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边疆文学》2021年第7期|沈洋:白鹤滩上白鹤起——记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
来源:《边疆文学》2021年第7期 | 沈 洋  2021年07月02日14:43

先来认识一下大国重器白鹤滩。

白鹤滩水电站为金沙江下游四个水电梯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中的第二个梯级,坝址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上游距乌东德坝址约182km,下游距离溪洛渡坝址约195km;坝址控制流域面积占金沙江以上流域面积的91%。正常蓄水位825m,总投资1778.89亿元。涉及四川、云南两省移民近10万人。光昭通市巧家县,就规划建设了大寨镇王家湾、白鹤滩镇黎明和北门安置区、金塘迁建集镇、蒙姑镇十里坪等移民安置区,搬迁安置人口涉及17154户50178人,共建设安置房723栋21841套,面积313.7万平方米,是白鹤滩水电站安置人口规模最大的县域,截至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新居。

白鹤滩水电站主要功能是啥?

白鹤滩的工匠回答: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白鹤滩其家庭成员知一二否?

白鹤滩的工匠回答:枢纽工程由拦河坝、左右岸引水发电系统和泄洪消能设施等主要建筑物组成。

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大坝结构如何,高否?

白鹤滩的工匠回答: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顶高程834m,最大坝高289m,坝顶长度709m,顶宽14m。

泄洪消能设施有多少个孔?

白鹤滩的工匠回答:包括大坝坝身6个表孔、7个深孔和左岸的3条泄洪隧洞。

听说白鹤滩的发电系统及设施都在金沙江两岸的山肚子里?

没错。且听笔者表一表。先说清楚,你可别烦这些枯燥的数字哦,没有这些东东,你还真不了解白鹤滩的奥妙哦!

快来看看。

地下厂房:2个,主副厂房洞长438m,宽34m,高88.7m。

水轮发电机组:16台。

引水隧洞:16条,单机单洞竖井式。

尾水隧洞:8条,2机1洞。

尾水调压室:8个,圆筒阻抗式,开挖直径42-49m,开挖高度117-128m。

地下洞室群开挖量达2500万m³,是国内外水电工程中最大的地下洞室群。

你还想了解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那些关键节点吗?

来看看吧!笔者都给你准备好了。

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

2011年1月,四川、云南两省人民政府发布白鹤滩水电站封库令;

2014年1月,水利部批复《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水土保持方案》;

2015年11月,环保部批复《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

2016年6月,水规总院审查通过了《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枢纽部分)》;

2016年12月,中咨公司出具《关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评估报告》,报送国家发改委;

2017年7月,金沙江白鹤滩电站核准,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2021年3月25日,完成移民搬迁。

2021年4月6日,导流底孔下闸开始蓄水。

2021年7月1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2022年7月,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2023年6月,工程完工。

听说白鹤滩水电站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取得了骄人成绩?

是的,没错。成绩单在这里。

创造了六项世界第一:

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

圆筒式尾水调压井规模世界第一;

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

300米级高坝抗震参数世界第一;

首次在300米级特高拱坝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第一;

无压泄洪洞群规模世界第一;

两项世界第二:

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世界第二;

拱坝总水推力1650万吨世界第二;

两项世界第三:

拱坝坝高289米世界第三;

枢纽泄洪功率世界第三。

白鹤滩工程由三峡集团投资,并在现场成立了建设指挥团队——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科技奖励22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专利39项,制定修订标准8项,发表论文120余篇。

看了这些骄人成果,让人再次记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重要讲话、对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重要指示:

“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勇攀科技新高峰。”

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

好吧,案头工作差不多了,还是到现场去看看,去聆听白鹤滩的白鹤之声。

01 党旗插在白鹤滩

去白鹤滩采访,行程一推再推。

原定2021年春节前的1月14日启程,行囊已备,临行头天,接昭通市水电移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天桥电话,告之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不便接待采访。

为不打扰白鹤滩正常施工,我决定推迟。

辛丑年的三月中旬,海拔1900多米的昭通坝子还春寒料峭,地处金沙江峡谷的巧家县已炎热如夏,中午的气温高达三十三度。江边的香蕉树上,已结了一串串翠绿、饱满而诱人的香蕉。巧家县的招牌水果芒果,其树众多,沿路可见,也以葳蕤之势蓬勃生长。尤其那火红的木棉花,更是红得如霞,红耀天边。

几年没到巧家,巧家的路网结构彻底颠覆了我的记忆。沿金沙江而下的巧蒙公路,几年前还是一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成天车辆川流不息,甚是热闹,可当我们从昭巧二级路转到巧蒙公路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吃了一惊,呈现给我的,是一个一片狼藉的拆迁现场,原来繁华的金塘镇,那些水泥房和瓦房,全倒成了地上的废墟,趁着西下的夕阳远远望去,沿金沙江而下直至巧家县城,全成了一片大工地,建房与拆房同步,新修的高架桥与正在废弃的巧蒙公路并行。我才发现,我走错了路线,即使当今高度灵敏的导航,也没有把我们的车子导上金塘新集镇的高速路入口,让我们继续朝着巧蒙公路那被工地大型车辆辗压得坑洼不平的路面上行驶。兴许是上天有意安排,让我们在电站正式下闸蓄水前,再感受下那条我们曾经走过无数遍的异常熟悉的老路,想想再过一个多月,我们现在行走的公路,就将永远没于高峡平湖的水下,真有一种奇幻之感。

当晚到达巧家县城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街上车水马龙,县城人流如织,店铺红红火火,车子穿过那一条条繁华街道和宽阔马路,绕了几个弯,把我们引导至金沙酒店。这又是巧家一处新地标,记忆中,几年前来巧家,住的都是堂琅大酒店和索玛大酒店,就在堂琅大道上。没承想,几年后,在金沙江右岸靠近河滩之地,云南建投集团建了这样一个群落式的庭院酒店,让巧家县的住宿接待条件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起来。

虽是晚上,我没有感觉到一个小县城的冷寂,而是闻到了巧家砂锅米线和卷粉的味道,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口音,看到了一个正在蜕变中的未来湖滨之城的雏形。

亲眼所见之巨变,皆因白鹤滩,这座世界第二大、在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的十年崛起。

心中不免激动,因为明天,我就将踏上这座巨型水电站的探秘之路。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驱车直奔白鹤滩水电站施工区采访,去探寻这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的成长密码。

