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专号 《朔方》2021年第7期|火仲舫:画面背后的故事
来源:《朔方》2021年第7期 | 火仲舫  2021年07月23日07:25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里有一幅油画,画面上,一位红军首长带着四位红军战士,捧着一面红色锦旗,锦旗上书写“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左上方有一行小字:兴隆镇南大寺。落款是程子华,时间是一九三五年八月。油画是根据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带领红军战士为兴隆镇南大清真寺赠送锦旗的故事创作的。锦旗上的字是程子华亲笔所题。

故事的发生地兴隆镇距离我的老家很近,不到三公里,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这里读完的,兴隆镇街道的原貌,被油漆成赭墨色的店铺门板,还有那街道上居住的同学和朋友,都给我留有深刻印象。在我的早年印象中,兴隆镇还叫高窑市,后来在进入人民公社时期,高窑市改为“高进”生产大队,意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奋勇前进”,属兴隆人民公社。上初中时,高窑市又改兴隆镇,那时镇上流传着一个关于红军灯的故事,说的是兴隆镇上的回族老人马长恩的父亲从当年驻扎在这里的红军手中接过了一盏照明的马灯,当作宝物一样珍藏。他去世时留给了儿子马长恩。马长恩后来当了高进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以这盏马灯为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带领全镇村民大干苦干,使这个村镇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当他老了以后,又把这盏红军灯传给了下一代马国兰,马国兰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95年,我在西吉县委宣传部工作,一帮热心人在宁夏党史研究室的倡导、组织下,开始发掘、论证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的历史。那个时候,诸如井冈山会师、懋功会师、永平镇会师、吴起镇会师、理化会师、甘孜会师、会宁会师等几次大规模的红军会师,按照时间顺序,都有史书大量记载,有几次会师还写进了教科书。可是最后胜利会师、长征宣告胜利结束的将台堡会师却鲜为人知,被湮没在众多红色激流中。作为宁夏的党史部门和当地党委,有责任有义务发掘这段重要历史,使之立足于世界,获得应有的历史地位。于是,县委借助党中央举行全国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活动之东风,成立了专门机构,即“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暨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建设筹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笔者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宣传和收集资料方面的统筹工作。通过深入发掘研究,在好多史料中发现了有关将台堡红军会师的重要文献,其中在第二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66页第23条注释表述:“同年(1936)10月,第四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先后到达甘肃会宁、将台堡地区,与第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发展简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记载:“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冲破敌人重重堵截,于静宁县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结束。”有了这样权威性的记载,大家顺藤摸瓜,搜集到了相当多而且重要的史料,其中包括在国家档案馆搜集到的有关将台堡会师的八份电报。于是开启了申报确立红军将台堡会师地位和修建纪念标志的程序。1995年12月19日,中宣部正式批复了宁夏区党委的报告,同意修建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标志。这期间,西吉县委组织成立了若干工作小组,分工协作,开展各项工作。笔者受命晋京采访健在的老红军,求取他们的墨宝真迹,以扩大将台堡红军胜利会师的影响力。我们邀请了宁夏党史研究室征研处处长邢万莹同志,带领李西平、王升两位同志,组成采访小组,带着宁夏人民的殷切希望与嘱托,来到了首都北京。我们1996年5月23日进入北京,在京一个月时间,采访了肖克、耿飚、王恩茂、廖汉生、杨成武、马文瑞、汪锋、傅崇碧、贺晋年、孙毅、杨秀山、钱信忠等二十六位当年的老红军和他们的参谋、秘书、家人四十多人,求取他们的题词三十余幅,如今镌刻在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将军翰墨苑”的大多数题词,就是当年我们在北京老红军首长家中求取的。

在采访的众多老红军当中,钱信忠将军便是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位。有关这幅油画背后的故事,他的回忆有生动的细节。翻开当年的日记,我是这样记录的:

6月13日上午,骄阳似火。时近中午,我们几经周折,找到了钱信忠首长的家。钱老是最早途经西吉的。1935年8月中旬,他随红二十五军长征队伍经过西吉县(当时为甘肃省隆德县)兴隆镇时,已经担任军卫生大队队长,资历很老。我们到他家时,他的秘书冯树生正在整理钱老的回忆录,桌子上摆放着的内容正好是反映红二十五军到兴隆镇活动的那一部分,已经编辑成册,但仍在充实内容,反扣在桌面上。钱老的衣着打扮有点像昨天采访过的杨秀山将军,亦是一身白色衣裤,上身为半袖衫,下身穿白色长裤。他与杨老同龄,都是八十五岁,鹤发童颜。两人个头也差不多。只是杨老谈笑风生,满面春风;而钱老却显得老诚执重,不苟言笑,说话总是声音很轻,慢悠悠的,给人稳妥慈祥的感觉。我们说明来意,请他讲讲当年途经兴隆镇的情况,也为将台堡红军会师题词留念。冯秘书得知我们是从宁夏来的,而且距离当年钱老为回民老乡做手术的兴隆镇不远,显得很高兴。他翻开桌子上扣的书稿,兴奋地说:“巧啊,钱老的回忆录正好写到这里,你们就来了。”我们就抓住机会采访,钱老沉思了片刻,就回忆起了当年他为兴隆镇的一位回族老乡动手术的情况。“我们得知有人患了重病,肚子疼痛得在地上打滚,经打问,有人说得的是‘绞肠痧’。我一诊断,是阑尾炎,好像已经穿孔了。那时候医疗设备差,条件不好,但红军不能见死不救,不忍心眼巴巴地看着老乡死去,我就按照首长的指示,在店铺台上支起了临时手术台,把留给重伤员用的‘盘尼西林’为患者注射。然后我亲自捉刀,为那位患者做了(阑尾炎)手术,所以对兴隆镇印象很深……”钱老感慨地说。

