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胡学文与叶弥对谈:北方作家在苏州“触摸”江南文化
来源:姑苏晚报 | 王敏悦 朱颜悦悦  2021年07月12日15:52

胡学文(右)与叶弥对谈。实习生 朱颜悦悦 摄

七月仲夏,江南书香正浓。7月10日晚,姑苏城一隅,小而美的慢书房,作家胡学文携最新长篇小说《有生》悄然而至,与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作家叶弥展开了一场关于小说地域性的对谈。

北方作家胡学文带着故事来到姑苏城

胡学文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典型的北方作家,尤其擅写北方乡村的变迁。而这本耗时多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有生》,讲述了一个起始于“接生”的故事,以接生了大约一万两千人的接生婆祖奶为叙事主线,以被祖奶接引到人世的众生为枝叶,为读者构建起一方土地上的生命本相。自2020年底出版以来,该书荣登“中国小说学会2020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榜首,又入选《文学报》2021年1月好书榜,还被《长篇小说选刊》2020年第5期转载,荣列第十七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五佳长篇……前段时间,它还作为唯一的文学长篇,入选了2021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推荐的12本好书。

故乡滋养了胡学文的写作,自然环境影响衣食住行,这种影响渗透到生活里,进而流入文字中。比如,在他生活的坝上,常年刮大风,风就成了一种滋养,“在《有生》中,祖奶被龙卷风与鸡、羊、猪、狗,箩筐、铁铲、沙粒一起卷到空中,最后掉落至几十公里外的太子城。还有关于寒冷的体验与描写,在我的小说中,写了冻死人的故事。没有这滋养,恐怕是写不出的。”

而这一次,胡学文带着这本厚重的小说来到苏城,期待这个质地与江南水乡截然不同的故事,能给这里的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他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二次来苏州,第一次是10多年前,参加《人民文学》的青年作家论坛。苏州是江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色秀美,文化深厚,养眼养胃养心。我听不懂苏州话,但我喜欢苏州话的声调。”

江南文化滋养本土作家的“写作生命”

在胡学文眼中,写作不分南北,但南方作家与北方作家存在若干差异性。“我从来没有把作家分为南方作家与北方作家,文学没有国籍,通向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若说差异性,更多是体现在内容方面,比如小桥流水、梅雨季的描写,南方作家肯定比北方作家有感觉。写作《有生》时,我既注重整体的架构,也在意细部的描写,比如主人公之一罗包在冬日某个清早的感觉,写了近千字。”

这显然是无形的浸润与滋养,当晚现身慢书房与胡学文对谈的叶弥,恰可以提供一种与胡学文不同的、南方作家的视角。作为一名苏州本土作家,叶弥身上流动着江南文化,“我从苏州的普通老百姓身上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待生活有艺术的精神。从‘形’上面讲,他们讲究吃喝玩乐,追求风花雪月,从容不迫;从‘神’上面讲,他们是非分明,讲究方寸但又坦率真诚,外表柔和但内在刚强。高贵、求真、求善的品格是苏州人追求的精神目标。”

叶弥说:“苏州是中国第二大外来人口聚集地,‘新苏州人’与苏州本地人口数量几乎是一半对一半,各种文化的到来,注定了苏州文化‘被稀释’。但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我已看到这么多年来,苏州文化在‘被稀释’的过程中,不断地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作家要写的正是苏州那部分不消失的城市力量,和吸收外来精华的传统。”

此次来到苏城,在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之间穿行,胡学文也深刻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魅力。他认为,江南文化的丰厚,确实为这里的写作者提供了大量滋养,“这种滋养,有些是能看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既体现在作家的写作内容上,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他们的写作风格上。不同的个体,汲取滋养的方式与能力不同,肯定也有差别。如何汲取,那是个体的审美与选择,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会有切实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