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天涯》2021年第4期|陈兰:方舱医院抗疫手记(2020)
来源:《天涯》2021年第4期 | 陈兰  2021年07月27日16:25

“回到家之后才知道什么是黑夜和白天。”作为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首批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长,自2020年2月4日出发驰援湖北,于2020年3月17日,平安归来。到海口后,我忍不住对队友们说了这句话。

主动请缨,站好方舱医院第一班岗

“我来!我要去帮助他们!”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每天爬坡式增长的确诊人数,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2月4日早上八点,医院要选派人员支援湖北,我立刻报名。九点半,得知自己入选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并担任队长,作为海南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驰援湖北,我马上召集其余支援队员,于当天中午十二点半,带着内心的忐忑,正式踏上征程。父母的不舍,同事的叮嘱,领导的寄望,回想起来历历在目。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我们紧急集合驰援湖北,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肩负起与死神搏斗的重任,接到通知不到十二小时就已进驻医疗队展开工作。

4日晚上十一点,我和其他九名队员到达湖北后,被安排到武汉江汉方舱医院。该院是武汉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定点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方舱医院。我亲眼看着仅用几个小时,空荡荡的国际会展中心就改造成一个床位数1600张、符合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要求的定点医院。

5日晚上八点半,抵达武汉后第二天,江汉方舱医院开舱,开始收治病人,我们立即投入工作。九点左右,方舱医院迎来了第一批患者,即便我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病人知道医院开舱,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个个身子疲倦、满脸恐惧。其中有一对四五十岁的夫妻,为了来到这里已经步行了一天一夜。他们不敢在家隔离,又没有医院接收,得知方舱医院收治病人,他们说“爬也要爬过来”。听了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故事,我这时才知道,像他们这样的人在武汉还有很多。我一边办理手续,一边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遭遇。有很多患者说:“来到这里就像是到了家。”听到这样的话,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心照顾好他们,让感染者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安慰,让他们早日康复出院。可想而知,这是一场恶战。湿冷的天气、严峻的疫情,让即便是穿着防护服的我们,也对病毒心存畏惧。我们的队员剪掉长发,穿上了严密的防护服。我们不敢喝水,用上尿不湿,生怕浪费这宝贵的战衣。看到患者的样子,我甚至不敢哭,因为眼泪会弄花护目镜。我和战友们争分夺秒,接收患者、办理入院,监测生命体征、采集血标本、领取物资……因为当时医务人员紧缺,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口罩在我们的脸颊上留下深深的勒痕。由于很多病人都需要用双鼻氧管加面罩吸氧,氧气的消耗比较大,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搬氧气罐的工作任务需要医护人员来回几次才能完成。繁重的工作带来的是身体上的疲惫,而刚开舱,流程混乱、感染风险大的医院环境对医疗队队员来说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作者陈兰将医疗队员分组,编写岗位职责表

然而,医疗队员们并没有就此妥协,为了做好队员的防护,在6日早上下班后我立即组织队员争分夺秒进行感控培训,做到人人过关。同时我们还身兼“装修工”“清洁工”和“搬运工”多重身份,收拾医疗垃圾、搬运医疗物资,帮助患者疏导情绪,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箴言。对这片正陷于病痛的土地,冲锋者内心充满了最炽热的感情和终将治愈的必胜决心,紧张的步伐,未曾动摇和迟疑。

记得第一次正式穿好防护服进入方舱医院内,由于内外温差的原因,进来以后是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只能手拉着手互相提醒,慢慢地移动,大概十多分钟后才能模糊地看见互相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大家马上按照各自的职责,有条不紊地工作,当晚共收治六百余名新冠肺炎患者。即使温度低,但贴身的衣服早已湿透,护目镜里也都出现了冷凝水,大家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各自忙着手中的工作。作为第一批进驻医院的医疗队,我深知站好第一班岗的重要性。面对大批患者涌入,我忙而不乱,将医疗队员分组,并编写岗位职责表。武汉一摄氏度的寒冷气温难不倒我们,不管环境怎样变化,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一起打败病毒。

