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讲述中央特科历史的图书出版 “疑”字当头《剑吼西风》全景展示中央特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迫于形势需要,中共中央机关于9月底至10月上旬,从武汉迁回上海。同年11月,周恩来在上海筹建并领导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专业情报保卫机构“中央特科”——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收集掌握情报,营救被捕同志,建立秘密电台。
在上海的8年时间里,中央特科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诸如筹建了第一个专业情报保卫机构(中央特科)、组建了第一个打入敌人“心脏”的工作小组(“龙潭三杰”)、发展了第一个反间谍关系(杨登瀛)、开辟了第一条地下交通线(上海至中央苏区)、研制了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同各地党组织取得电讯联系)、设置了第一座中央级秘密档案库(中央文库)、编制了第一套密电码(“豪密”)、第一次公开镇压叛徒(何家兴、贺稚华夫妇)、第一次协同保卫重要峰会(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第一次成功转移党的机关(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的机关)等等。
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剑吼西风:中央特科纪事》(以下简称《剑吼西风》)今年6月初上市。在书中,作者叶孝慎除了介绍前文所述内容外,更为读者揭秘了中央特科这个神通广大而又神秘莫测的机构。它也是首部经有关部门正式审定、讲述中央特科历史的全景纪实作品。
1949年出生的叶孝慎,是中共党史专家、中共隐蔽战线史学者,电视纪录片《周恩来与隐蔽战线》《红色堡垒》《一号机密》等的出镜学者,著有《大国旋律》《兴国之魂》《我看见:中国抗战的真正希望》等作品。
挖掘史料
公布罕见的陈赓等人文献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剑吼西风》中收录了陈赓亲笔填写的《陆军军官学校第一队学生详细调查表》。另外,陈赓在中央特科期间,还为顾顺章兼任科长的三科(行动科,即“红队”)专开训练班,重点传授易容术、破译密码,以及被捕后如何快速脱铐、逃离现场等等。
叶孝慎告诉北青报记者,陈赓潜伏在上海时,跟政客、特务、巡捕等各色人等打交道,他学什么像什么,各种方言他都能说上几句,大家都称呼他为“王先生”。这些年,他从陈赓子女手里获得了有关陈赓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陈赓日记和1944年4月5日晚上在中共中央党校三支一部的报告记录,从中可以看出陈赓是多懂情报、多重视情报。“有关陈赓的情报生涯,我正在另写一本书,因为限于篇幅,无法在《剑吼西风》中展开。”
陈赓之外,《剑吼西风》还公布了中央特科重要人物顾顺章等人的一些珍贵文献史料。比如,顾顺章曾以“化广奇”为艺名、通过魔术公演掩护自己构建情报网的故事流传颇广,但相关史料还较少见到。
还原真相
考证中央特科的“历史疑案”
《剑吼西风》中,叶孝慎“疑”字当头,对中央特科的一些“历史疑案”进行了考证研究,尽可能还原历史事件真相。
例如,潘汉年生前说他在1931年6月前“派遣”鲍文蔚去上海警备司令部当“法文秘书”,为中央特科收集情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陈云传》里也引用了这一说法,“国民党当局这时准备接待欧洲某国的一位王子,要找会讲法语的人当翻译。陈云和潘汉年便利用这一机会,派遣鲍文蔚去当法文秘书,由此结识同警备司令部有些联系的人士,进而又同警备司令部军法处一个录事建立联系。这一关系在了解向忠发被捕后确已叛变并被处决的事情上起了重要作用。”
2009年,叶孝慎在上海《劳动报》上发表了一组有关中央特科的纪实文章,引用了《陈云传》里的这段文字。文章刊出后,鲍文蔚的后人找到他,说鲍文蔚1932年3月才由法国回到国内,根本没有可能在1931年6月参与提供向忠发被捕叛变的情报。“鲍文蔚的儿子鲍劲源曾给我一份《鲍文蔚参加地下敌对斗争简况》(手稿)。这份简况是他根据他父亲的生前口述整理而成。有关方面认为,这份简况虽然是由子女‘代笔’,但是‘也在其他资料中找到,确认是鲍文蔚本人自述,真实可信’。”
创作基点
“历史不能被妖魔化”
有关中央特科的传闻,还有不少。比如1929年11月11日晚,中央特科在和合坊公开镇压了叛徒白鑫——白鑫出卖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长兼农委主任彭湃,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军事部部长、军事委员会主任杨殷等五位军事高干。此次行动,当年就被沪上媒体炒作成为“远东第一谋杀案”,今人更是妙笔生花。
而叶孝慎告诉北青报记者,诸如一些电视剧中和合坊里行动枪弹横飞的场景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央特科四科(无线电通讯科)科长李强生前一再强调,当年上海,在租界里面镇压叛徒,能不动枪绝不动枪。你只要一动枪,那你自己也就很难脱身。所以,那时红队‘打狗’,几乎用的都是冷兵器,无非匕首、斧子之类。”
为此,叶孝慎还查阅了当年的敌伪档案做相关考证。档案显示,真正参与处置白鑫的,只有行动科的蔡飞、邵达夫、谭忠余、胡兰波四人,所持武器仅有“白郎林手枪二支,盒子炮一支”。叶孝慎所用的这份敌伪档案,主体部分为淞沪警备司令部侦查队侦查员杨凤岐通过“督察长彭”向侦查队队长邓警铭及副队长马琢清“转呈”的审讯实录。叶孝慎认为,这份审讯实录的原始性、记录性、凭证性,要比所有那些二手乃至三、四手的道听途说、口口相传可靠许多。
类似的事例还有中央特科镇压何家兴、贺稚华夫妇——此二人出卖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关于此事,有些传记文学说康生等五人组成的“特科行动小组”破门而入,打得何家兴“胸部连连中弹、密如蜂窝”;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更有“立清”率领“行动小组”十七八人,荷枪实弹全副武装围堵法租界弄堂击倒何家兴、贺稚华夫妇的场景。而实际上,参与此次行动的,是陈赓等4人,而且贺稚华没有被打死。2007年3月,陈赓的儿子陈知建在接受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采访时就说,他父亲“一直后悔的就是没把何家兴的老婆打掉,打了她一枪,打在头上了,她居然没死,后来被抢救过来了。二话不说,赶紧跑了。”
谈及《剑吼西风》的创作基点,叶孝慎表示,“历史不能被妖魔化”。他认为,近年来,有关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谍战影视剧很火爆,但很多不同程度地或不顾历史事实存在戏说之风,或大搞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剑吼西风》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写了十来年,起源是2009年我参与了新版《龙潭三杰》的创作。当时,钱壮飞的孙子钱泓再三叮咛,说你们怎么搞都行,就是不能太媚俗、太商业化。”也因此,叶孝慎为《剑吼西风》写下《历史不能被妖魔化》的前言,“我们绝不允许历史虚无主义者往中央特科英烈的脸上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