跨过位于葫芦口的金沙江大桥,车子来到了位于金沙江左岸的凉山州宁南县地界,一条新开通的施工专用公路如玉带般顺江蜿蜒而下。金沙江两岸的大山,巍巍如巨龙,以磅礴汹涌之势在堂琅大地摆开阵势。就沿着这段金沙江,从汉代至明清时期,盛产于古堂琅的铜银制品,就是从金沙江的右岸,沿山崖开凿绝壁小道运抵江边,再沿江而下,顺长江和运河入京的。这条银铜古道,不知累倒了多少人马,演绎过几多悲欢离合之动人故事。古人应该谁也没有料到,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金沙江下游河段竟然成了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的落户之地,四座电站截流成湖,首尾相连,成为祖国西南地界点缀的绝美珍珠链,散发出令人喟叹之光芒。

事实上,我国拟在金沙江下流河段开发梯级电站的想法,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过动议,并进入规划阶段。

据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引水专业副主任郑海圣介绍:“白鹤滩电站1950年代就开始设计,华东院1991年就派出技术人员到白鹤滩电站开展详细勘测。几反几复,直到现在,才真正变为现实,三万余人拖家带口来到这里紧张施工。”

白鹤滩电站为何选于此,这是我最为感兴趣之事。记得2008年,我还在昭通市文联工作时,时任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夏天敏先生就组织过一次”昭通作家走进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的文学采风活动,那次活动,我们十余名昭通作家就曾来到白鹤滩坝址处。当时,白鹤滩未开发,尚处于原始状态。一江黄汤呼啦啦咆啸而来,大有吞噬万物之气势,人站在江边,即使江涛不怒,岸上人早已感觉到了一种巨大的威慑和震撼。

华东院的同志告诉我们,建设白鹤滩电站动议尤早,新中国建国之初,就由水电总院组织做了规划,当时白鹤滩和乌东德水电站在同一批规划之列。到了1990年,华东院开展详细勘测,勘探工人每天肩挑背扛,带着那些笨重的勘探器材爬坡上坎,来来回回,起早贪黑,在金沙江白鹤滩江段的两岸寻寻觅觅,艰难探测。据说,华东院勘探队打了10万米的探洞,地勘就干了十多年。

很多工作从开始一直干到现在。这样的坚持,没有党的定海神针般的坚强领导,没有各级基层党组织作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没有每一名共产党员螺丝钉样的钉子精神,是不可想象的,是难以坚持下去的。这一点,所有参建人员,用现场的滴嗒汗水和生动表情证明,没有这种坚定的信仰的力量,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也是不可能如期完成的。从一而终,初心如始,直到今天的施工现场,各级党组织,仍然无时无刻不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那么大一汪水,挤压在两山之间,靠什么驯服,那个老远看上去略显单薄的坝能神得住吗?这是我一直好奇的问题。

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工程师告诉我们:“现在建的白鹤滩是非典型拱坝,属于双曲拱坝,与一般重力坝不同,整个坝体像是一个鸡蛋壳,这样的造型,使得水的推力分摊给两边的山体,导致传导给整个坝体的压力小了很多。”

白鹤滩电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坝体左右两岸的山体内,几乎被掏空,光打洞子就打了217公里,地下洞室俨然迷宫。在施工管理人员的引领下,我们的车子在山洞里穿行,虽是隧洞,却如履平原,就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在山肚子里行车。尤其那一辆辆重型运输车,风驰电掣般洪流一样冲过,就真有了来到大工地的感觉,仿佛出了洞口,就是人山人海,一地全是或红或白头盔在晃动。可事实上,我们在整个施工区,就很少看到成群的工人,一台台大型机械正在忙碌,天空中还有各式吊车、缆车来来往往,运送建材、浇筑大坝、焊接钢材,凡此种种,不是想象中的打人海战了,现代施工技术,先进的设备,早已替代了大量的工人,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在水电行业的实力崛起。

在左岸的地下厂房,我看到8个巨型的圆形大孔洞依次排列,询问得知,这些孔洞,每一个就安装一台水轮机组。据目测,每一个洞的断面有4个篮球场那么大。

陪我们一同参观的施工人员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他风趣地说,五一节时带孩子过来看了所有的施工区,孩子看完好奇地说:“怎么我们看山不见山,到处是洞室和厂房。”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眼里的白鹤滩,一个变了模样的白鹤滩。

圆筒式尾水调压室是一个宽阔的空间,高128米,直径48米。

人徜徉其间,常常忘记自己置身山洞之中,还以为来到了一个现代化十足的车间,然而,这却是不折不扣身处300多米的地下空间。让人有一种魔幻之旅的感觉。

三峡集团的朋友告诉我:“早期也请了国外的专家来看,说这个地方是建不了大坝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拧着一口气,一定要完成。我们把支部建在班组,在各个基层党组织的合力攻坚下,我们做到了。”

“泄洞量也是世界第一,防洪、调洪功能十分强大,只需要18分钟即可注满整个西湖。”

说这话时,我看到正在介绍情况的这位理工男扬着一脸的得意。

“泄洪洞的建设可先进了,6米每秒的速度,人要是在水中,那可是站不住的。水流特急时,可达到几十米每秒,如此快的流速,水会产生气泡,这气泡,会对洞室的墙面产生侵蚀,因此,泄洪洞墙面要做得像镜子一样光滑。”

“我们建的是高拱坝,大坝如用中热水泥浇筑,通常情况下会发热,会开裂。如果不攻克这一难关,那就很要命,因此,我们在材料上做了很多文章,摸清了低热水泥的发热规律,全用低热水泥浇筑,通过智能通水技术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升,做成了智能大坝。”

王鹏飞,工程建设部负责技术管理的工程师,中共党员。这是一位说到白鹤滩电站攻克技术难题就兴奋的工程师。

“修建白鹤滩电站,我们各基层班组党组织发挥了领头雁的重要作用。我们拿下了6项世界第一,几项指标世界领先。”

“我们设计的泄洪洞规模达1.2万方每秒,配合大坝表孔、深孔泄洪可达到4.2万方每秒,大坝按照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因此,我们白鹤滩电站的建设,可以驯服洪魔,将其掌控在股掌之中。”

