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晓惠:为建筑注入灵魂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晓惠  2021年06月16日15:18

做为人民的建筑,当人民的建筑师。

——陈植

苏州河畔,秋风劲爽。石门二路,行色匆匆的人们若朝霞般精气神十足,走进崭新又充满希望的一天。

“看,我们上海院就在前面那有着八角形塔楼的建筑里面,是我们唐玉恩大师主持设计的!”陈辉很是自豪地指向前面那座24层的建筑。

于是,我走进了有着光荣历史,与上海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发展,矗立起座座地标式建筑设计作品的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院);走进了承担起无数中国第一、世界领先建筑设计的上海院;走进了刚刚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的上海院;走近了将匠心与品位蕴含在每一件作品中的上海院人;也走进了一个温馨、温暖、满溢人文情怀,令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们自豪骄傲,从青丝到白发,将此处当作职业生涯中终身不悔唯一岗位的上海院……

铭记历史,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让建筑为历史作证,让建筑与时代同行。

——唐玉恩

以情怀呈现一面墙壁的前世今生

一座仓库,因为英雄的坚守,成了民族永恒的丰碑;一场战斗,因为先辈的热血,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

蓝天白云,四行仓库高耸的西墙、弹痕累累的西墙、被炮火穿透露着一块块黑洞的西墙,承载着大半个世纪前八百壮士热血荣光的西墙!1937年10月那场惨烈战争的嘶吼声、炮弹声,穿越时空从四面八方袭来……

2014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四行仓库进行全面修缮,恢复历史原貌,作为抗战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公众开放。开放日期原定为2015年9月3日,后又提前到8月13日,留给设计和施工的时间只有正常项目的一半。厚重的历史、大众的期盼、紧张的工期,一下子压在上海院设计团队的肩上:四行仓库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具有实体留存的抗战纪念地!

风霜雨雪大半个世纪,西墙经过多次修补和粉刷,外表已看不出任何痕迹,即使进行红外扫描也没有更多的发现。真相、真实!6000多张图片、照片的拍摄与认证,十几个方案的设计及反复推敲与淘汰,凝结了以唐玉恩大师为首的设计人员的心血。

如何对弹痕累累、饱受创伤的西墙所承载的历史内涵、民族精神,用建筑语汇来进行记录和传播?设计团队进行了数轮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了完整展示那场战斗痕迹的设计方案。

许多往事湮没在历史的隧道中,但这面由上海院人精心修复的四行仓库西墙,向来来往往的路人,讲述着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惨烈悲壮与永远的热血荣光。

以信仰献礼这抹永不褪色的鲜红

著名设计大师邢同和很难约,联系采访他时,他正在为党的100周年献礼作品忙碌着。

“明年,是建党100周年,这是向党献礼的作品。我们正在全力以赴!”老共产党员邢同和大师神色庄重又激情满怀。

上海博物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云纪念馆、上海美术馆等均为邢同和的大手笔。无论是博物馆还是世博会场等,都体现着强烈的民族性。

“红色建筑,是有根有生命,能带给人们阳光雨露,传承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邢同和这样说。

“烈士陵园的建筑风格,必须既庄重大气又富有时代气息,这不仅仅是墓地,更是激发一代代人理想信念的教育圣地。”邢同和这样说。

“以发自内心的敬仰和高度的政治热情,来做这些红色建筑设计,才能做好。”邢同和这样说。

“为了这抹鲜红,要熟悉党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只有感动自己,做出来的作品才能感动别人。”邢同和这样说。

自称“80后”的邢大师,宝蓝色的西装,洁白的衬衫,乌发童颜,无论远观近瞧,都不似年逾八旬之人。站在脚手架上的邢同和意气风发,视线在蓝天白云间延伸得既远又长。

以生命构建中国建筑的时代丰碑

“解读经典,建筑可以穿越时空。”他说。

“建筑师的生命在于创新。”他说。

“和京剧脸谱一样,每一个建筑也都有自己的性格……”

1989年,他主持设计了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荣获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亲自颁发的“埃及一级军事勋章”,被称为中埃友谊的象征。