当我们请钱老为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题词纪念时,他愉快地答应了,就起身走到书案前。冯秘书润好了毛笔,钱老就按照我们提供的题词参考内容题写了:红旗漫卷六盘山,红星照耀将台堡。

钱老的书法清秀而飘逸,很有特点。我们又请他题写了“兴隆镇”和“将台堡”两个地名。钱老题写时挥洒自如,笔锋遒劲,一气呵成,看得出,他是经常练习的。临别时,钱老和冯秘书一直把我们送出院子大门,我们才握手告别,有种恋恋不舍。

20多年过去了,我不时会翻开相册回味当年的情况,在众多当时的合影中,与钱老将军的合影有两祯,一祯是钱老坐在纱发上,邢万莹在采访,而我手执录音机录音;另一祯是钱老正在伏案挥毫题写“兴隆镇”三个字,我守候在身边专注欣赏。我很庆幸当时留下了这难得的一瞬间。现在,我在宣讲这段历史时,都会展示这两祯珍贵的照片,此时此刻,我心中会油然而生对钱老无比崇敬的怀念!

回头来再说说这幅画所演绎的故事吧。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二千九百余人,由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遵循“大量扩大红军,组建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战略目标,有效开展工作。1935年8月初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后随即北上,14日进入宁夏西吉县境内,驻扎在回族聚居的高窑市(兴隆镇)。鉴于经过彝族和藏族地区的经验,进入西北回民地区之后,由政委吴焕先主持制定了《三大禁条》的《四项注意》,即“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吃大荤;禁止毁坏回民经典”和“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讲究卫生;注意回汉两大民族团结;注意实行公买公卖”。

红二十五军在这里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有效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钱信忠为回族老乡做手术成功之后,红军的影响不胫而走,这一带百姓都称红军为仁义之师、人民的军队。这样,老百姓解除了对红军的误会和恐惧心理,纷纷慰问红军,也为站岗放哨的战士送水送干粮。兴隆镇南大清真寺阿訇带领几位满拉,端了一托盘银元和元宝,赶了一群壮羊,慰问驻扎在街道两旁的红二十五军。这些贵重礼品,不收嘛,有悖人之常情;要收嘛,违犯红军宗旨和纪律。于是,吴焕先与程子华、徐海东商量,还是收下。然后对清真寺进行回访。回访时制作了这一面锦旗,由军长程子华题写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内容,带了六个元宝和六只壮羊。回访时气氛热烈和谐。据时任红二十五军宣传科科长刘华清回忆当年拜访兴隆镇清真寺的情况,是这样的:队伍前面是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领导,他们身后跟着很气派的军号队,几十把军号亮闪闪的,一路吹得激情昂扬。军号队后面则是一块红光闪耀的锦缎匾额,由两个红军战士高高地挑在空中。接着,便是用十几张桌子抬的礼品:六颗银光闪闪的大元宝,六头色彩鲜美的大肥羊。这种阵势,在兴隆镇大概是头一回。队伍后面跟着好大一群看热闹的群众。吴政委赠送了匾额和礼品,并向回民群众讲话,再次阐明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徐海东大将》,《见证红色固原》)。

这个回忆,与画面有些出入,也许时过境迁,对于行军途中的具体情况每个人的记忆有所不同,也许油画创作者没有仔细研读史料,主观臆想稍多了点。不过,关键史实没有变。

红二十五军离开时,群众主动欢送,集结在街道两旁,为红军送馓子、油香、炒面子等,有的还互赠礼物,那盏马灯就是这样留下来的。马青年、李铁民等青年就是这次参加红军的,他们在部队进步很快,在次年的红军西征中,分别担任回民独立师师长和参谋长,都是毛主席亲自任命的。

红军送锦旗、留马灯的故事一直在延伸:红二十五军在兴隆镇、单家集一带开展了有效工作之后,于17日傍晚一举攻克隆德县城,俘虏了国民党隆德县令林培霖和保安队长,处决了司法厅厅长和教育局局长,开监放出“囚犯”三十余人,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大张旗鼓地宣传红军抗日救国主张和革命道理。在这里休整三天后翻越六盘山,向东南挺进。21日,在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村与拦截的国民党军一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30日,经华亭县安口镇北进。于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陕北红军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结束长征。吴焕先虽然献出了宝贵生命,但他主持起草的《三大禁条》和《四项注意》却成为宝贵资料,成为我党制定、完善少数民族政策的基础和蓝本;由他亲自送到兴隆镇南大清真寺的这面锦旗上,也应该有他“血染的风采”!

我们也都知道,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驻扎单家集,与陕义堂清真寺阿訇马德海秉烛夜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单家集夜话”。毛主席与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首长和他们率领的红军战士受到了当地回汉族群众的热情接待,摆起“中合”迎接,做“九碗席”招待,数十名回汉族青年踊跃参军,如此大好的局面,是与红二十五军多天前在这一带的有效工作分不开的。是他们宣传、统战,争取了当地的老百姓,赢得了信任,留下了良好形象。红二十五军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他们一路艰辛,浴血奋战,为中央红军的北上开启了红色通道。西征中,他们又编入红十五军团,为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开辟宁夏战场、创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虽是一幅平面图画,但透过画面上的红色,让人自然想起了“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条红飘带环绕地球,映照寰宇,无限延伸,永不褪色。

火仲舫,宁夏西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花旦》《土堡风云》《柳毅传奇》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及散文集《花脸》《黄土情》《西吉风景线》《飞翔的情绪》《奔放的旅程》等多部。作品多次在区内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