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香甜美味话粽子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溱  2021年06月13日10:40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临近,许多人在微信里开始议论粽子。超市、酒店也在紧锣密鼓的推销,不少小区还组织业主“学包”粽子,统一买来糯米、粽叶、大枣,然后选一个晴朗的日子,在小区空地上铺开摊子。有经验的业主充当“老师”,并当场示范:先取两片粽叶凹成漏斗状,再加入适量的糯米,放上两颗大枣,压紧后将上端粽叶盖住漏斗面,裹严,然后用绳子捆紧。瞬间,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诞生了。

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没有一定的功夫和技巧还真的不行。我太太多次说要学包粽子,也跟着小区的活动操作过,但真的在家里拉开架子要干了,还是功亏一篑,最后不得已搬来老岳母援手。小时候我家也是,母亲当教师平时工作很忙,家务活不像那些“专职”家庭妇女,样样拿得出手。端午节之前买上糯米大枣等食材,然后请邻居大妈来帮忙。那些大妈确实是行家里手,从泡米到包扎,麻溜又利索。一大盆米,没多长时间就变成了一个个既好看又结实的粽子,让在一旁看热闹的孩子,佩服的五体投地。

粽子好吃,又香又甜。北方多是以米和枣为主,也有的喜欢放些花生米,还有的大枣多于糯米,叫枣粽。南方的馅料丰富,有豆沙、鲜肉、火腿、蛤蒌、蛋黄等,甜咸都兼顾了。不过有些人并不太喜欢吃咸味,觉得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粽子”。因为在许多人心目中,甜味才是正宗的“粽子”。

吃粽子一般都要蘸糖,白砂糖最多,有的也蘸红糖,生活条件困难时还有的蘸着糖精水吃。也有的人喜欢吃“原味”,因为糯米本身就香,加上粽叶包着,煮出来的味道很特别,香味更独特,所以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当然蘸了糖的粽子香甜融合,更是别有一番滋味。记得小时候一顿吃三四个一点不觉得撑,要不是大人拦着,还会再吃。但大人必须及时制止,因为糯米不容易消化,吃进肚子里会发涨,吃过了量,弄不好要去医院。

以前吃粽子是非常开心的事,因为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备受重视,而重视的标志之一就是有“美食”。如同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哪个会缺了“口福”?自家包了粽子一般是头天晚上煮上,慢火,要煮几个小时。熟了也不出锅,闷在锅里,第二天早上还是温的,而且“新鲜”,味道肯定绝佳。一般都是早上吃粽子,一家老小围坐一起,视数量多少进行分配。孩子大都会比大人多分一个两个。多年前生活条件有限,物资供应有限,节日美食也只能“意思意思”。不像现在想吃什么随时可以到超市里购买,那年月吃粽子很少有吃了上顿,下顿还接上的,大都“浅尝则止”。

物以稀为贵。粽子便成了礼品。亲友之间相互赠送,是端午节的习俗。许多亲戚里道的,端午节一大早包上几个,最多十几个粽子,敲开亲友的家门。那情景如春风,似暖流,扑面而来。物轻情意重。粽子值不了多少钱,但心里有很重要。许多人对这种温情刻骨铭心,每每提起,动情不已。

人们打小就知道吃粽子与屈原有关,其实这只是一种“传说”。屈原投了汨罗江是真,“爱国”是真,但与端午节并无直接关联。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而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那是屈原已离开这个世界700多年以后的事了。然而千百年来,屈原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一到端午,不用任何提示,人们马上会想到屈原,仅凭这点,屈原也该是当之无愧的“节日图腾”。

其实,有专家考证过,粽子本来就是民间的普通食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开始成为端午节庆食物。之后经一代代的演绎、附会,约定俗成固定了下来。

端午吃粽子是一种舌尖享受,也是一种传承仪式。一方面纪念屈原倡导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不忘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美食。还有更深层意义,那就是感受当下的幸福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