“我们攻克了五大技术难题,在地下三百至五百米之下建洞室群,围岩的地应力达到33兆帕,一兆帕相当于一百米水深的压力,属于中、高地应力区,开挖过程中岩爆、片帮时有发生,经过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成功掌握了巨型地下洞室群安全高效建设关键技术。”

“白鹤滩大坝工程首次将柱状节理玄武岩作为大坝坝基,面临柱状节理玄武岩松弛、角砾熔岩保护及错动带剪切变形等问题,通过预留岩石保护层、岩石盖重固结灌浆、300吨级系统锚索快速支护等措施,解决了上述复杂地质问题。”

“同时白鹤滩坝基地质条件复杂,坝身布置多层孔口,抗震设计难度大,根据中国地震局相关批复文件,白鹤滩工程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设计地震的水平峰值加速度达0.451g,白鹤滩工程抗震设计烈度高,为300m级特高拱坝之最。”

“谷幅变形对水电行业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从机理上完全摸清搞透,目前,为掌握谷幅变形机理、规律,我们提前布设了谷幅观测洞,实施监测设备安装,行业内首次获取了谷幅变形全过程监测数据,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在科研投入上,三峡集团是不计成本的,光是白鹤滩水电站,我们每年都有几千万元的科研经费投资。在大坝的智能建造上,我们下了很大的工夫,联合清华、武大、成勘院等,就智能温控技术作了精细化的部署,目前已完成多功能模块的集成,该项技术在溪洛渡应用的基础上已经取得完美升级。有了这项技术的保障,白鹤滩电站建设,实现了信息化管控手段上质的飞跃,该项技术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对大坝的温控技术,白鹤滩党群工作部负责人廖望阶形象地补充道:“混凝土开裂是世界公认难题,国内外坝工界有‘无坝不裂’的说法。我们都知道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特点,由于大坝浇筑时不同位置的混凝土温度不同,因而热胀冷缩的程度也不同,很容易形成裂缝,特别是大体量混凝土,更容易因为温度产生裂缝。我听我们负责大坝浇筑的工程师们说,到目前为止白鹤滩大坝没有发现一条温度裂缝。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我们在浇筑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温控措施。”

康永林是机电安装项目部部门主任,还是第五党支部书记。说到技术上的事,如数家珍。

“我们白鹤滩水电站的百万机组是怎么来的?百万机组推行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三峡工程以前,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发制造团队只能研发单机容量300MW水轮发电机组。通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自主研发团队研发制造能力从三峡右岸电站的77万、向家坝电站80万,再到白鹤滩电站建设时,我们达到了100万千万单机容量。”

说到百万机组的重大意义,康永林更是有说不完的话:“一是达到了有力提升中国水电链的目标。二是把势能转化为机械能,我们达到了96.7%。三是制造百万机组的挑战性非常大,从70万到100万这个提升过程,炼出了一支过硬的技术团队。”

“三峡是70万,向家坝是80万,到乌东德是85万,白鹤滩达到了100万单机容量。这实现百万的艰苦历程,每一个部件都要经过若干检测和试验,里面还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比如,发电机采用24KV定子绝缘系统,蜗壳采用800MPa级高强钢,这也是一个有力的突破。对于很多核心部件,我们三峡集团联合国内的多家国有企业一起研究,都在白鹤滩百万机组上实现了国产化。”

康永林欣喜地说:“我们已经没有进口日本的高强钢板了,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而目前掌握这种GIS、GIL技术的,只有日本、德国和中国。值得一提的是,白鹤滩电站建设,我们培养了1000多名高强钢焊工,他们的工资按天结算,每天工作8小时,收入600-700元。这样的高技术工人,我们培养了一批又走了一批,而他们大多数没有离开这个行当,大都去推动造船业等行业发展去了。”

康永林还特别关心下属的个人生活,他说到一个现象:“工地上留不住人,多是研究生,每个人上学时都想在城里上班,但现在在山里,是什么支撑他们在工地上工作?我想了很久,那大概还是一种担当和责任吧!他们每一个人都克服很多的矛盾和困难。比如小孩子生病了,和妻子闹矛盾了,老人没有人照顾子,这一系列的问题很琐碎,却很现实,他们都得去面对和解决,因此,工地上的技术骨干们,也时常会感到困惑。”

“水电人进入这个行业,真不容易。小夫妻两地分居,生活困难重重。一些年青人呢,常年在这山沟里工作,接触面窄,找不到媳妇。我在溪洛渡工作时,项目部有20人,有8人离开了岗位。不过呢,离岗的人,只要还是在别的岗位上作贡献,都好。能够参加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值得。中国的水电,赶上了最好的时间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为能够在这个拥有尖端技术的行业工作,引以为荣,我也一定要把它做好,既来之则安之。今年春节叫加班,大家就应留尽留,正常施工。建设部120多人,留守80多人,家属来了100多人,项目部还组织了家属座谈会,宽宽大家的心。”

“2021年,为了保障七一发电,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尽量不休假。现场质量控制要求相当严格,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极品机组。在这个方面,我们用三个数字来说明。发电机转子,重2300吨,16.5米的直径,高4.1米。根据国际(lEC)标准,转子圆度合格标准3毫米,我们国际标准1.5毫米,三峡企业合格标准是1毫米,优良是0.8毫米。从现场已经制造完成的转子统计数据来看,误差均控制在0.4-0.5毫米以内。可以说,中国现在的制造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深山峡谷中的白鹤滩,正是有了这些像旗帜般的党员技术骨干,正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坚强的党的基层战斗堡垒,才使得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才使得每一个日夜都不荒废,也才竖起一道道大坝一样的有形无形的丰碑。

02 水下的老家我们搬到水上去

2021年3月14日上午9点,在县委宣传部周开权副部长的带领下,我来到了北门安置点的小区。

巧家县的天气,春如夏,晨如午。尽管从峡谷里吹来了几丝丝风,但还是热。

北门移民安置区,就建在金沙江的右岸,距江边有几里路,距离繁华县城也有一段距离。那些高耸的楼房,几乎都已建完,移民群众正陆续搬迁入住。小区里的绿化也还没有完善,因为移民群众正在搬家,小区里显得有几分杂乱。但也正是这种杂乱,使得小区里显现了几分热闹。这种热闹,显然和移民群众在村子里感受的热闹,是不一样的,两种感觉。

