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刘慈欣作序推荐的这部小说集里,看“什么是中国科幻”
来源:上观新闻 | 施晨露  2021年07月15日08:21

“中国的科幻作家在国外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科幻?它与西方科幻的区别在哪里?”在为科幻小说集《未世》所作的序言中,刘慈欣写道:“今天,已经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中国科幻。无论从文学还是科幻的角度看,新世纪涌现出来的大量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在题材、创作理念、叙事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科幻文学开启了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尝试和探索着这个文学体裁的多种可能性。”

到底什么是中国科幻?在以“科幻是一种行动”为题的思南读书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被问到了相同的问题。“随着中国科幻在世界上异军突起,这个问题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正如刘慈欣所说,中国科幻在每个时代肩负的主题、内容、目标有很大的差别,到今天已经沉淀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格局。”严锋说,如果把刘慈欣视作中国科幻的代表,这个问题反倒变得简单了些,“中国科幻的强烈特色就是反映了中国的文化,比如《流浪地球》对乡土的眷恋、对家园的执着,《乡村教师》《中国太阳》等作品中也有很多读者喜闻乐见的中国元素。”

《未世》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青年作家郑小驴主编,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6位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陈楸帆的《伪造者Z》可以视作人工智能时代关于语言与现实关系的“元小说”,层层嵌套的“伪造”科幻故事令人质疑世界的运行秩序;飞氘的《奥德修斯之音》是“寂寞者自娱手册”系列之一,文明寂灭后,唯有“奥德修斯塔”还在吟诵旧日荣光中的名字;宝树的《退行者》中主人公不断退回生命更早的时期,却发现所有试图避开灾祸的行为最终消解了现实甚至生命的意义;江波的《魂归丹寨》以现代科技手段探讨苗家生态环境中人类的潜意识传承;张冉的《未世》勾勒了风格迥异的系列微世界;阿缺的《停电了,我们去南方》讲述了“停电时代”退回生存底线的城市“丛林竞争”。

刘慈欣评价,《未世》收录的作品都来自年轻的作家,而科幻在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领域。“在科幻作家群中,这些作家已经进入成熟的创作阶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与之前的科幻作家相比,他们有着更前卫的思维方式,对科技的发展和由此驱动的现代社会生活有着更为丰富和敏感的认识和感受。作品多元化和丰富多彩的风格的并存,正是科幻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科幻为什么在今天备受关注?作为一门产业,它带动着文学出版乃至电影业、旅游业的发展。科幻对现实的影响不仅体现于产业角度,更在于今天的现实已经成为一种科幻、多维度的现实,所谓未来已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幻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方式,与社会活动、教育、医疗等话题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大科幻’的文化概念。”严锋说。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科幻作者普遍从科普性小说向文学性小说转变,更关注对社会、文化、人性本身的探讨,这一趋势是向传统文学趋近的。”科幻作家江波说,无论是民俗神话还是当下的社会生活,只有当科幻与文化结合起来,才会具备地方特色,这是中国科幻成立的基础。“从科幻写作本身来说,我比较欣赏一种说法——科幻要穷尽未来的各种可能性。科幻小说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为读者提供娱乐消遣,第二层意义就在于我们说的‘未世’——探索人类会向哪种方向去,哪些情况可能发生,不断推演人类社会的未来。”

“这本小说集囊括了多种风格,多维度地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科幻小说家的风格和面貌,期待读者从中体验到科幻小说的奇思妙想和不同的美学形式。”《未世》主编郑小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