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侨商下南洋,重情守义爱国心 ——“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研讨会在京举行”
“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收到一份平安批,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
批,是闽南语,即“信”的意思。平安批,即平安信。潮汕、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证明,更记载了当年漂泊海外的中国侨民的艰辛。一封封平安批,承载了多少血汗和热泪,诉说着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及多少亲人的互相惦念。独特的侨批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回忆与见证。陈继明的《平安批》便书写了这独特的侨批文化、以及潮汕人下南洋的番客故事。
10月20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李清霞出席活动。白烨、贺绍俊、梁鸿鹰、王春林、刘琼、李云雷、刘大先、杨庆祥、徐刚、丛治辰、岳雯、刘汀、李壮等评论家,以及本书作者陈继明与会。会议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淑红主持。
《平安批》描绘了一段潮汕侨商“下南洋”的奋斗史, 主角郑梦梅肩负重振家业的使命,人渐中年之际,只身闯荡南洋。在异国他乡,“平安批”意外地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小说以“平安批”为媒介,融入百年的世事变迁,写出了一颗颗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中国心”。
阎晶明认为,《平安批》对陈继明本人来说是一部标识性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小说以郑梦梅这个人物串联起侨批的完整历史,处理了个人情感和家国历史间的关系,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变幻得以呈现。小说还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潮汕地区的语言、饮食、风物等都有较好的体现。
李清霞谈到,《平安批》是扎实、诚恳、有情怀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安批》也可以看成一部文化小说。作品中涉及到了侨批、建筑、饮食、书法、书信、对联等多种文化,作者笔下都如信手拈来,妥帖允当。这些看似容易,却可以想见作者用心之深。小说写的是侨批的故事,其实写的是中国心,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故事动人,心和情怀都有了坚实基础。
贺绍俊说到, “平安批”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值得写作的题材。“番批、侨批是中国的特殊现象,是中国人文化性格的体现,它的核心就是中国人浓烈的家国意识和家庭观念。《平安批》最突出的是塑造了梦梅这个人物,他身上最重要的就是爱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这二者又是互补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就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之上,强调家庭的和谐圆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
白烨认为《平安批》是“华侨题材的小说力作”,很大的意义在于,把侨批(或者再早说的番批)产生、发展的过程和作用通过小说形式表现出来,在写侨批的同时,融进潮汕人下南洋的创业史。此外,小说把潮汕人特有的精神表现出来了。潮汕人讲信义、讲仁义,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先想办法解决的态度。“作者对广东地方特色和风韵的体现,尤其对作品里潮汕人或者广东人特有的概念、术语、方言、习俗等的把握,超出我们的想象。”
梁鸿鹰探讨了《平安批》与家国情怀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作者是怀着对华侨特有的敬意写的,他笔下的中国人谦诚、勤劳、识大体、懂礼仪,有一种雍容之气和君子风范。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潮汕文化体现着中国文化当中蕴藏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反映着中国人对于人性和民族大义的思考。
与会人员合影
其他与会专家认为,小说描写了“平安批”的产生、发展和潮汕人“下南洋”的创业史,表现出潮汕人讲信义、讲仁义的人格特质,抒情色彩浓郁,同时又有对历史客观理性的述介和分析,带给人审美的愉悦,也引发读者关于文化历史的深入思考。
研讨会最后,作者陈继明介绍了作品创作缘起,分享了自己在汕头挂职期间深入采访和潜心写作的艰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