迎着太阳,我看到一位老人站在楼前,正朝我们去的方向张望。我猜想,那定是我要采访的对象,巧家小碗红糖省级非物传承人万兴全了。

“到了,那是老万。”周开权说。

老万头戴红色太阳帽,戴副老花镜,穿一件深蓝夹克,里面穿一件白衬衣,一米五几的个头。见到我们,十分热情地迎上来,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感谢你们了,大老远的还来看我们。”

老万说话有些碎,加之巧家当地口音重,我一时不大听得清楚老人家在说什么。

老万引领我们来到他家,是一楼的一套房,房间里摆满了杂物,一看就搬过来没多久,还没有理顺。地板没有贴砖,门窗也保持原有的样子,这就真应了那句政府的承诺,拎包入住。

老万指着一张圆形的玻璃面桌子旁的椅子,让我坐,忙着给我倒水。

看着老人家这样客气,我还真有些不好意思。忙站起身,紧随老人进到里屋。只见老万并不是先去拿水壶,而是提出一小盒巧家的小碗红糖。那盒子是暗红色的,五斤装。开始我以为老万要给我介绍他的红糖非遗产品,没承想,老万用他粗糙的手,伸进盒子里抠出了两块拇指大的红糖,那糖椭圆形,外形酷似一锭大银子。

老万二话没有就拿了一个纸杯,给我泡了一杯红糖水。我盯着那红糖在开水中漫漫化开,心也像是抹了糖一样甜蜜。老万一直叫我喝红糖水,让我品尝一下他的手艺。我倒真是有些为难了,事实上,我前久去体检,血糖升高得厉害,医生都让我去住了几天院的。虽然近期调理得几近回到正常值,但还是得时时刻刻注意才是,必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老万隔一会儿,他又要站起身来,端起我的纸杯歪着看看里面,边看边对我说:“沈老师,你看看,我做的小碗红糖,化的好得很,一点渣渣都没得。”

我于是又学到了一点常识,做工好的红糖,全在水中化完了,也没有半点杂质的。

见老万如此在意自己那一杯红糖水,我也就不管不顾自己的身体了,我想,那杯红糖水,喝的不是水,吃的不是糖,而是感情了,是一位移民群众惦念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深厚情感。

“我在荒山石岩上修了小作坊,专为群众榨糖,柴油和电费,来榨糖的群众自己支付成本就是,为群众办点儿实事嘛!我儿子也有榨机,我们家的小作坊在白鹤滩水电站红线之内的全淹了,去年的甘蔗地,也要淹完的。为了把巧家小碗红糖做好,我又申请在红线之外,修了个传习所,有150平方米。”

交谈中得知,万兴全今年74岁,原住巧家县白鹤滩镇鱼坝村一组。子女5个,26口人,分4个小家庭。

“我经常在家中墙角树一杆党旗。”

老万说着用手指着我们对面的墙角,果真有一面鲜艳的红旗,裹在旗杆上。要不是老万特别提醒,还真没有发现那是一面党旗。

从老万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是那样真诚,没有半点矫情的嫌疑。

“我父亲万朝德,1954年入党,2000年过世,享年74岁;小叔万朝云,1954年入党,享年92岁;我父亲的后代8个共产党员,我是大儿子,老二儿子家常住昆明,全家六口人全是党员。我的孙女在官渡区实习,我也动员她入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生活,也不会授予我巧家小碗红糖省级非物传承人,更不会修建白鹤滩水电站了,所以我时常教育我家的子女和孙儿,要时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说起自己的过往,老万连日期和时刻都说得清清楚楚。岁月催老了他的容颜,却没有带走他的记忆。

“我1974年10月进税务局巧家营税务所从事红糖税收工作,1984年巧家县税务局让我转正,我没转,1994年回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任鱼坝村一组小组长达16年。”

“当时,我很想带领乡亲们致富,经请示工作组,告诉我如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希望在山,致富在山。”

“当时,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们生产队实施了一个以工代赈的工程项目,安装倒虹管,发展蚕桑、甘蔗、羊毛草(造纸)三大产业,共7万元的项目,我亲自带领乡亲们一起完成了工程建设,审计后一点问题没有。倒虹管今天都还在使用,我还是很欣慰的。”

从老万的语气里,分明能够感觉到,眼前这个老人,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老党员,在他的身上,让人看到的,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一心为群众的事着想。这不免让我对前眼前的老万油然增添了几分敬意。

“我在税务部门主要负责收红糖税,为了让群众做出好颜色的红糖出来,收入增高,我还亲自指导生产队的社员榨糖,所以,税所所长很信任我。”

“就连我们巧家县对面的四川宁南县,都要请我过去指导,他们的糖一直做不好,我在宁南还收了七八个徒弟。后来,红糖税取消了,我又担任小组长。从2008年任鱼坝村1小组书记到今天。”

老万说到自己的奋斗历程,一脸的自豪,尤其说到他们家有8位共产党员的事,更是满脸骄傲。

“生我的是娘,哺育我成长的是党。我每天看着屋里的党旗和胸前的党徽,我就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白鹤滩电站马上要发电了,我就想,在七一党的生日这天,我要做一幅对联在门上:‘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奔小康,’横批‘走百年路’,教育我家的子子孙孙,要珍惜眼下的好日子,好好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说到自己的手艺,老万像是着了魔一样,有说不完的话,似乎在他的记忆里,满脑子全是红糖。

“巧家红糖,县志上有记载,我爷爷、父亲都是糖匠,堂兄万兴方也是糖匠,1958年我父亲开始在糖坊榨糖。当时,我只有七八岁,老爱去摸他们的家什。当时建了一所学校,父亲送我去学校上学,我八九岁时,每天放了学就去糖坊玩,当时,我父亲见我喜欢去糖房,也喜欢摸他们榨糖的家什,我父亲就说要好好培养我做糖匠。当时,我父亲在朱家糖坊,用牛拉起榨,1974年昭通地区搞了些小榨机,巧家也搞,但巧家做不出好糖,就让我去指导。我去指挥做出来的糖,是金黄色的。看样好,很甜,大家都喜欢。”

作为一个省级非物传承人,老万对于红糖的技艺真是做到了精益求精。他说:“对红糖的制作,几大关键要把握好。最为关键的是办灶,要有技术。当时,我堂弟万兴方给我说,要学会吹水,糖匠好学难放灰,榨匠好学难敲尖,包包匠倒好耍,遇斗绵糖又难吹。”