感觉每天的时间过得好快,我从接到通知到“持证”上岗,对环境从陌生到熟悉,对工作从手足无措到得心应手,没有时间让我们恐惧和不安,更没有时间患得患失。在方舱医院,每天除了为患者监测生命体征外,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每一个患者面对自己的病情,难免会有恐慌,情绪低落。我们会为他们准备小节目,教他们八段锦,让他们放松心情。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真正到“战场”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忍不住紧张。习惯了病房里快节奏的工作,在这里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快不起来,因为身上穿着厚重严密的防护服,防护目镜的雾气让镜片也变得模糊,三层手套使自己工作变得慢了下来。同时,让病人“慢”下来也异常重要,因为对于新冠肺炎的患者来说,情绪激动、过度活动会增加氧耗,对病人病情好转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当病人烦躁、焦虑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病人,教会他们慢慢调整呼吸,学会平稳情绪。

一位阿姨对我说:“我皮肤过敏,家人给送药过来,但是我不知道去哪拿家人送过来的药。”我要求阿姨给我看看过敏的肌肤,阿姨说:“不行的,这样会增加你感染的机会。”在我强烈要求下,阿姨掀开衣服,我看到抓烂的皮肤已经渗液,我找来消毒液,一点点地帮阿姨清洗并帮她拿到家人送过来的药,阿姨说:“你一点都不嫌弃我,你从海南来,对武汉的一切都不适应,还对我们这么好,等我好了,我想拥抱你。”我立刻走上去拥抱阿姨。

午餐时间,我正在为患者发餐,一位阿姨拉着我的手心疼地说:“护士,给你们添麻烦了,你们这个年纪在家里父母肯定都舍不得让你们干活。可在这里,所有脏活、累活都是你们负责,甚至是冒着感染的风险去完成,我看了真的是心疼啊!”我的眼眶不禁微微有些湿润,还清晰记得我离开时,父母那既心疼又不忍责备的眼神,而此刻的我又仿佛感受到了父母般的关怀和温暖。给患者们发放物资时,她们自发过来帮忙,在舱内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谢谢你们,你们都是好人。”在武汉,我们在帮助患者的同时,患者也关心我们并点燃我们的热情。有个患者凌晨一点发来信息问我明天是否上班,因为她要出院了,为我写了表扬信,感谢我精心的治疗及护理,不但治好了身体的病,还抚平了心灵的伤痕,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她说,马上要出舱了,真心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虽然我的身体很累,可是心里却很暖。

酒店的前台小姐姐、接送我们的司机师傅、医院的安保、快递小哥、隔离病房内患者、凌晨四点钟收垃圾的环卫工人等等,都在默默地为这座城市付出。武汉,会好的,一定会好的。疫情面前不分前后,我是千百万个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战士”的一员,希望如期到来的不只是春天,还有疫情过后的平安。

工作中,我时刻感受到患者闪闪发光的善良和武汉的坚强。为患者张阿姨测血氧,突然她捂着口鼻转过身,戴上口罩咳嗽,我知道她是怕传染给我,她说:“孩子,我虽看不见你的脸,但是可以记住你的眼睛,你们太辛苦了!”那一刻张阿姨的举动让我内心暖暖的!医疗队收到了从海南寄来的芒果,我们特意带到方舱送给患者。李阿姨感动地说:“你们来救治我们就已经很感激了,还带来芒果。这芒果可真甜啊,都甜到心里去了。”

每次进舱之前,我们都会逐一检查每一位队员们的防护工作,仔细检查每一处可能被忽视的漏洞,合格后才放心让队友进舱,患者们也很积极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每天上班时,我们听到患者说得最多的就是:“真的太谢谢你们了,你们辛苦了!我们什么都听你们的。”每天下班后,医疗队的微信群里也处处都是来自队友们的关心:“早餐挂在门把手上了,记得早点吃别凉了。”从这些琐碎的小事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们的善良和美在这场磨难中愈发耀眼,这便是我最珍贵的武汉回忆。