1988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3座优秀建筑载入世界建筑史,他设计的上海游泳馆、上海体育馆位列其中;全国43栋建筑载入世界建筑史的同时,16位建筑设计师也被载入史册,他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魏敦山院士,这是在上海院乃至中国建筑设计界都如雷贯耳的名字。

大半生的建筑设计生涯,他在中国乃至全球指挥演奏了100多部华美壮观的“建筑乐章”,成为上海设计、中国建造、国际友谊交往永久的纪念碑,许多已经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的史册,为上海为中国争得无数荣光。魏敦山,这个名字与其设计的建筑作品,镌刻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更在一代代上海院人的心中。

现已是耄耋之年、架着副眼镜谦逊儒雅的魏敦山院士,仍然与年轻的同事们合作,坚持在工作科研一线。六十多载风雨砥砺,六十多载创造创新,作为上海院的“同龄人”,“上海设计”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魏敦山院士更期待“上海设计”的辉煌未来。

以匠心承载延续老房子的文脉记忆

舒缓蜿蜒的黄浦江畔,外滩建筑群老房子的柱式、拱券、穹顶、塔楼,彰显出笔墨难描的海派建筑风韵。

夜幕降临,上海浦发银行(原汇丰银行旧址)八角门厅马赛克壁画,色彩斑斓。“这幅精致的壁画保存非常不易。”唐玉恩大师讲述这座大楼与壁画的风雨沧桑。

1956年起这楼曾做过上海市政府的办公楼,而这些西洋壁画与当时的价值观不符。在陈植院长指导下,采用了最小干预度的粉刷掩盖。1995年,上海市政府迁址,上海浦发银行进驻,上海院章明总师主持建筑修复工作。在中外建筑设计同行的一致认同下,这曾被掩盖的珍贵壁画得以重见天日。经修复后的壁画轰动了上海滩,陈植老院长欣慰地笑了。

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是一座城市生命脉络的重要体现。上个世纪末,上海院以求真续新的保护思想为境界,以护佑城市精神、传承历史文化为责任,全方位参与外滩老房子的保护与修缮改造。

从上海浦发银行大楼到和平饭店,到华尔道夫酒店的保护修缮设计……这些于上个世纪初落地于外滩的赫赫有名的建筑,见证着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在上海院人精心严谨的保护设计修缮下,既承载了西方古典文明的整体气质,又营造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这些上海的历史遗存,在上海院人的匠心、精心、高度责任心的修缮设计下,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又重塑了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更延续着这些历史建筑的文化传奇。

“我院魏院士、邢大师、唐大师”,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军提到,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文杰提到,采访中几位支部书记、中青年设计师都提到。

被大家誉为“为建筑而生”的邢同和大师,年逾八旬依旧青春勃发令人惊异,而当与唐玉恩大师面对面,我是真愣住了:唐大师竟然是女性!

唐玉恩大师架着一副墨边的眼镜,典型的江南女子,从研究生毕业就一直在上海院,青春、中年直至年逾七旬。从参与上海宾馆到新锦江大酒店的建筑设计,到上海图书馆、绍兴博物馆、复旦逸夫楼等重大建筑项目的主创设计,再到主持外滩和平饭店、跑马总会等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设计,获得过中国建筑工程设计金奖等奖项无数,唐大师微笑着侃侃而谈,温婉、知性。

与这些在中国建筑史上、在中国人心中烙下深深印痕的著名场馆、纪念地的设计者面对面,听大师讲述建筑理念与职业情怀,深深感动于优秀老党员和建筑大师对党的忠贞之心、对事业的挚爱之情,还有辽阔的精神境界与丰沛的人文情怀。

人民至上,倾力构建城市的基石

我们和时代同节奏,与城市共脉动,倾心奏响时代坐标与昂扬向上珍贵记忆的宏大交响。

——邢同和

创造“治愈”身心的空间

“医疗建筑师就像一个交响乐队指挥家,因为他需要兼顾的内容可能更多更复杂。”上海院首席总建筑师、全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优秀的领军人物陈国亮如是说。

2003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一场“非典”疫情突如其来,生命在急病情在急!5月7日上海市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郊区建一个传染病医院。陈国亮披着夜色回到院里下了死命令:明天必须拿出设计方案!