老万边说着,边给我解释啥叫吹水,啥叫敲尖。说得精细,说得有味。

从老万的口中,时不时又蹦出一句谚语:“糖匠糖匠,象个官样,大火头,就象个跑狗样。”

我对老万说的诸如“大火头”、“跑狗样”这些名儿很感兴趣,不停地问他,听他解释。可上一句还没解释清楚,老万又说:“学糖匠,未承学艺先学礼。”

这一句不难理解,我算是听懂了。大意是说,要想当好学徒,得先尊重师傅,说话得客气、谦虚、礼貌一些。

1973年县里搞红糖竞赛,用嘴吹水。吹水就是在装糖的碗里铺一张叶子,用嘴往上面喷水,目的是让倒下去的糖汁凝固后表面光滑,有看样。后来随着技术的改进,才有了小喷雾器,代替嘴吹水。

“大儿子万太奎,是巧家小碗红糖县级非遗传承人,女儿在县中医院工作,这次搬迁分着一套房子。老二儿子叫万太周,也是县级非遗传承人,他家有一个女儿叫万莲,去年大学毕业,在昆明官渡区人民法院实习,他家分到两套房。老三儿子万太林因车祸去世,他家也分到两套房。老四儿子也分到两套房子。老四儿子万太品,在昆明网络公司打工,我们也动员他回来搬迁。老五女儿家分着三套房子。我们一大家都搬到了安置小区,都有了自己的新房子,日子过得下去的。”

他说:“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作为地道的白鹤滩人,要搬离自己的家乡,肯定是舍不得的,但我们还得听党的话,还得支持政府的重点工程建设啊!”

在巧家搞红糖竞赛时,曾多次邀请老万当评委。说到评价红糖的好坏,老万给出了“看、闻、听、摸”四个字的标准。所谓看,是看甘蔗吃不吃石灰,吃的量的大小。所谓闻,就是闻糖的味道正不正。所谓听,就是大火头听熬制过程中的声音。所谓摸,就是把红糖拿到脸上摸,会咯得脸疼,就说明不是好糖,不滑刷。老万的这些衡量标准,听起来似乎有一些土气,但在老万这里,管用。

榨了一辈子糖的万兴全,如此热爱榨糖技术的老万,如今面临的最大难题却是,他种植了一辈子的甘蔗地,马上就将没入水底。就连他的住房、尤其是他一手建造起来的榨糖小作坊,都将因为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在下闸蓄水后被永久淹没。尽管老万没有在我的面前表现出万分的不舍,但我从老万对榨糖技术的有滋有味的描绘中,分明还是感受到了老万的万千个舍不得。

“2021年要启动移民搬迁,我把榨糖小作坊搬迁到红线外的鱼坝村铜厂堡堡,倒虹管还用我多年前建的那个。目前正在清库。”

老万说着用手指了指窗外靠金沙江的方向。

“尽管搬迁了,以后种植甘蔗的土也少了,但我还是要把榨糖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在上级的支持下,我搞了个传习所,要积极配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我要教他们年青人,要打破传统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思想。坚持做好糖,做良心糖,做金黄色的糖,做卫生糖,做无杂质的糖,做消费者满意的糖。”

老万说得铿锵有力,尽管吐字不是太明,但能够感受得到,老万发自内心的那种坚定和决心。

说到移民搬迁工作,老万更是有说不尽的话。

“今年2月27号是农历正月十六,按照上面的要求,我在村里开始动员群众搬迁,作为老党员,我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嘛。我们白鹤滩镇鱼坝村共有378户,1246人。为了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我先开党员会,必须先给党员讲清楚,让他们知道,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马上要启动,党员要带头,做好家属和子女的工作。要大力宣传,搞好搬迁工作。我还带着村里的全体党员在党旗下宣誓。我给党员们讲,七月一号是党的生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路。现在搬迁的政策来了,要带领村民们认真学习。不管哪天搬,都要坚决搬。我还在想,移民搬迁要搞个仪式,要带个头。”

老万说着抬起手去拭了下眼角,但似乎又不想让我看到他的忧伤。老万擦了擦眼睛后,接着说:“搬迁的当天,上车要走了,我又返回老糖坊,把摆在地上的5个糖碗捡来收起,党旗杆也断了,我把党旗拿进屋来,我给白鹤滩的孟书记请示下,我想把党旗插在搬家的车上,让党旗高高飘扬。车上的驾驶员说,党旗只有我敢拿,我拿着党旗就插在了车上,我看到还有县里的记者扛起摄像机一路冲了过来。”

“我时常给移民群众讲,没有党的领导,白鹤滩水电站建不成,我们农民群众也不可能搬新家住新房,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进城住高楼大厦,下步还要依托蓄起来的水面发展旅游呢。”

因为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万兴全老人举家搬迁到县城北门安置小区,尽管住上了高楼,儿女都分到了新房,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但老万一直心心念念的,还是他的榨糖小作坊和传习基地。老万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虽然地被水淹了,但榨糖的技术,还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离开万兴全老人时,他有几分不舍,一直把我们送到小区里,不停地朝我们招手说再见。直到我们走出了小区,我才远远地看见老万转过身去。

金塘镇,是从昭通到巧家公路在金沙江边交汇处的一个繁华小镇,印象中,逢集天,从集镇中心穿过的公路两旁,常常店铺林立,摊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可是前天来巧家时,正值黄昏,渐黑沉下来的天幕,黑布一般将这个原本灯火通明的小镇包住了,从微光的缝隙里,那些拆倒在地的民房,成了瓦砾堆。

县里宣传部的同志电话里说,让我们在金塘上高速路,可直通县城,可是我找不到北了。只照着记忆中的路子,穿行在那条原本光洁,现在被大车碾压得稀烂的施工路上,一直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才达到县城。

第二天到金塘镇时,傻眼了,一栋栋单元楼森林样耸立在眼前,这哪里是农村,要不是看周围的山和山脚滚滚流淌的金沙江,还以为自己置身于某大城市的一个规模宏大的居民小区呢。

就不得不感叹,几年不到巧家县,早已变了容颜。

在金塘镇双河社区,我们见到了移民妇女邓永春。

邓永春是位中年妇女,双河社区委员,是个老党员,原住双河社区田坝村民小组。

“现在在社区工作,每月领1800元。三口人,带一个小女孩,去年7月参加工作,在东川人民医院。父亲住城里,78岁。我原来在田坝种葡萄,5亩。每年毛收入4万元,纯收入3万元。现5亩地全部在淹没区。现在搬到这里来,没有土地了,但我还是心心念念想种葡萄,不然我这学了几年的技术丢掉可惜了。”