作者在询问病情,为病人做心理疏导

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舱内小女孩在高兴地哼唱小曲,大叔在认真地阅读书籍,阿姨在用心地练习舞蹈,志愿者在仔细地消毒地面,司机师傅风雨无阻地接送工作人员,新闻媒体人冒着寒冷在风中连线报道……这座城市用坚强和乐观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我相信,阴霾终会消散,莺飞草长,樱花似锦的暖意时光终会到来。

现在,被病毒感染的人数不断减少,治愈出院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成功迎来了方舱医院的休舱,而且我们所负责的楼下东区的四百多位患者也逐渐治愈出院。我仿佛嗅到樱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我想去看一看武大烂漫的樱花。

坚守: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

医疗队出征一段时间了,面对着增长中的病患数量、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波动的内心,医疗队员选择继续坚守。在坚守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感染几率,队员们一起剪短了头发。我们了解了关于新冠肺炎的更多知识,更意识到了疾病传播的速度很快,为了更好地做好防护,我们的耳朵都磨破了,鼻子压出了红斑。我们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从隔离区出来后,脸上、身上不知道要喷多少次酒精,室友开玩笑说,这样去驾车,保准都算酒驾。我们对入住的酒店进行改造,设置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将每次进入酒店前的全身喷洒消毒视为每天下班的仪式。以前将大家熏得头晕的消毒液现在成为了最安心的味道。

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带领患者一起跳舞

队员们为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为需要吸氧的病人更换氧气罐,来回几次才能完成的搬氧气罐工作也已熟练。有一天,一位病人家属主动上前帮助一起运送氧气罐,运到目的地后,队员很感激地说了声:“谢谢您,辛苦了!”病人家属说:“你们才辛苦,每天这么忙还要不停地搬这么重的东西,你们辛苦了!”患者在表扬信中说:“你们如防洪大堤般坚守在最危险的一线,不顾个人安危与病毒抗争,与时间赛跑。你们给了我们最精心的照护,给我们安全感!我们要谢谢你们!我们在病房度过了元宵,又度过了情人节,看似孤独但内心却时刻感动着。”

16床李姐姐说:“虽然他们全副武装,看不清他们可爱的面容,但我看到了他们的姓名。因为有了他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夜以继日地奉献付出,我必须记住他们伟大的名字。他们是逆行者的代表,我亲自感受、亲眼目睹,他们待病人似亲人!”信任、感恩在医患之间流淌延续。

元宵节,武汉的天气阳光明媚,大家不约而同地戴着口罩,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站在楼下小院子里接受着这久违的阳光洗礼,相互谈论着疫情的形势——大家都知道拐点还没有来,我们的战斗还没有结束。我们只能自我安慰,想象着疫情结束后大家相约去新疆,去西藏。可这得等多久呢?我陷入了沉思。我利用吃饭时间和队员们语音交流上班的近况。我们虽然住在酒店的同一楼层,工作也是同一小组,但是平时工作很少能有时间聊天,下班回家坐车也都保持距离,酒店住宿也是一个人一间房。

杰帅哥说昨天上班的六小时,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扛过来的,因为昨天武汉天气相对较冷,担心感冒,多穿了一件毛衣,可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开始胸闷,大口大口呼吸,但心里想着,自己不能倒下,一定要坚持,硬是扛着“闷气缺氧”到下班。我也一样,上班的时候口罩拉得过紧,有些呼吸不畅,带子也往下掉,两侧的耳骨被带子压得都反折了,疼得我咬牙坚持,最后,工作一忙起来,疼得都麻木了,下班脱下帽子口罩,脸上都是口罩压痕,耳朵也全都压红了。

一瞬间泪目,我真的想家了,想父母,想我的爱人和孩子,走之前也没来得及好好告别,因为当时真没想到会立马出发,以为至少会等第二天再出发吧。一股思念涌上心头,我不敢再继续想下去……

