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良: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理解茅盾
如果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茅盾研究论文算起,评论家王嘉良进行茅盾研究已近40年。四十年来他对于茅盾研究不断深入、孜孜以求,发表了诸多专著,近年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理性审视: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茅盾》更是他茅盾研究历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的学术结晶。
一切的起点源于1983年首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研讨会的盛况。“这是我参加过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学术盛会,成为我真正意义上介入茅盾研究的学术起点。此次盛会不独参会人数之众为后来的学术会议所罕见,更重要的是参会人员的文学成就之丰、学术品味之高,也是其他学术会难以望其项背。”这次研讨会上,王嘉良深刻感受到这位中国文学泰斗的深刻影响力,经茅盾扶掖成长的后辈作家以亲历亲闻声泪俱下倾诉对茅盾的感念,更给了他强烈的心灵震撼,“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最生动、直观的学术教育,由此进一步坚定了我从事茅盾研究的学术信念。”
1989年王嘉良出版了第一部学术专著《茅盾小说论》,此后相继出版了《茅盾与20世纪中国文化》《艺术范型与审美品格——论茅盾的创作艺术与审美理论建构》专著以及《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等一系列学术论文。“对于一个作家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最初也许只是出于某种喜好或是某种敬意,但经过深入研读其作品,发掘这些作品背后潜藏的东西,乃至于从更宏观视野审视这位作家之所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就会有从外在感觉到理论自觉的升华。”王嘉良对于茅盾的认知,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研究越趋于深入,他对茅盾作为文学大家的认知,其在文学史上卓著地位的评价,也就越发坚固。
到了新世纪,王嘉良对于茅盾的研究逐步倾向于对“误读”的纠偏。《理性审视: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茅盾》一书,即是围绕对茅盾的“误读”引发的思考阐述他对认知茅盾、评价茅盾的一些基本理念,对其这一阶段的研究具有整体性概括的意义。
在王嘉良的观察中,茅盾研究从一门显学,茅盾被标举为超一流作家,文学史中对其历史性评价之高“非除鲁迅之外的其他作家所可比拟”,至上世纪80年代末茅盾价值被重评、重估,对茅盾的评价出现大幅度转弯,以往的超一流定位受到质疑,茅盾研究也从高端跌入谷底,数量锐减。“对一个作家的评价产生争议,在文学史上并不鲜见,但对茅盾评价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也正因为此,他认为深入研究茅盾的必要性逐步显现了:一方面,尽管以往对茅盾的各个领域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许多话题的研究还没有真正深入,存在着“误读”,另一方面,对茅盾评价的争议又引发了新的话题,形成新的茅盾研究生长点。他的《理性审视: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茅盾》正是对于两者的回应。
在王嘉良看来,对于茅盾和“茅盾现象”的误读,有三种较有代表性。其一是作家评价的单一政治阐释,只以“政治”为标识品评其思想与创作。事实上,“20世纪中国文化呈现出这样一种动态结构,即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中转型,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撞中变革,在空间的社会大变动中转化。在这错杂的情势面前,一切文化人都需要经受检验而决定其弃取,其人生道路的择定也无不受制于此。于是作家与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产生内在的关联,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正是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考察茅盾,“在中国20世纪变化莫测的思想文化背景上,茅盾的文化思想、文学选择并不单一,而是经历了曲折起伏,显出丰富的内涵与斑斓的色彩。”以《子夜》为例,细查小说的深层内核,“探讨的其实是国家、民族命题,即透过对民族资本家艰难命运的描写,联系着他一以贯之的关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这一宏大主题的思索。”
第二种对于茅盾的误读,王嘉良认为是“纯文学标准”的评价错位。“人们对茅盾创作欠缺艺术价值的评价,主张用纯文学标准对其做出重新评价,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对其坚持现实主义文学观和从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批评。”以单一的文学观念评说不同文学思潮,尤其是离开复杂文化语境评论作家创作的独特性,其片面性显而易见。而这需要得到纠偏,“茅盾的现实主义选择之路,并不单纯,经历了审慎提倡写实主义、集中倡导自然主义、专力批判新写实主义、最终确立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演进历程。这说明,茅盾的现实主义选择是严肃、审慎的,是一种基于‘现实’需求的理论自觉,亦显示出其现实主义文学观有着丰富复杂的内涵,其中包括吸收多种文学思潮的合理内核。”同时,“纯文学标准”的评价错位中,对于其创作中欠缺艺术价值的评论,也需要重新考量。“茅盾是作为一位卓有成效的小说大家凸显于现代中国文坛的,其对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成熟所做的创造性贡献和所提供的的丰富创作经验,已无需再细加评说。即使是最为人们所诟病的‘理性化’的艺术思维特征,也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他对于艺术生成的复杂性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因而在创作中即便有浓重的理性介入,也总是尽力防范理性与艺术的‘相生相克’。”
第三种误读则是评论作家的单向思维模式,即是以单一的文学观念,对一种颇具复杂性与特异性的文学现象或文学模式只做简单化的理解和阐释。“茅盾创作模式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提示我们对其的评价,必须有对模式本身复杂状况的切实分析,要有从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学现实发展需求等方面入手的深入理论探究,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文章并不能说明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三种误读,王嘉良认为需要重新理性审视茅盾。在《理性审视: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茅盾》,他将茅盾研究的种种问题放置在20世纪中国复杂文化语境中分析,同时对茅盾“个体”的独特性进行深入认知,围绕茅盾的人生历程及其思想复杂性、茅盾文学创作评价展开论述。“从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切入,理性审视一个作家的文化选择、政治态度、文学观念、创作倾向等,有利于对现代作家做出切近实际的和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