面对笔者的好奇提问,邓永春像是接受人口普查一样,照单回答,顺溜得让我的笔跟不上她说话的速度。

尤其说到搬来新的安置区后的居住条件,邓永春更显得有些激动,把声音提高了八度,脆声声地说道。

“我家现在住的这房150平方,父亲选了一套100平方的。赔偿土地和房屋得了26万元。150平方的房子按照1392元每平方米,总价22.6万多,三峡公司补偿给我们的土地款还余3万元。我们属于生产安置补偿,三峡公司每人每月补偿397元,据说今后会提高到408元,总的来说,搬过来群众普遍觉得更好。”

说到老家,邓永春的心情有些复杂:“还是有些不舍。”

“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是现在种不成葡萄了。原来我租了片地,种的是无核水晶。因为种葡萄,我成了村里的创业代表,还成了市人大代表。”

说到这儿,掩饰不住的兴奋之情写在邓永春的脸上。

“移民搬迁只能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嘛!”

邓永春的一句话,道出了很多移民的心声。

“长远看,搬过来好。”

这也是邓永春反复说的一句话,也代表了更多移民的愿景。

巧家县蒙姑镇是个有点历史的古镇,曾经商贾往来,繁华一时。老街建在江边,瓦房连排,石板铺路,古色古香,大树繁茂,是个乡愁满满的小镇。发自内心讲,当地的村民是不想搬迁的。可是,白鹤滩电站蓄水在即,这可是国家重点工程,不能不支持啊!这是大多数蒙姑民众的真实想法,多少有些许无奈和纠结。

蒙姑社区乡盘二组的王安荣,41岁,带三个孩子,大的是个男孩,15岁,在河南塔沟武校读书,老二在当地读五年级,最小的娃在当地读三年级。王安荣原来在老家住30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个小院坝,一直是老人住着。他则在蒙姑老街上卖烧烤,生意还不错。

“说要搬迁了,我犯愁呢,怕搬到新房后,生意做不走,那一家人的开支咋整,那么多张嘴要吃饭啊!”

现在看来,王安荣的顾虑可以打消了。

“现在搬到十里坪,老人住150平方的房子。我家住房2套,一套200平方,一套150平方。我还开了这个餐馆,生意比原来要好,这里人集中,原来在街上开的人家多,流动人口少,竞争也大。现在政府搭建了板房,选了4家移民群众开了餐馆。我家一天毛收入1600多元,纯利润800元左右。但是目前的板房只能经营到6月30日。”

“还是觉得搬了好。”

王安荣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语。

在蒙姑镇十里坪安置区,我们见到了县农业银行下派蹲点做移民工作的干部张奎,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了,高个子,头发有些花白,许是常年走村串户在村里工作,天天晒在太阳之下的缘故,脸膛晒得发黑,看上去有些沧桑。在他们的板房办公室里,虽是三月,但我们能感受到巧家县江边干热河谷地带的那种燥热,让人有种心神不宁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常年在办公室待着,养尊处优了吧。而在这样的环境工作,对于张奎他们驻村干部来说,却是常态,我们临时待上个把小时,也就不能叫苦连天的了。张奎是2018年到蒙姑牛滚荡一组和新街三组开展移民工作的。他说两个小组共126户,453人。都是他们的工作对象,目标就是在4月1日前全部完成搬迁任务。

张奎说:“移民工作有欢有乐,有忧愁。群众对政策的理解有差异,工作中也有很多矛盾,对赔偿不满意、不理解,但通过多次做工作,交心,我们最后成为了朋友,多见几次面后就慢慢理解我们、支持我们了。”

“一个月补助四百多元钱,如何生活?这是群众最担心的问题。转为移民后,去了新的小区,没有了土地,转变了生活方式,群众不习惯,有焦虑感。这在群众中普遍存在,但为了支持国家重点工程,也必须搬迁,只有作出牺牲和奉献了。”

张奎的话语里,我们还是多少听出了一些无奈与担忧。

张奎看了看窗外,若有所思地说:“牛滚荡养殖户多,以贩牛养殖后售卖为生。有7户养牛,有养20多头牛的,有养100多只羊的。白天群众几乎都在山上放牛放羊,去了也找不到人,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是晚上去入户。有些人家反复去多次都找不到人,但我们还是一直没有放弃,直到见到面说通了,才算完成了任务。”

“在牛滚荡,我们最担心的是一组,有家农户是租房子来养牛的,他的房拆了以后,牛就没有关处了,这是我们面临最难解决的问题。最后只有忍痛动员农户把牛全部卖了,看到群众对牛的不舍,我们心里也是十分的难过。”

坐在一旁的李明国同志,也是县农行的干部,跟着张奎一起,驻村工作很长时间了,他说很少有时间回家照看家人,都是以村为家了。但是看到群众顺利搬迁了,有了新的住房,也很欣慰。

“现在群众搬迁后总体是满意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民群众人均基本保障住房达30平方米,改善性住房达20平方米,但人均不得超过50平方米。北门安置区基本保障性住房均价每平方米1396.5元,改善性住房每平方米2000元。有的人家补偿了几十万元至一百多万元不等,都能够住上新楼房。”

说到移民群众搬迁后住房的巨大改变,李明国露出了一脸的笑,那洋溢在脸上的高兴劲,仿佛住新房的不是群众,而是他自己。

“我们挂钩的移民,是去年腊月十九搬迁入住的。挂钩干部每天晚上都坚持到十一二点回家休息。农行60多位职工,每个都有挂钩户,都要确保移民群众顺利搬迁入住。”

从李明国的话语里,我像是看到了挂钩干部披星戴月、顶风冒雨走东家串西家的身影。那一幅幅鲜活图景,不是创作的油画,而是挂钩干部一手一脚干出来的。我想,那才是党员干部写在大地上最接地气的著作啊!