临危受命,集结号吹响!

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与规范,抽调精兵强将组成100多人的项目设计部,写文案、做模型、紧急与专家联系……1个小时后,一个为公共卫生中心量身定制的设计思路诞生。5月9日凌晨,完整的原创规划设计方案全部完成,并以文本、模型和动画演示三种表述方式送呈市政府。

从2003年5月到2004年8月,短短一年时间,总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集临床、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健康堡垒”——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完工!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委员会主任尾身茂博士对设计予以高度评价:这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医院之一,是一所以人为本的卫生中心,达到了世界一流医院的水准。

令上海院人骄傲的是,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战场,17年之后依旧承担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任务。这个跨越十七载岁月依旧不落后的建筑项目,展现着“上海设计”的大视野和具有前瞻思维的建筑设计理念与水平。

让上海院人自豪的医疗建筑还有华山医院、瑞金医院、东方肝胆医院、嘉会国际医院、上海德达医院、全国最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正在建设中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上海疾控中心……

让体育建筑与城市共跃动

脚手架林立,大吊车上下起落,四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

“这就是徐家汇体育公园,上体馆、上游馆综合改造及新建综合体正在修建。”金峻让我戴上橘红色的头盔,指给我看右侧、左侧和左前方的建筑。

“把徐家汇体育公园建成市民健身休闲的新地标、承办世界顶级赛事的体育综合体,是我们的目标。”金峻是建筑二院的院长、党支部书记,27年的党龄、27年的职业生涯,全部在上海院度过,也与体育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方案到施工图,从市场竞争中拿到项目到把项目跟进落实,从项目经营到团队管理,处处显露着他对建筑设计的激情与挚爱。

“每个重要的体育场馆建成,第一场赛事我都尽可能去观看。”徐晓明副院长讲述着他的职业情怀。

在沈阳奥体中心,徐晓明曾坐在高高的台阶上半个小时,静静地享受开场的音乐;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的第一场比赛,徐晓明坐在了三层观看。“那日天气湿度比较大,全场灯光亮起,朦朦胧胧的,那种氛围与感觉,一直萦绕在心头。”徐晓明轻轻地说着,眼镜镜片上似乎也有一层雾。

我读懂这层雾,我理解这份情感,一位资深建筑设计师,早晨6时起床,8时进入施工现场,画图纸、编程序直至夜晚披着星光回家……这是他投入生命去热爱、去奋斗的事业。

俯瞰旗忠网球中心,一朵巨大的白玉兰盛放在网球中心主赛场的顶端。这是令上海院人为之骄傲的主赛场顶棚设计。“想想看,一朵直径约120米的白玉兰花,在高度约40米的钢结构顶棚旋转绽放!这个花朵绽放开启顶棚的设计为世界首创!直到现在,依然是最先进的。”总建筑师赵晨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主球场的可开启屋顶由8片钢质“花瓣”组成,每片“花瓣”重量将近200吨。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花瓣”能够完全闭合,滴水不漏。作为国际性赛事的网球中心,“开花”的网球场将成为选手、观众为之惊叹的美好回忆。

“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做一个项目必须是一件精美的作品,而不是完成一项任务。”赵晨用这句话表达着他对建筑设计的挚爱。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打开上海地图,盘点那些举办过盛大体育赛事和活动的场馆,它们无一不代表了当时建筑工程的最高水平。上海体育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体育场,堪称高科技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上海最重要的体育场馆,虹口足球场、上海F1国际赛车场、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竣工在即的浦东足球场……几乎都与上海院休戚相关。它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一个个时代坐标,彰显着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非凡气度。

以人文构建知识的殿堂

改革开放后,上海高等教育腾飞,急需空间支撑,一部分高校从拥挤的市区向外“突围”,另一部分高校则选择就近拓展,并在老校区中因地制宜、见缝插针。上海院作为重要的本土设计力量参与高校空间建设,为拥有一流的高校智库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力上海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设计的高校有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复旦新闻学院新校区。其中,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文史哲古学院,以“外圆内方”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考量、设计,这个校区的工程设计获得了上海市建设工程的“白玉兰”奖……

