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六百年昆曲的少年梦:《锦裳少年》亮相江苏书展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1年07月08日17:29

7月7日,由接力出版社主办的“少年心事总是情——《锦裳少年》新书分享会”在江苏书展举办。该书是“90后”青年作家王璐琪的最新力作。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一梅,昆剧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尤梅俊,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和戏曲专栏作家陈曦,扬州市少儿图书馆馆长华斌,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出席分享会。

书影

《锦裳少年》以详略相间的手法,双线并进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几代昆曲人为梦想、为传承艺术而奋斗终生的故事。在抗日战争年代,老一辈昆曲人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毫不畏惧,在新时代,年轻一代的昆曲人又因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缺失而感到迷茫。但不管境遇如何,对昆曲艺术的不懈热爱永远是他们生命中的“魂”,也是推动本书故事情节最为核心的理念。

作者王璐琪多次走访苏州昆剧院,根据真实人物的经历进行艺术加工,创造了多位性格饱满的昆曲人形象,他们的经历和成长年代各不相同,但对昆曲的热爱一以贯之。小说通过新旧两个时代昆曲少年学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百余年来昆曲艺术在跌宕起伏的时代大潮中的兴衰变迁,抒写了昆曲艺人传承昆曲文化,追求艺术之美的坚韧精神。作品以儿童视角传达人物命运的起伏波折,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情谊,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不竭魅力。

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出版的情怀、创作的情感、文学的情趣、文化的情思在交流中碰撞。《锦裳少年》这部肩负传承与探索意义的新作,也通过此次分享会走入读者的视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一抹亮色。

白冰在活动现场

白冰说,接力出版社一向鼓励题材上的创新,鼓励作家将传统文化题材和儿童小说创作结合,为孩子提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早在2018年,接力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部就提出了昆曲题材的儿童小说选题,并邀请 “90后”作家王璐琪进行创作。在《锦裳少年》创作前期,作者和编辑一起走访苏州的大街小巷,去苏州昆剧院看昆曲演员排练,采访了昆剧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助理兼教师尤梅俊先生,故事的很多角色都有现实人物的影子。同时邀请戏曲专栏作家陈曦对作品中的昆曲知识进行审订、修改。从选题立项到上市出版前后历时三年。他说,希望小读者喜欢这部呈现了一代代昆曲人家国情怀的作品。通过阅读作品,了解昆曲、走近昆曲,爱上传统文化。

王璐琪在活动现场

王璐琪表示,《锦裳少年》是自己“带着问题写作的”,希望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觉得儿童文学从业者不要低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学习的潜力,我们可以适当给孩子的阅读设置一点障碍,时代变了,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观念也要有改变和创新”。在进行人物创作时,她将尤梅俊身上的诸多特点一分为二,创造了靳老和梅君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是尤梅俊老师,但也不完全是,当他们在文中出场后,就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思想,因为选择不同,境遇不同,有了天差地别的人生”。

王一梅说,《锦裳少年》书写了五代昆曲人在昆曲繁荣与衰落中各自的命运,是一本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关于本书的创作突破了三个难点:第一,写好了故事的背景——苏州。在书中,作者“在叙事中写景,写景中叙事”对苏州的描写生活味十足,个性鲜明;第二,写好了“昆曲少年”。本书的作者在进行人物刻画的时候,抓住了人物的精气神,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昆曲的韵味;第三,推陈出新地进行了对美的书写。作者书写着水袖与昆腔的艺术之美,在故事叙述中完成了艺术价值到生命价值高度的书写。作者大胆地在儿童文学领域进行了一次关于美育传承与创新的写作实践。

华斌表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连接“传”与“承”的桥梁。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借助儿童文学获得了崭新的生命,我国的儿童文学也因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成为“有根”的文学。少儿阅读推广也如同昆曲的传承,“传”主要靠作家、出版社、图书馆、学校、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承”主要靠孩子自己,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是连接“传”与“承”的桥梁。《锦裳少年》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儿童文学作品相结合的韧性与张力。

尤梅俊在活动现场

尤梅俊说,“我幼年学戏,后来一直从事普及昆曲艺术,传承传统昆曲的工作。我的父亲曾经和我说‘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容易,要留一点东西给后人’。” 这部作品不仅昆曲知识准确,书中所写的很多内容也记述了我的经历。我们应该通过努力,让更多“原汁原味”的昆曲保留并传承下去。

陈曦认为,这是一部“守正创新”的作品。书中的语言典雅考究、笔调优美,尤其对昆曲的把握精准,难能可贵。作品对“情”的描写令人震撼,师兄弟之间的感情、几代昆曲人之间的传承之情,以及他们对昆曲艺术的守持之情都在书中得到了展现。

活动在尤梅俊和陈曦悠扬婉转、韵味十足的清唱表演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