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收获》2021年第4期|叶昕昀:孔雀(节选)
来源:《收获》2021年第4期 | 叶昕昀  2021年07月22日08:33

编者说

一个瘸腿的女人,一个独眼的男人,杨非与张凡各自背负着过往,在寺庙里相逢。无法预料的故事,就在他们观赏孔雀的那一刻开启。张凡的眼睛是在缉毒时被毒贩刺伤,而杨非的腿又是怎么回事?当真相依次抵达,回忆与期待同时清晰起来。

孔雀

叶昕昀

她约张凡到大觉寺看孔雀那天是六月十九。到寺庙上香的人很多,流通处厢房买香烛和文疏的人几乎没有间断。她那天脑子昏得很,人家说要一把香,她递两把,说要三道文疏,她递五道,昏头昏脑地到下午三四点,几乎忘了看孔雀的事。四点寺庙关门,人渐渐散去,她一样一样清点货品,发现柜台里的绿松石手串少了一个,不算贵,二十来块钱,买去图个吉利的,但少了要她补上,多少觉得亏损,只能怪自己不留神,再一想,又怪老刘今天没来,她一个人应付不过来。

大概就是埋怨到老刘头上的时候,张凡到了。他们此前没有见过面,是经常来寺里做事的周孃从中牵线,说让两人见个面,算是没有明说的相亲。她没有拒绝。

他从外面探头进来,大热天还穿一个皮夹克,个子挺高,皮肤是云贵高原紫外线塑造的黝黑。他问,杨非在吗?她点点头,说,在呢,你面前。他一下子就笑了。她看他,你是张凡吧。他说,是,我是张凡。

她注意到他挺拔的身躯和稳重的步伐,然后低下头去,说,你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一会儿,我还有事没做完。她习惯点两遍货品,算是某种强迫症,现在还差一遍。张凡问,这里忙吗?她低着头,说,看日子,香客多的时候一刻也不得闲,你待会儿再跟我讲话,我现在忙不过来。

张凡便不说话,坐在椅子上看院子里的三角梅,他的右眼视力好,看得清相隔二十米对面佛殿牌匾上不大的字,是地藏殿,他想问地藏殿供的是哪个菩萨,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往地藏殿旁边看,佛殿的匾额被一棵贝叶棕遮住了,他将目光收回来,看厢房门口浮着睡莲的青褐色石缸,里面有几尾金鱼,天气太热,一直往外吐气泡。他盯了很久,听到杨非说话,你定力挺好。他回过头去,杨非又说,走吧,去看孔雀。

她把柜台的隔板抬起来,张凡过去扶住,让她出来。她解下身上的墨蓝色罩衫,把身后那条长长的黑发拨到胸前,平视的视线只能达到他的腰际。他系着一条黑色皮革的腰带,印着老虎头的金属闪着光。她说,要劳烦你。张凡就走过来,站在她的身后,微微蹲下,两只手托起她轮椅两侧的把手,缓慢地抬起来。她比他预想中轻很多,即使加上轮椅的重量也还是很轻,跟他儿子的重量差不多。他感觉到她的双手紧握,后背往下靠,他尽量使自己的步子平稳。他抬着她的轮椅跨过厢房的门槛,到了台阶,那里有专门的木板搭成的小坡,可以让轮椅下去,他没有放下,直接将她抬下台阶,然后安稳、缓慢地让她落地。

杨非对他说谢谢,声音很轻。张凡假装没有听见,预备推着她往前走,杨非用手卡住轮子,说,不用,我自己来。张凡就撤开手。

寺庙的路都是石子铺成,她划动得有些吃力,张凡放慢步子,跟在她后面。她在石子路最里面的禅房门前停下,说,里面的木桶里有玉米粒,你用碗装一点,碗在木桶旁边。他走进去,禅房的案桌上立着一幅观音送子的画像,香已经燃尽。他绕过案桌,在角落里看到木桶,旁边放着一个不锈钢碗,他从桶里舀起一碗玉米。

她看见他走出来,说,把门带上。他回过身去关门,转头时她已经往前走了。他跟着杨非,绕过大雄宝殿,来到寺庙的后院,远远就望见那只被一片铁丝网围起来的孔雀。

孔雀站在罗汉松旁一动不动,杨非滑着轮椅过去,将扣住铁丝网的钩子移开,然后回头看张凡,说,放里面吧。

食物就在面前,孔雀仍站在原地不动。张凡蹲下,将碗往里面推了推,孔雀警惕地扬起脑袋,头上的冠羽轻轻地晃动。张凡这才注意到孔雀蜷缩着一条腿,准确来说不是蜷缩,而是萎缩,它只凭一条腿立在那里。张凡突然想知道它怎么走路,于是又往前走一点。孔雀意识到入侵,往后退,它萎缩的右腿落在地上,右半边身子大幅倾斜,左腿立即向后迈一步,将身子稳住。

