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鹤舞仙山 我心安然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张西洪  2021年06月16日07:44

我的书房里一直挂着朋友赠我的墨宝:鹤语。我理解是:与鹤语,听鹤言。书房是我心中的白鹤楼。白鹤楼还有一座,在黄海之滨的九仙山。

那只白鹤,一直在九仙山盘桓。山坦荡,水灵秀,人善良,仙鹤眷顾这里。九仙山阳,万寿峰下,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松柏叠翠,修竹参天,绿茶飘香。冬可躲避寒风,夏能承接海雾。冬暖夏凉,适合人居。耀眼的位置有一巨石,石顶有20余平方米平台。台面南侧有孔径约五厘米、等距离一线整齐排列的九个人工凿孔,东南侧有石墙基础,东北侧有石灰痕迹。石东石南有石刻,皆曰:白鹤楼。石东为竖排楷书,阴刻,上款无法辨认,下款为“熙宁九年九月末”,为宋代石刻;石南为横排楷书,右刻“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左刻“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楷书,阴刻。

白鹤选择何处有它的自由,不是人类能够左右的,与白鹤为邻也是福分。苏轼、丁耀斗二公一定不止一次来过,一个是密州太守,一个是密州子民,但两位相距500余年,心有灵犀,爱好一致,诗词歌赋书酒茶。白鹤楼下,那个村落叫丁家楼子,因楼得名,因姓立村。楼西山峰有摩崖石刻:第一山。楼后烟雨涧有石洞,洞前一座石炕,炕侧有题刻:留月。清道光版《诸城县志》有记载,行家对两处石刻研究表明,出自苏公之手。苏轼任密州知州两年,此地有墨宝三方,且保存完好,一股力量让他情有独钟,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思考。

90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苏轼受命自杭州来山东密州任职,是提拔重用,杭州通判虽是中央派员,却是个从属位置,也就是二把手,这次来东武之地密州任知州,可以大显身手了。弟弟子由在西出600里外的齐州,多年未曾谋面,相互牵挂,在密州为官,距离手足也近。身居位置有别,责任不同,心境迥异。况且39岁的年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密州的文化积淀深厚,虽初来乍到,但让他感觉似曾相识,知音众多,一拍即合。北方密州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与南方杭州是有区别的,他立即微服私访,调查研究,尽快找到治理新地的思路和方法。物质匮乏了些,只好享受精神生活。儒释道融合,诗书画皆通,“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杭州相比,马耳山阻隔,密州天寒地冻,潍河冰封,荒芜凄凉,但民风淳朴,民众知书达礼,长幼有序,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他感觉到了丝丝暖意。北方的山,酷似北方的汉子,挺拔刚毅,豁达硬朗,就是不缺钙。石臼的海,极像北方的女子,幽深澄澈,金沙拥浪,坦荡豪放,能容得下世界。海边的石,经海水打磨,略显圆滑。那山那海那人,对他影响不小。

春旱、蝗灾、饥饿、贫穷、兵患困扰着密州,让太守忧心如焚。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他,为民请愿,如实向朝廷反映灾情,带领民众抗旱、祈雨,节衣缩食扶危济困,收养救助孤儿,可谓殚精竭虑。六次上山祈雨,那颗执着的善心,那种救黎民于水火的情怀,不是弄景作秀。上天垂青这个大好人,有求必应,普降甘霖。灭除蝗灾,收获五谷。关注民生,赢得民心。民众拥戴,万事顺遂。

于是,就有了心情,就喝茶、饮酒、抚琴、吟唱、诵读、赋诗、作词,就有了超然台、密州出猎、赏月和月下散步。巡查途中,访贫问苦,欣赏大好山河,倾心热爱,赞不绝口。这期间,苏轼留下了诗词文赋205篇(首),其中有六篇(首)赞美九仙山、马耳山。“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等。特别是中秋节那个晚上,在超然台上唱到“明月几时有”时,尊口一开,泪流两行,他想起了胞弟,忆起了亡妻,看到了九仙山上的一轮明月。当他再次来到九仙山的白鹤楼下,躺在石炕上,扔掉盛酒的陶碗,挥笔写下“留月”二字,让朗朗皓月在“第一山”永远定格。“九仙今已压京东”“奇秀不减雁荡”等千古绝唱成为大美日照的广告语。