牛滚荡一组的张仕忠,53岁,有片荒山,实调时,他不认可,没有签字。去找他做工作,他说要说好了才签。他还威协道:“如果整不好,我要杀三人,一个公安,一人乡政府的,一个挂包干部。”

“张仕忠这话,充满了杀气。挂钩干部虽然表面淡定,但谁也不敢不当回事,内心中那股早已绷紧的弦,再扭紧了几圈,差一点都要绷断了。”

张奎伸手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摇了摇头。那神态,好象张仕忠此刻就提着菜刀站在自己的面前一样。

接着,张奎又给我们摆了好多关于张仕忠的烦恼事。

“他有10个孩子,第七个是女儿,第八个是儿子,第九个是双胞胎。最小的一个是个女儿。老张的负担确实是有点重,一天就担心搬迁后没有吃的。所以在村子里他的思想工作是最难做通的,抵死不搬。”

“在牛滚荡,所有的人都惧他三分,谁也不敢跟他叫板。张仕忠是个杀猪匠,卖肉,生性彪悍,当年,他哥张毛牛打他,他正当防卫,亲自把他哥打死掉。计划生育当年是天下第一难的事,他也过关了,因为谁也惹不起他。”

“目前,移民工作又成了天下第一难的事,为了让他满意,我多次黑更夜晚的跑他家。开始进他家做工作也有担心,怕安全出事。每次去他家做工作我都是走在最前面。以心换心,不厌其烦地给他讲政策、做工作。不嫌弃他家的饭菜,吃他家放猪油炒的包谷面面饭,至少在他家吃了不下十顿饭。选房签字的时候,他说他家有个娃儿是往年送给别人带着的,不在他家的户头上,我又跑上跑下,联系帮他家做亲子鉴定,把娃儿的户口重新划回来,获得了应有的移民补偿。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交往,死磨硬缠,才和他成了朋友。”

“现在,他家的房子也选上了,500平方,一家人高兴惨了。”张奎说着激动得啪的一声拍了下大腿。”

从挂钩干部李国明的嘴里,我们又听到了一些关于牛滚荡村民的故事:“一组小组长彭元贵,开始搞前期工作,他不配合,当钉子户,所有群众签完了,他就是不签字,直到拖到最后一天才签字。我们也选了一些积极支持工作的代表,虽然选了一些人,但有些人惧着别人的威慑,不敢来签,怕签了被别人骂。这些,都是影响搬迁进度的因素,总之,这个搬迁工作,太难了。”

蒙姑镇牛滚荡一组的李文发,83岁,有两个儿子,两个姑娘。老人家是单独户头,儿子服侍他。他的脚生了一种病,走路困难。

“年轻时去四川省凉山州黑格挑糖碗来装糖,走了八天的路,踩着冷水了。我在门口种了走经风,用根来泡酒或蒸来吃。高山人送的种子,儿子栽的药。搬来住不惯,又搬回去。”

李文发老人边说边用手指着门外花坛里的那株走经风。他说话有些含混,断断续续的吐字。但我还是听懂了他的意思。

“后来走不动了,是张奎背我来新房子的,还给我的药重栽过来。儿媳先对我也不好,张奎又去做了思想工作,现在对我很好了。搬来新房子,现在适应了,200平方,宽大,比老家好在。”

临别时,李文发老人很费劲地站起身来,走到堂屋正墙边的柜子上,拿了一包绿茶,蹒跚着碎步挪出门来,直往张奎手里塞,张奎一直推脱拒绝,但没用,架不住老人的热情,只好接了下来。

“李文发老人通情达理,厚道。我平时偶尔给他买一点吃的,他老记着,你看,这茶,推都推不掉。”

张奎说着用手指了指手中的那包绿茶。

我们乘车穿过了一段施工路段,绕过了一个大地工,来到了安置区的指挥部办公室。

眼前这个高大的男人叫黄功堡,攀谈中得知,他今年43岁,担任巧家县司法局副局长、白鹤滩片区移民临时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从黄功堡的口中,我们获取了一些移民工作的权威信息。

黄功堡说:“总体上讲,县委把安置点调整到城郊以后,把移民发展和滨江旅游业有机融合,被大家一致公认为是个大手笔。移民群众从江边搬上来,如果搬上山,对群众发展不利。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研后给了35个亿,建美丽湖滨旅游县城。按照一城三镇的定位,县里沿金沙江库区建了大寨、县城、金塘、蒙姑等五个安置区。确定了县城一面山,一江水,一座城的整体定位。整条滨江大道穿连五个安置区,充分体现了水电建设为移民服务的理念,群众的满意度很高。也因为有了这个完美的顶层设计,才有了今天移民大搬迁场景奇迹的出现。”

黄功堡吸了一口烟后,接着说道:“黎明村、七里村片区重点打造水上娱乐城。北门片区重点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天升梁子和丘家屿片区重点打造花果休闲度假区。整条滨江大道长达14公里,贯穿了五大安置区,使得安置小区占据了县城库区的黄金地段,对移民群众的发展非常有利。”

“在产业配套上,对移民逐年进行补偿,每人每年可领到5300多元的赔偿。按照当年的水平有所增加。同时,在山上规划了乡村旅游的花果园,大力发展桃树种植,为下步的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县里还建了三个卫星工厂,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来建分厂。在劳动力就业方面,人社部门和劳务输出公司,都与沿海企业合作,联合招工输出劳动力。”

“搬迁过程中有一些阻力,这很正常,毕竟移民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自己的故乡,一下子要搬迁了,心里难免接受不了,但通过各级党组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总体上来讲,移民还是比较支持配合的。因为疫情影响,一二三月工作推进不了,导致安置点建设滞后两个月,待疫情好转后,县里、镇里和村组干部加紧工作,没日没夜,天天走村串户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搬迁,现在都已克服了,北门安置区搬进去14000多人,几方组织了初验,要整改的问题8万多个。我们带领移民干部4天时间把所有房源排查准备好,正月十四全部推出来,正月十七搬了2551户,全部搬完。”

“为了完成搬迁任务,确保电站按时下闸蓄水,我们组建了3支队伍,组建了1327人的志愿服务队,320人的党员先锋队,255名流动岗,28个支部,200人的应急维修突击队。”