张凡觉察到这样有些残忍,他于是向后退去,直到走出它的领地,关上那片铁丝网,与它保持最初的距离。

张凡到杨非身旁,孔雀还是待在退后的位置,没再往前。张凡说,它挺怕生。杨非说,分人。张凡点头,我确实吓人,别人都这么说。杨非说,这挺好,没人敢欺负。张凡笑,它怎么不吃。杨非滑着轮椅退后,说,人走了它才吃。张凡说,还挺有个性,养了多少年了。杨非想了想,说,二〇〇八年老马从版纳带回来的,也有十来年了。张凡问,谁是老马?杨非说,以前经常给寺庙捐钱的富源煤老板,后来煤矿倒了,就没再来过。张凡点点头,那也挺老了。杨非问,谁?张凡说,孔雀。杨非没说话。张凡往左边跨了一步,说,这是绿孔雀吧。杨非说,不知道,我不懂。张凡说,这是绿孔雀,我当兵的时候在怒江集训,见过这种孔雀,现在是濒危动物了。你们养得不好,毛色都变了。杨非问,你在怒江当的兵?张凡说,算是吧,滇西那片都待过。杨非问,怎么样,那边。张凡说,不好在,不如东边。杨非没再说话。

张凡退到杨非身后,他们站在松树下面。一片云彩飘到太阳底下遮住光,天微暗下来,吹来一阵风,张凡觉得凉快,又觉得有些恍惚。空气中有从前院寺庙飘过来的檀香气味,在此刻短暂的静止中,他心里生出一种久违的隐秘和平静。

从后院出来,她觉得饿,提议去寺外的清真街吃凉粉。张凡说好,他们便往外走。张凡说,我推你吧。她说,不用,走到千佛塔的时候,又说,好吧。他走过来扶住她的轮椅。她抬手指着千佛塔,说,上学的时候来参观过吗?他说,没有。她问,那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建的吗?他说不知道。她告诉他,是元代。他说,没谱气,历史没学好。她说,有六七百年了。他说,噢,是古物。她身子往后靠了靠,说,我刚来寺庙的时候,每天就在塔下面看,看到太阳刺得眼睛睁不开才回屋,后来视力就降了,总是看不清楚。他说,那你配个眼镜。她说,不用,能看清人就行。他说,人你看不清。她岔开话去,问他,你知道这塔有多少龛佛吗?他说,千佛塔千佛塔,上千吧。她笑,你回去查查。他点点头,好,塔尖的两只鸟是什么。她随着他抬起头来,一齐看那座二十米高的佛塔,她笑,那是鸡,金鸡。他说,我看着倒挺像后院那只孔雀,你看,它也蜷着腿。

他们在凉粉店外坐下来。有几个人在里屋,杨非说热,他们就在外面坐下。杨非是熟客,老板娘笑问,今天吃什么?她说,两碗凉粉,我那碗不要米线,你呢,她转过头去问张凡。张凡说,我要多一点米线。杨非笑,问他,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张凡答,司机,给领导开车,之前跑长途货运。杨非点点头,介绍人没跟我仔细说你的情况。张凡看着她,你想知道什么,随便问。杨非摇摇头,现在不用了。张凡说,我离过婚,有个儿子,跟了他妈。杨非没说话。张凡又说,我爸死得早,家里有个老母亲,现在城里住的房子是我大伯的,我前些年在开发区买了套电梯房,还有辆二手车,大众的。杨非说,吃东西吧。

和张凡分开的那天夜里,杨非发起了高烧。房间里很闷热,她想也许是明天要下雨,然后想起张凡眼睛上的那颗痣,又想起洒在地上的玉米粒和落在泥土里的月季花瓣。她渐渐魇在清醒的梦里,小腹传来的疼痛没有减弱过,从子宫右侧的某个点开始,呈放射状地蔓延着疼痛,它不是持续的,大概隔几秒加剧,躯体的痛楚将梦境变成一堆破碎的画面。她有时听见开门声,有时听见有人在耳边低语,有时看见灰褐色的水泥广场和漫长的延伸到铁轨的马路,然后那个男人模糊的身影又开始出现,慢慢靠近,她感觉到自己在坠落,然后是奔跑,似乎有风从她耳边穿过,又拂过她的小腹,她摸到自己的双腿,突然从梦魇中清醒,像是沉溺在海底又浮出水面的一瞬间,那种熟悉而恒久的绝望。

一丝光从蓝色的窗帘透进来,她盯着窗帘上跃动的斑点,很久以后,那种梦境带来的无法言说的感受仍在持续,那种针刺般的、小小的欲望从她腿骨的一处开始蔓延。天渐渐亮起来,光充满空荡的房间,充满她内心某块凄清的空白。

她终于听见父亲起床的声音,她轻轻喊着,但嗓子几乎发不出声音来,她张着嘴吐出无声的语言,然后抬起右手,从空中降落,锤击在床沿,只是发出轻微的响声。过了很久,她听见父亲推开她的门,说,起床了。她没有回应他,他于是走过来,看她暴露出青筋的脸庞和手臂,以及肿胀的眼睛。他摸了摸她的头,说,我去买针水。她感觉到内心突然滋生起来的与悲伤相掺杂的怒火如同落在床上的拳头一样,软绵地四散开来,散布到身体的每一处。

……

(选读完,全文刊载于2021-4《收获》)

叶昕昀,1992年出生,云南曲靖人。本科毕业后进入国企从事行政工作,三年后辞职。2018年开始小说创作,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与批评方向硕士毕业。有小说和评论发表于《作家》《安徽文学》《文艺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