抗疫前线,把危险留给自己

咽拭子采集是一项危险的工作,棉签带来的不适感让患者干呕、咳嗽,肉眼可见的飞沫裹挟着病毒扑面而来……在江汉方舱医院,这样的操作,我主动承担了下来,说实话,不怕是假的,何况我本身就患有喘息性气管炎。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威胁到每一个人,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控制,我觉得下一个受害者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为了守护他们,我必须挺身而出。咽拭子采样、病人检查、生活物资搬运、整理录入病例资料等,作为小组的领队,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我要时时检查落实,保证患者放心。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手套、脚套,这就是我们与新冠病毒“战斗”的装备。最难处理的就是护目镜上的雾气,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把卫生垫贴在N95口罩里面可有效吸收雾气,就在医疗队内普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一次,队友因为护目镜看不清楚,抽血看不到病人血管,我就贴着卫生垫,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迅速低头消毒、插针、抽血一气呵成,赢得了病人连声道谢。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自己内心可以多强大。在武汉,我们救治患者,患者也在保护着我们。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我和患者也成为了亲人。

休舱——阶段性胜利

2020年2月21日,对海南援鄂医疗队来说,是值得被记住的一天。海南援鄂医疗队收治的首批十三例患者治愈出院。

“感谢海南人民的帮助,感谢海南援鄂医疗队进驻医院,给我信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战胜病魔!”熊姐姐经过十二天的治疗,目前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后,准备回家隔离休养。

今天出院的张阿姨,入院考虑的是疾病会向哪方面转化,能否治愈,有没有后遗症等问题,继而出现了焦虑、害怕等心理问题,每天吃不下去饭,郁郁寡欢。上班时,我主动去张阿姨面前报到,和她聊生活、聊家庭。原来张阿姨早年丧夫,一个人把儿子带大,目前有一个可爱的小孙女,阿姨怕自己生病后给儿子增加负担,自己也不能照顾小孙女了。一有时间我就与阿姨聊天,缓解阿姨对隔离病房的恐惧,减轻阿姨对疾病的担忧。之后她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出院时,她笑着说:“你真好!”

2020年3月8日下午,武汉江岸方舱医院正式休舱

3月9日,经过所有医护人员三十多天不分昼夜、全力以赴的奋战,江汉方舱医院休舱。3月17日,我们揣着病人一封封真情实意的感谢信返琼,武汉人民自发为我们送别。我们带着喜悦和不舍撤离武汉,街道上的欢送人群,一眼望不到头,居民楼上的人们,开窗挥动着国旗,大声喊着:“感谢!谢谢你们!”我和队员们都被感动哭了!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武汉的每一天,我们都被义举感动着,身心与这片英雄的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天,汗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热血与拼搏在创造着奇迹。3月31日,海南支援武汉医务人员全部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凯旋、平安归来。作为一个护士,我何德何能?我今生无比荣幸!我不会忘记,我是个护士,也是个战士!我为自己而感到无上荣光,也让父母和亲人们感到骄傲!我深深地懂得,鲜花,掌声,荣誉,一切都会归于平淡。我会尽快以谦卑、感恩的心回到工作岗位,尽职尽责,不负殊荣。我将把在抗疫一线积累的宝贵经验应用于工作中。

平安归来:“原来妈妈也是英雄”

你能想象居家几十天,物资紧缺的武汉人民连发黄的蔬菜都舍不得扔,却给我们呈上一日三餐有肉有菜的伙食吗?你能想象当地医务人员口罩不够用却总是首先保障我们支援武汉的队员吗?还有理发师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却执意为我们集体理发;司机大哥在雪花纷纷的深夜接送我们上下班。这还是仅属于白衣战士的战争吗?这分明就是一场人民的战争!而我,只是主战场的一员,这场援鄂战役注定在我此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自己在工作上心无旁骛,但家人始终担忧和牵挂着。在武汉,白班夜班经常倒得我少有机会和家人好好聊上几句。2月8日,我上的是晚上八点到第二天凌晨两点的班,傍晚六点我们出发上班,第二天凌晨四点才回到住处。家里的微信群都在关心着我是否平安下班,女儿也发来一句:“妈妈,你到底回到宿舍了没有呀?快点给我们报平安。”在泪目的同时,家人的每一份牵挂都是我抗击新冠肺炎的动力。3月31日,14天医学隔离期观察结束。女儿陆晖看到归家的我,激动地喊道:“原来妈妈也是英雄。”

(资料写作者:陈兰,医护人员,现居海口。以上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