上海的工人新村、里弄、社区、养老院、迪士尼城堡这些与普通人日常生活靠得更近的项目,上海院做得件件精彩。

近年来,上海院的设计触角延伸至美丽乡村的建设。创作中心副主任沈铖已为江苏兴化的唐堡村做了精心设计,利用农田、农作物展现大地的自然属性,为乡村浓郁的人情味,建构更为融洽的交流平台……这个项目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中国区一等奖。

唐堡村也是沈铖一个美丽的“孩子”。建筑师们都这样称呼自己精心打造的作品。

“作为一名建筑师,自己设计的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都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印象。”陈国亮这样说。

“每月见证娃的茁壮成长——成都京东方医院。”美女设计师成卓在成都施工现场发了朋友圈。

“每接手或是中标一个项目,心情激动,真似养一个小孩,看着、照顾着一步步长大。”创作所的严赉赟说得动情又形象。

严赉赟牵头设计的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新馆方案,在有9家国内外顶尖设计团队参与竞赛的激烈角逐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这个项目的设计权,并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重点工程”。上海院对这个项目的设计要求是“一座联系人类未来的桥梁,一段通往知识天堂的阶梯,更是一段热烈而烂漫的旅途”。孩子们有福了!由上海院参与设计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也将试开放运营,与上世纪90年代唐玉恩大师领衔设计的上海图书馆一起,构建起上海的知识殿堂!

气魄与智慧兼具,匠心与使命同行

我喜欢挑战!成功的设计必须要有一种敢于挑战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李亚明

15分钟的考验,中国航海博物馆扬帆启航

临港新区,滴水湖畔,两叶巨大的船帆与玻璃幕墙在金阳下熠熠闪光,我国第一家国家级的航海博物馆在蓝天下彰显着宏伟大气。该项目是上海院人的骄傲,也是李亚明总工程师近四十载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作品。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通过国际招标得来的,是老外建筑师的方案,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由两个高大形似帆体的壳体和其间的双曲面单层索网玻璃幕墙组成。当时业主想要改这个方案,或请老外结构工程师设计和施工。”改方案就意味着无法体现原中标方案的思想和形象;而请老外设计则在时间、进度和造价上无法控制。

“给你们15分钟,讲一讲这个项目好不好做、能不能做!”业主请来了李亚明。

“这个项目我们上海院能做!”10分钟的时间,李亚明拍板!

“中国首家航海博物馆建筑造型独特,帆体为不可解析曲面,两片钢结构帆体仅通过离地的铰接点相连等,这些对施工、打桩等方面都有着特别的要求……”李亚明在脑海中迅速整理,逐条分析。

“好!这个项目就由你们来设计!”李亚明胸有成竹、抽丝剥茧般对难点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设想,令业主也当场拍板。

“我喜欢挑战!工程师应该是对新技术的应用站在最前列的人。每拿到一个新的项目,我都很兴奋,我会预设目标,这个项目能做到怎样,有什么方面的突破,能获得什么级别的奖项!”帅气的李亚明微笑中透出自信、自豪。

“结构再造新意,匠心突破难题。”从中国航海博物馆到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到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上海辰山植物园,再到上海玉佛禅寺大雄宝殿平移顶升工程,李亚明率领着团队一路走来,用智慧、心血和对事业的热爱,承载起若干高楼大厦,矗立起中华大地无数地标式建筑。

攻坚克难,着力铸造国之重器

“科学之花来了!”机电院院长张伟程笑着介绍。秀雅的潘嘉凝、小巧玲珑的王沁平坐到了我的面前,真是惊艳到了!很难将这样的女子与大科学装置项目这些顶尖专业领域联系在一起。

上海光源工程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其独一无二的造型与结构,超越规范与标准的工艺要求,世界上无例可循的关键技术,上海院人以攻坚克难的设计与建设,彰显着上海院人更彰显着中国要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心。