这个美食家,一定是算计到了千年以后人们的生活习性,食杞菊,喝菜羹,品春茶,饮米酒。那鲜嫩的枸杞叶子、芳香的茼蒿、清香的菊花、苦中带甜的菊根、富含蛋白的柞蛹,都是他的日常菜肴。偶尔打一下牙祭,用黄豆末做一碗汤,叫“东坡羹”,红烧一碗黑猪肉,曰“东坡肉”,这些美食如今还常出现在日照人的餐桌上哩。南方人喜欢喝茶,尤其绿茶。北方人敢吃昆虫,无虫不成宴。他的到来,携来了南国的芬芳、西湖的灵性,推广了植柞养蚕缫丝织布技术。日照绿茶的“南茶北引”应该他是早先倡导者,久负盛名的“昌邑绸、南山丝”就是指五莲的柞蚕丝,史料记载源自宋朝。他梦想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不愁吃不愁穿,的确难。那个年代,品茶应不是老百姓的专利,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米酒作坊虽来自民间,绫罗绸缎也出自工匠之手,但都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

两年后,他离开了,回顾一个个起舞的日子,心中多有不舍。他深深爱上了这里的民众和这方山水,还有很多愿望未曾了结。那白鹤楼的酒局、流杯亭的笑声、牌孤城的凭吊、石梁空的桥、日照镇的海鲜、收养的一群孤儿、槎河的山路、老枫桥的红叶、满山的槲林和柞蚕……都是他的牵挂。

以后的日子,无论逆境顺境、身在何处,他的灵魂寄托还在仙山,那就是化身的白鹤,还有那白鹤盘旋的白鹤楼。爱鹤的人,他爱的人俱在。500年后,又一个奇才情种来了,他叫丁耀斗,当他发现白鹤楼下“白鹤楼”三个大字时,18碗米酒下肚,兴奋异常,在南侧石壁上,又写下了“白鹤楼”三个字。

九仙山阴有个本土诗人叫王乘箓,是丁惟宁五子耀亢的好友,十分崇拜苏公,登楼感慨万千,写下了《雨后登白鹤楼》:“岚结千峰霁,秋疏万木空。龙腥山雨后,蜃气海云中。倚剑岩高峙,奔雷壑递通。鹤楼迥自出,吟啸天下风。”

于是,丁惟宁的长子耀斗在楼旁的丁家楼子村东建造别墅,让其父丁惟宁隐居此处,读书教子,植树灌园。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也就有了开篇、传抄和查禁,也就有了才华恣意的丁耀亢沉浮和《续金瓶梅》以及东武文化的崛起……

有人说,都是白鹤惹的祸,这就错怪白鹤了。都是白鹤结的缘,白鹤是多情的,它永远是善良者的化身,与松站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寿字。诗人也没有错,百姓说他穿官服而没有官架子,是个既有趣味又恪守根本的人。他心有朗月,澄澈通透,爱民如亲,视百姓为猿鹤。

苏公说过,他还要回来的,可一去不返,独留空楼了。人生苦短,六十六载人生,他自四川眉山出发,去过许多地方,东到登州蓬莱,南到海南儋州,北到河北定州,再加一个密州,应是“四州成就苏东坡”。

有了白鹤楼,有了白鹤栖息地,就有了心灵的港湾,有了文人骚客的挥毫泼墨。苏酒很是邪乎,让人一醉难醒,却找不到解药。以后,常有苏粉和鹤的崇拜者慕名追随赶来,一咏三叹,一醉方休,留下了唱和诵吟:

丁惟宁:“独发千里瞻依在,遥见云头鹤往还。”

唐文焕:“白鹤归华表,青山做主人。”

王化贞:“仙人乘鹤五云中,华表归来息此宫。”

张献之:“来时如月去如烟,白鹤玄芝常作友。”

钱允治:“我欲吹箫乘鹤去,相期黄石白云间。”

丁耀亢:“夜深鸾鹤云来近,林静星河上月初。”“王子吹箫过海东,翩然一鹤来相从。”“自是神龙游沆瀣,安知孤鹤老樊笼?”“万峰尽处石门通,鹤老犹栖霹雳松。”“人民猿鹤化,城郭海桑榆。”“近招辽海鹤,共渡赤诚桥。”

陈烨:“知君蓬累缘仙骨,出处无劳猿鹤猜。”

张侗:“松风久相待,鹤梦未曾分。”“鹤巢蓬海结,象迹石民开。”“岩覆危巢从鹤懒,瀑翻急雨见龙飞。”“松雪层层低白鹤,床砂汩汩呕红泉。”

王十二:“仙翁鹤氅衣,揖我为石丈。”“白鹤不复来,化作松间雪。”

李澄中:“夜来笙鹤近,仙路入微忙。”

马明经:“春明好下南州榻,尊酒鹤亭共论文。”

徐田:“身到雪山消障碍,鹤归辽海验桑田。”

本升:“有时海月上东峰,鹤吟鹳笑石楼空。”

金奇玉:“老人骑鹤去不返,枝头挂锡秋风晚。”

王肇晋:“神龙不见尾,笙鹤遥空声。”

王化贞《题白鹤楼》:“兴来不惜醉如泥,笑把山人铁笛吹。我说是仙君亦信,谁能海上觅如归。”

房文斋:“不是灵岫胜神功,何来丹顶雪衣踪?学士椽笔写大字,笑生彩墨绘金瓶。地车横走千峰倒,石雨纷坠玉厦倾。何方慧眼识宝箴,春风楼上白鹤鸣。”

……

多情的不止是我,还有一批批南来的、北往的闲云野鹤。文友王文正,在马耳山下长大,是个苏文化研究专家,苏公所有治地他都拜访过。八年前,他背着自己的《不合时宜》书稿,骑车自杭州苏堤出发,历时一周,于中秋节赶到诸城超然台,次日又赶到白鹤楼,他想告诉苏公,依然有很多虔诚者在追随他、研究他。九仙山文脉永存,鲁东南灵性不竭,有情者接踵而至,都是缘于这人、这楼、这鹤。

那个春天,桃花盛开,我和文友结伴来到白鹤楼遗址前,凭吊苏公,咏吟明月词。追思先贤,感慨万千。遇到一位牧羊长者,谈及苏公和楼,老人猛吸一口老旱烟,说,楼一定有,他也一定来过。这块风水宝地,陆续到来的文人雅士不少,就有了邱橓、臧惟一、李澄中、王开基、丁野鹤、刘翼明、张氏四逸等的鹤落鹤起,鹤鸣鹤舞,不断往还。

湖北老兄说我家乡的白鹤楼没有黄鹤楼名气大,我笑了:“南有黄鹤楼,北有白鹤楼。”黄鹤楼因了李白、崔颢,白鹤楼可是苏东坡亲笔题写、勒石为证的。

白鹤楼在,苏轼在。白鹤楼坚如磐石,苏东坡虽死犹生。他的灵魂化作了仙山,每一块如鹤的石头都是他的影子,他一心为民的情怀一脉相传。千年来,人们还一直思念着这位百姓官、大文豪,还在传承着他的精神。

山若有情山亦老,满山的石头长出了石花,石花里藏满了记忆、写满了故事。苏公与白鹤同在,石祠同玉楼呼应,苏公与“第一山”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