“我们落实了5张保障网,一个是移民驻村工作队加上包保部门,织密负责动迁的保障网。把移民群众的东西搬了护送到安置点。二是从主公路到安置点,由交通部门负责,织密交通安全保障网。三是由党工委组建的从小区门口到楼栋,党员帮助群众搬东西进屋的网格化保障网,负责物资的发放,维修整改。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先锋队,负责做好群众拆迁的日常服务工作。如有一家有两个老人,没有劳力,还担心东西无人搬,幸好有红马夹给搬了,直夸奖我们培养的党员干部队伍很好。四是织密物业管理保障网,负责做好小区秩序维护和卫生管理。物业管理队伍100多人通宵工作,从摇号以后,房源大规模推送,满足了移民群众的搬迁需求。五是水通电通学生上学就医保障网。分两个阶段启动搬迁,黎明和北门从2020年2月13日启动搬迁到2月28日基本搬迁结束,历时半月。其余县城三个安置点从3月5日启动搬迁到3月13日基本结束。”

“在搬迁过程中,我们的移民干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全部参与了志愿服务队,及时帮助群众搬东西上楼,每天干得汗流夹背,筋疲力尽。楼栋长就更辛苦啦,楼上楼下上串下跳,挨家挨户的认真走访排查。有些老年人走不动了,我们的党员干部直接背了送上楼去。”

黄功堡吸了一口烟,似乎情绪稍微舒缓了一下,看了看窗外,接着说:“我们党工委班子很努力,凡是群众反映的问题都由班子成员亲自办,跟踪问效。我们一共安排了8个管理服务的功能室。一是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室,二是老年活动室,三是妇女儿童之家,四点半课堂;四是便民警务室;五是卫生室;六是支部活动室;七是物业管理服务室,含维修中心;八是劳动就业服务室。”

说到党工委和党员干部们为移民群众所做的一切,黄功堡一清二楚,所有的事务都刻在了他的心上,不用回忆,像是电脑一样,可随时调用。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搬迁,得益于顶层设计好,保障服务到位,移民群众感恩党、感恩国家的感恩之心强烈。所以工作开展起来就稳当、顺利,创造了移民史的奇迹。”

尽管黄功堡说起工作来轻松自如,但是从他有些愁苦的表情,我还是感受到他身上承担的担子之重,要在今年3月25日前全部移民实现搬迁,4月6日电站下闸蓄水,确保在党的生日7月1日准点发电,这是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事实上,我们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仍还有极少数移民群众还没有想通,还没有签订搬迁协议,要顺利实现搬迁,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就在当天上午,陪我们前往采访的县里的陈华同志,就火急火燎的跑回村子里,去做他所挂钩的两户群众的思想工作,这两户人家,有一户只有一位女老人在家,可能是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唆,还在自家的房梁上插上了国旗,意思是有国旗的守护,谁也动不了他家的房子,她也就能够保住自己的家了,不再搬迁。挂钩她家的干部急得跳墙,这事深不得、浅不得,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热点问题。好在,陪我们采访的陈华同志,是县委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曾在乡镇当过几年镇长,基层经验十分丰富,他更懂农民群众的心,知道怎么以心换心和他们沟通。

从巧家县的蒙姑镇到金塘镇,再到县城和白鹤滩大坝,顺金沙江而下,视野所及,不是工地就是高架桥。沿途拆倒在地的碎砖瓦,看不出岁月的年轮,也看不到那些曾经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那些房屋和树,在十多天后,也就是在我结束这次采访之后,都会依次没入江水中。甚至都不叫江了,叫湖。“高峡出平湖,”这样大气美好的句子,曾经是毛泽东主席的诗句杰作,在不久后,将以实物的样貌,铺展在眼前。这多么让人不舍,但又多么让人向往啊!毕竟,白鹤滩电站要修了,都传了几代人了。当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之际,人们怀念一下那些故旧的山水和老屋,那是多么的应该。

蓄水了,终于蓄水了。

2021年4月6日,关于电站下闸蓄水的消息在抖音里以各种形式、各种特效飞奔,江水一点点上涨,慢慢淹没那些曾经的土地和村庄。很多网红自发来到葫芦口大桥旁,直播那座连接四川和云南的大桥即将没入水中的样子。他们兴奋着,蹦跳着,舞蹈着,把那座曾经车水马龙的大桥一点点没入水中的影子全部纪录了下来。

相信,多年以后,那些后生们,如果不当潜水员,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一片平湖之下,竟然还有一座古桥的存在。

水清了。

这是巧家人想象不到的。因为他们看了很多代人了,金沙江不就黄汤一样吗,何曾清亮过。可是今天,因为一道世界第一高拱坝的崛起,那黄汤变成了一汪清水,把两岸的大山和县城那些高高低低的楼房,全给装进了镜子一样的湖面。

据说,全国最热县城之一的巧家,现在平均温度下降了。有人还预测,随着空气湿度的增大,一向以干热河谷地区著称的巧家,一定会湿润起来,到那时,何愁不成金山银山。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在全国上下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白鹤滩水电站第一批机组开启按钮,成功发电,创造了人类水电建设史上的又一个奇迹,铸就了又一座丰碑。这靠的啥,何以能?在白鹤滩电站施工区,在那些火热的劳动场面,我们找到了答案。在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党委公开的一些重要资料里,我们寻到了秘诀。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白鹤滩水电站,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为世界最大在建水电站 ,引领水电进入单机“百万千瓦时代”,是十三五收官、向十四五跨越的国家重点工程,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支撑性工程,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闪亮名片’,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大国重器。工程建设面临技术难度大等一系列挑战,同时多达近2万名的建设者,对高效组织管理、工人权益保障、社会治安稳定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综合建设难度可谓冠绝全球。按照三峡集团党组的部署,白鹤滩工程建设部通过开展施工区大党建工作,发挥央企的独特优势,将地方政府、参建单位基层党组织力量凝聚起来,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红色引擎’,以党建助推管理效能提升,为建设世界一流精品工程、打造国之重器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大国重器白鹤滩,志在必得,必将抢滩世界一流高地。

最绝的一道奇观,从来没有海鸥飞临的巧家,白鹤滩,竟然飞来了一群白色的海鸥,还有白鹭,白鹤等等,成天群鸟戏水,燕舞莺歌。似在彩排,似在等待,七月一日,党的生日那一天,白鹤滩首批机组发电,点亮一汪江水,照耀一方群山。

正应了一位半山姑娘所吟唱的山歌:

白鹤滩上白鹤起,

金沙江边金沙贵。

绿水青山绿水肥,

金山银山金山翠。

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刊选载。已出版文学作品12部。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中篇小说《易地记》被改编为电影《安家》。获第十一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文艺基金一等奖、云南省优秀作品奖、云南十大好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