上海光源工程,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在科学界和工业界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每天能容纳数百名来自全国或全世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这里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上海光源项目,其工艺特殊性、使用特殊性,给建筑设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挑战。上海院人迎难而上,在总建筑主要单体上产生空间的旋转动线,使建筑和总体布局均产生强烈的动感,反映了光项目的特有属性。以其新颖独特的外形,以现代的建筑元素,诠释了现代科研的精神和理念。

上海光源的建成是民族自强的体现,凝聚着几代科学家的梦想、数百科技人员的心血、上千建设者的汗水。这件可以写入中国科学发展史的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院主持设计的以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为代表的新一批科学设施正在建设中,多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工程也在紧张设计中。上海院成为代表中国大科学装置设计的硬核企业,在全球大科学装置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十年磨一剑!质子重离子医院完美落地

2013年,上海院原创设计的质子重离子医院投入使用。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是我国首个被卫生部批准的代表国内核医学治疗最高水平的肿瘤专科医院,其功能流程、核辐射屏蔽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项目从酝酿至建成已走过10年。

设备装置,助力质子重离子放疗的现代化放射肿瘤学治疗和研究。核医学设备设施以安全为第一原则,总体设计相对集中布局,核心放疗区被置于地下,整体建筑以治疗区作为出发点,以非常简洁的建筑语言将治疗、康复、生活、办公组合成一个整体,并设计了一个南北向的发展主轴与东西向的景观主轴,绿色的光庭和良好的日照通风,为这座钢筋混凝土医院注入了自然的生命和人文的关怀。

医疗建筑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便是建筑设计、总体规划与医院的发展规划有序结合。陈国亮说:“人是医疗建筑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设计中对人的精神关怀润物细无声,潜藏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具有安顿人心的力量。”如何使建筑成为“意义、文化和象征,让生命更美好”,陈国亮、李亚明等上海院人一直在不停地思考、前行。

砥砺前行,红旗在心中永远飘扬

外交无小事。援建项目彰显着国家形象,象征着两国友谊,承载着企业担当。上海院人用一座座地标,展现着中国水平,讲述着中国故事,弘扬着中国精神。

——陈文杰

异国他乡,心中那面鲜艳夺目的国旗

网络不通!

手机没有了信号!

2015年,为援建加蓬国家体育场,刚下飞机的设计人员被困在了总统府边的一家酒店,却原来是遇上了加蓬国换届暴动,整座楼被包围!楼外的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砸门窗的砰砰声震耳欲聋。

怎么办?与大使馆联系不上,救援电话打不出!

“我们的身后是上海院!”千山万水外的上海院多方联系,终与在加蓬国的中资企业联系上,中资企业派人,穿过暴动的人群千方百计接近酒店,将可在当地使用的“法国卡”从窗外扔进大厅,终与大使馆取得了联系。

作为我国商务部在上海地区援外合作最多的建筑设计企业、商务部表彰的“一带一路”先进集体,上海院承担着很多的援外项目设计任务,从早期的苏丹友谊厅、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等,到近年来承担的援柬埔寨国家体育场、援乍得国家体育场、援赞比亚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的设计。

做援建海外项目,有着生活上的不适应、工作条件的艰苦等困难,还有种种突发情况,甚至类似在加蓬暴动中面临的生死惊悚。因这诸多因素,上海院派往承担海外援建的设计组的组长全部是共产党员。援外项目组每次出发,院党委领导都去送行,代表着组织的期盼,也送上兄长同事的关心。

2019年10月6日,党委副书记陈文杰为苑志勇团队送行,在机场与援外队员们展开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经过30余天的努力,援刚果(金)科卢维奇职业学校团队顺利完成任务。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八大行动”中能力建设的载体,该项目的推进,体现了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彰显了大国风范。

承担援外项目的设计师们,遭受过埃博拉病毒的袭击、疟疾的感染。但即使全员染病倒下,即使发着热、输着液,也在病床上继续看图纸;尚未康复,就拖着病体在工地奔走忙碌。在全球疫情暴发期间,设计师仍旧坚守在异国他乡,始终以最好的负责态度和工匠精神,践行中国品格与中国精神,鲜艳的五星红旗始终飘扬在眼底、心中。

