。今景兴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陈琳这封信,是他的两篇作品《武库赋》和《应机论》流传到江南以后,受到张纮赞誉褒奖而作出的回答。他很冷静地剖析,第一,是在一种隔绝环境里获得的成功;第二,是在缺乏竞争者的情况下,才侥幸为一时之雄伯;第三,由此而邀获赏誉,其实名不副实;第四,尤其“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这一句,最令人感动。一个文人,看到并且不讳言自己的不足,能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上,不沾沾自喜,不自我炒作,不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真是值得后人师法的。
陈琳早年在袁绍幕下,曾经起草过声讨曹操的檄文,显然,他才思敏捷,文笔犀利,那一顿痛批狠揭,据说让曹操读后,竟吓出了一身冷汗,以致偏头痛不药而愈。因此,陈琳绝不是那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主。即使领衔文坛,还能如此直视自己,对自己的成就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真是令人敬佩。这封具有自知之明的信,至今读来,犹能感到前人那种实事求是的胸襟与不慕虚名的识见。
这种敢于剖露自己不足的勇气,值得佩服;毕竟,普通人做不到,或很难做到。老实讲,文人相轻,“轻别人”是小菜一碟,“轻自己”总是千推百赖,要找出许多说辞,为自己辩解。遍观那些在文学界出了名的人,能够有勇气承认自己滥竽充数者,至今也很少见到。而能够坦承对文学、文艺及文艺理论涉猎粗浅,有如此自知之明而诚惶诚恐者,就更为罕见。相反,不但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好得不得了,令人匪夷所思者,倒会时常遇到。
其实,某些背景复杂、陡然崛起的角色,大多数无非是“半瓶醋”,或者,连半瓶都凑不起来的人物。但是,总是显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样子,在那里指手画脚,侃侃而谈,这就未免可笑了。
陈琳先投何进,进败;又投袁绍,绍败。因为曾为袁绍起草过声讨曹操的檄文,陈琳被俘之后,遭审讯。曹操问:“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陈琳承认自己不过是个“笔杆子”,不过,握笔者不是我,工具而已,“箭在弦上,不得不耳”。文人能明白自己的身价,不那么自视甚高,也的确不容易。
为文也好,为人也好,当然要有充分的自信,无自信则不立;但是,更需要有一份知道自己不足的自审意识,无自审则虚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记住这一点,深知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能吃几碗干饭,那才是真有力量的体现。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大家都认为曹操要出这口气,一定会砍掉陈琳的脑袋,结果没想到,曹操极为爱才,不但没有杀他,还留在身边做秘书。
在建安文坛,陈琳的排名仅次于“三曹”。如今,提到魏晋南北朝文学,他的这篇檄文尚在,而且《三国演义》全文登载,尽人皆知。然而,唐代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出,陈琳的檄文便黯然失色了。当然,《古文观止》的入选,应更具影响力,这也证实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如今,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还是建安时期的代表作,领一代风骚,享百世盛誉。倘若研究建安文学,这位谦谨文人的诗作,理应认真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