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金芦苇重点作品李铁长篇小说《锦绣》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鹏波  2021年07月28日17:16

研讨会现场

7月27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辽宁省作家协会和春风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金芦苇重点作品李铁长篇小说《锦绣》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白烨、胡平、彭学明、梁鸿鹰、施战军、贺绍俊、徐坤、刘琼、王国平、丛治辰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由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主持。

兼具温度与人性深度的主旋律小说

《锦绣》讲述东北老化工厂锦绣厂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员的带领和工人的努力下,为新中国的锰事业、钛白粉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故事。小说以“钛白粉项目”为观察点,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验不足、90年代时国企改制的阵痛,及21世纪的“做强做大”为切入口,展现了化工业及东北工业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尤为可贵的是,小说以细密风趣的语言生动扎实地塑造了张大河、张怀勇、牛洪波等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历史面前勇于承担责任的共产党员形象。

吴义勤致辞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编选年度文学选本的时候,他已经注意到李铁的创作,多次将李铁的中篇小说编入选集。李铁在《锦绣》里再次启用擅长的工业题材,在大时代变迁的背景里,书写了三代产业工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心灵史和情感史。整部小说弥散着温度与情怀,很接地气,读来让人感到振奋。在吴义勤看来,《锦绣》成功刻画了以张大河、张怀智、姜小妮为代表的三代产业工人集体创业和牺牲奉献的精神,这些人物性格迥异,身上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复杂性由此呈现。

程绍武致辞

滕贞甫致辞

程绍武说,辽宁文学近年来发展迅猛,无论声势、作品还是队伍方面,都在不断壮大,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辽宁是工业题材创作的重镇,作品源源不断,李铁就是工业题材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称得上工业题材文学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他认为,《锦绣》由三代人的生活、情感经历入手,写出了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00年跨越半个世纪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也写出了以张大河为代表的共和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为钛白粉项目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牺牲奉献精神。

孟繁华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写出工业题材小说独特的魅力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锦绣》的创作特色、艺术价值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锦绣》给予积极的评价,对李铁勇于创作工业题材,关注社会、关注普通老百姓,接地气、有温度的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锦绣》叙述细腻、细节真实饱满,涉及生产和技术领域的描写十分专业,充分呈现了工业题材小说独特的魅力。

白烨发言

“拥有生活,或者生活比较丰富的人,生活从作品里流淌出来”,这是李铁在某次访谈时说的一句话。白烨阅读《锦绣》时,找到了相似的感觉。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李铁可能是中国当代文坛工业题材领域绝无仅有的作家。 “李铁写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特有的生活氛围,以及工人特有的精神气质。”白烨表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写不出如小说里那般浓郁的工厂生活气息。同时,他指出李铁创作的另一个特点:不写完美的人,“几乎每位英雄都有弱点,甚至是污点,人物形象因此显得很生动、很真实。”

胡平发言

胡平认为,与以往的工业题材作品相比,《锦绣》将更多笔墨花在构建人际关系上,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样本。同时,李铁将主旋律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塑造提升到精神层面,写出了“劳模”崭新的面貌。胡平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主旋律创作如果写不到精神层面,既不会在中国形成广泛的影响,也传播不到世界上去”。在他看来,《锦绣》开拓了主旋律创作的新局面。

彭学明发言

彭学明称赞《锦绣》是他读过的工业题材作品里最优秀的一部,李铁在小说里将生活、人物、事件、情感等与自己的血肉融为一体,让读者在阅读时有强烈的代入感。他表示,李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方向感和辨识度,将工业、工厂、工人作为个人的文学根据地耕耘。《锦绣》坚守了这个创作方向,通过塑造张大河等工人形象,呈现了中国工人为工业振兴所做的巨大而朴素的努力、奋斗和贡献,呈现了我国几代工人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的精神风貌和品质。

梁鸿鹰发言

梁鸿鹰注意到李铁在传统现实主义写法之外,巧妙地融入日记、厂志等作为其他视角补充的文体,有效丰富了作品表达的内容。这种结构上多角度、多视域的表达,充分呈现出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反映出东北老工业的成长历程,并展现出东北文化重义气、讲团结的鲜明特质。与此同时,不分腔调的多视角表达也导致了人物日记读起来雷同这一不尽如人意之处。

施战军发言

施战军赞同李铁对工业题材小说具有突出的驾驭能力,他从历史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张大河、张怀勇等人物复杂、鲜活的形象,并指出小说里的日记起到补充叙事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说,日记里的故事比没有转变为叙述文字的故事更丰富,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强一些。”他认同梁鸿鹰提到的以全知视角写日记暴露出的问题,同时也指出创作上的矛盾之处:如果用局限视角,小说全景化呈现工业发展的目的可能就达不到了。

研讨会现场

为东北国有企业写史立传

贺绍俊发言

“李铁在国有企业的经历决定了他书写工人生活小说的基本旋律,是为国有企业在特定时代的下岗工人发出最真实的声音。”贺绍俊表示,《锦绣》突出体现了李铁创作中的国有企业情怀,写出了两代工人身上不同的时代印记,以及两代工人之间的精神传承。同时,他对李铁在叙述时采用的平视视角和对人物流露出的亲人般的温情表示欣赏。

徐坤发言

在徐坤看来,李铁善写日常生活的风格对提炼人物品格与境界有很大帮助,这一点在他的中篇小说创作中有充分发挥,是他创作上的优势。同时,她也提到《锦绣》中几处原本应该是故事高潮的段落,受到日常风格的影响,被作者处理成为一种“反高潮”的方式。

刘琼发言

“《锦绣》不是亮光的写法,而是哑光的写法。”刘琼认为《锦绣》特别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书写国企改革阵痛时懂得控制火候,这让他的创作与其他工业题材的作品区别开来。李铁用刚柔并济、举重若轻的革命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了一代工人意气风发的精气神,将工业生产和工人文化写深、写细、写透、写实。

王国平发言

王国平认为,李铁在《锦绣》里展现了他的“雄心”,书写了国有企业发展的三个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和新世纪以来。李铁写出了国企改革时的辉煌、困惑和疼痛,尤其将矛盾集中在现代化生产管理与经营上,包括传统与现代、内行与外行、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

丛治辰发言

丛治辰则从文学史的角度缕析了东北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进程,对比了李铁和双雪涛等新一代辽宁作家的写作,指出《锦绣》通过呈现完整的空间图景,波澜壮阔的时间卷轴、层次丰富的工厂生态、东北城乡之间的联络等,系统正面地阐释了东北国有企业对东北这块地域富含的特殊意义。

李铁发表创作感言

李铁在创作感言中向大家介绍了创作《锦绣》的缘起与成书过程,并对各位与会嘉宾的点评作出回应。他表示,将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锦绣》书稿,争取该书能以更好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与会人员合影

(文/图 中国作家网 刘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