仅2019年,上海院就承担了国家11项援建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遍及亚、非、美、欧四大洲。

火线誓师,为生命与时间赛跑

“报告,我到了!”“书记,我来了!”“院长,我们来了!”戴着口罩的设计师们齐刷刷地来到了十五楼。

春节的喜庆正弥漫在大街小巷,“新冠”疫情阴霾却悄悄笼罩在了国人的心头。2月初,本已收到暂不复工通知的同志们,要开始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超级竞速设计”,投入某医院的负压隔离病房改造工作,以收治“新冠”肺炎类病人。作为医疗建筑的设计师,能为这次抗“疫”做一份努力,设计师们热血沸腾:“我是党员,我上!”“我们是党员,下达任务吧!”

“将党员培养成骨干,将骨干发展成党员。”这是党委书记姚军一贯的理念。优秀的党员同时也是技术骨干,总是冲在急事、难事、大事的最前列。

“说心里话,平时不觉得党员有什么不一样,但一遇到紧急突发情况,如疫情紧张时、如无偿献血时,全是共产党员冲在前面。”在党员同志的感染、影响下,年轻的设计师们积极向党组织提出申请,期待组织上的考验。

夜幕之下,上海院办公楼灯光彻夜通明,技术骨干领衔挂帅,带着一班人投入紧张的设计工作中。

任务急、担子重、时间紧!缺乏交通工具!缺乏卫生防护装备!缺乏远程协同设备!可人命大于天,职责重如山!疫情汹涌,上海院同时肩负着多家应急医院改造任务,党员带头,加班加点积极奋战,6名员工申请入党,勇挑重担;同时,上海院发挥专业优势,在极短时间主编了上海市医疗、办公、商业建筑应对疫情的技术指南,为上海复工复产、经济恢复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应急改造工程”,集结号吹响

2020年这个春节不寻常,上海院有着很多的应急任务。

上海作为2021年FIFA世俱杯8个主办城市之一,上海体育场将作为改制后的首届世俱杯开幕式和决赛场地。上海体育场必须于2021年3月移交国际足联,工期仅为13个月,因此该项目被确立为“应急改造工程”。

应急,应急!本就很急,一场疫情又劈头盖脸而至!春节的喜庆也被焦虑与揪心所替代。

何时复工?

如何复工?

赛事场地等不得!履行国家使命与责任不能等!

因疫情街道行人寥寥,黄浦江水静寂无声。上海院建筑二院党支部在春节假期和疫情期间的工作,却是更为忙碌。

1月28日,党员率先开始陆续返沪;

2月5日,建筑二院党支部组织设计团队全员紧急开展远程到岗协同办公,随后完成整体设计计划的编制,并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

2月25日,内场桩基施工图提交现场施工;

2月28日,场芯工艺设计、场芯全部桩基施工图、钢结构看台施工图、建筑机电第一稿图纸如期提交现场施工。

在抗击“新冠”肺炎最吃紧的这段日子里,建筑二院党支部全体党员以“逆行者”的姿态冲锋在前,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终于一个月内出色地完成了设计任务,为现场复工提供了足够的技术保障。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抗击疫情与工程设计齐头并进的奋斗乐章。

初心永驻,筑牢企业的“根”和“魂”

在上海院,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

——姚军

野牛村的牵挂

“李春寄来照片啦!我看看!”陈文杰副书记看着照片上云南保山学院大学新生李春,那瘦瘦的男孩腼腆地笑着,陈文杰笑了,党委书记姚军笑了!云南楚雄州双百县野牛村,有着上海院人太多的牵挂。

“村里因开矿,山坡挖得乱七八糟,地表贮存不了水,要用水必须骑着摩托翻山越岭去取水。”院党委将任务交给了负责给排水的设计人员:必须解决野牛村的用水问题!经过努力,野牛村每家院子内都建上了一个小水塔,安装起了小水泵,看着家门口就能取到的清水,朴实的村民喜笑颜开:“还是共产党好、上海人好啊!”

孤儿李春在上海院的帮助下,2019年考上了云南保山学院。陈文杰心疼孤儿李春:“缺爹少娘寄养在亲戚家的李春瘦弱,只有八九十斤吧。”孤儿有幸,得到了上海院党员们的长期资助,从学费到衣着、生活用品,李春成了上海院的孩子。李春2019年考上了大学,首先向上海院的恩人报喜。陈文杰很有感触:“在帮助李春的同时,我们青年员工也受到教育,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这只是上海院践行国企责任,为人民奉献爱心、帮贫扶困的一个缩影。

上海院还与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开展第三轮结对帮扶联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响应上海“双一百”村企结对精准扶贫模式,对口帮扶云南省楚雄州双百县、贵州毕节县;促进沪滇扶贫协作、援藏援疆等。更有从2004年就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的“爱心马拉松”——帮助石门二路街道因罹患进行性肌病、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汪秀凌。通过爱心捐款、上门服务等志愿活动,十六载斗转星移,上海院人以爱心为汪秀凌的生命撑开了一方蓝天……

工牌号的“终身唯一”

获得过“启明星”奖的刘威是建筑一院五所所长,区域总控团队的骨干,优秀党员。架着一副眼镜的他很酷很帅,笑眯眯地晃动着胸前红带系着的工牌。“这是我的工牌,编号14550!这可是终身唯一的编号。即使哪天我不在了,这编号永远属刘威!”年轻的设计师们均为自己是上海院的一员而骄傲自豪。

草木葱绿,鲜花芳菲。每年的“5·17”是上海院人的“骑行日”。新入职的青年员工在设计师的带领下,踏上单车,循着上海院人在这座城市矗立起的地标作品,一路欢声笑语巡览驻足。这样的活动,已连续几年,是传承是学习,更是激励与增加自豪感。

“我走进上海院57年,这是我的全部感情所在、责任所在、奉献所在,也是我最爱和最感恩的事业家园。”邢同和大师这样说。大师的情怀也激励着年轻员工:“上海院就是我们的家。”

“下午茶”的馥郁芬芳

午后的阳光打进室内,一张圆桌,或是绿茶,或是香浓的咖啡,轻柔的乐声,五六个人围桌而坐。

上海院党委领导,有着请员工喝“下午茶”的传统。这个不设任何主题,“跨两级”沟通的“下午茶”形式,很轻松又很温馨。

采访中,几位党支部书记、院长、主任工程师都笑眯眯地告诉我,员工们常与院领导一起喝“下午茶”。

与领导喝茶谈什么?

什么都可以谈。

可以谈期望,可以谈建议,可以谈对上海院更好发展的想法,还可以“吐槽”技术上、生活上的难题。与领导坦诚相对,倾吐交流,袅袅茶香之间,云开雾散、神清气爽。

这样似与家人朋友在一起亲切交流的“下午茶”,袒露着思想,梳理着难题,描绘着希望的蓝图,也激发着员工在上海院、在人生旅途上行走的信心。

天有三宝:日、月、星;

人有三宝:精、气、神!

在上海院人的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这丰盈生命、成就事业、无可替代的精气神!正是这样的精气神,打造出这样一支能打仗、打硬仗、可以打赢仗,创造出无数世界领先、中国之最建筑设计工程的优秀团队。

“做为人民的建筑,当人民的建筑师。”老院长陈植这句话,红底金字挂在上海院15层醒目的位置,与“上海设计”的logo交相辉映,彰显着上海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风雨兼程近七十载,这句话是上海院全体党员的初心、信念,是“上海设计”在建筑设计界熠熠闪光的“根”与“魂”,更是上海院几代建筑设计人的理想与执着的追求——

为建筑设计注入灵魂与情怀,

让建筑设计诠释使命与责任,

以建筑设计献礼城市、致敬时代!

(作家简介:张晓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发表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出版散文、报告文学作品15部,曾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本文选自《红色引擎:来自上海市国资委系统红旗党组织的报告》,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主编,作家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