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草堂春色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京  2021年06月09日20:27

最是一年春好处,浮想联翩踏蓉城,我寄相思携清风,静听花开草堂行。

时光总是在不言不语,不经意间悄悄溜走。记住一个春天,有时是因为一首诗,有时是因为一个人,有时是因为去过一座城市,有时是因为遇见一处美景......

回想28年前,我出差路经成都,逗留两日,友人陪伴拜谒杜甫草堂。记得,那也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融融,竹子绿了,桃花红了“满园春色关不住”。漫步杜甫草堂,春色正浓,心底泛起阵阵涟漪,不禁感慨万千,从此无法忘怀。

微风徐徐,吹拂着春光蔓延的花枝,桃粉色的花瓣与午后的雨丝缠绵共舞,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香味和泥土的芬芳,草堂处处散发出浓郁的春天气息。

此刻,我再次来到久违的浣花溪畔,杜甫草堂依旧静谧,幽径上走一走,一瓣芳菲,一段记忆。静静的想想过往,念念故人,春风杨柳,举眸可见晚桃红,依稀又闻鸟鸣声…… 这里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域成都时的故居。每当人们提到诗圣杜甫时,往往会联想到成都草堂,清人徐增诗云:“诗史春秋笔,大名垂草堂。”

晚唐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修茅屋。宋元明清历代修缮及明宏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两次修葺,至今依然完整保留着当时的规模布局,建筑风格庄重古朴,园林特色典雅清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处神圣的诗歌圣地。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由陇右(今甘肃南部)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天,友人相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一年后茅屋落成,名为“成都草堂”,杜甫在他的《狂夫》一诗中写到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诗中提到的便是杜甫草堂。

我踏着明媚的春光来到草堂,心也伴随着诗飞入草堂。走进南大门《情系草堂陈列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首首动情的诗歌,深深扣动着我的心扉。杜甫曾在成都草堂先后居住三年零九个月,生活相对安稳,心静安宁,此间诗歌创作甚为丰富,佳作层出不穷,既大气磅礴,情韵高远;又独特婉约、纤秾绮丽。

杜甫在成都草堂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7首,在草堂创作的诗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如《春夜喜雨》《蜀相》等绝代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寓居游览赋诗作画,杜甫常以赏玩的情致,欣赏自然风光,抒写人世温暖。他在草堂的生活悠然自得,使之灵感溢满,兴到笔随。草堂杨柳依依,眼前春色浓郁,新立枝头黄鹂成双,欢唱雀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千古传唱的《绝句四首(其三)》,有声有色的描绘出诗人的所见所闻,愉悦春景。其中一句连用了“黄”“翠”“青”“白”,色彩鲜明,图景绚丽,传递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表达无比欢愉的心境,草堂春色令人向往。

我沐浴着斑斓的春色,默默吟诵着脍炙人口的诗句,徜徉草堂。抬头望去,玉兰花挂满枝头,高洁的花朵清丽芬芳,朵朵向上,晶莹夺目,雅致从容。好似在银雪中浸过,如削玉万片般剔透,袅袅身姿,风韵优雅。春风吹来,翩翩摇曳,宛若天仙,勾人心魄。再看那含苞待放的花蕾,羞涩神秘,温娴馨香,让人可望可思而不可及。玉兰花又名“望春花”那娇羞欲滴的模样,隐隐带着香气,虽不浓郁,却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久久不愿离去。

春日的草堂,绿荫斑驳了小路,花儿从容绽放,翠竹苍楠。在成都美女李玉的陪同下,我们沿着小径一路东行,竹林从中,隐约露出一座竹篱围护,茅屋履顶,黄泥涂壁的农居建筑,此处便是“茅屋故居”。四周竹林环抱,溪流潆洄,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谒诗圣故居。

草堂为竹笆墙茅屋顶,呈现一字型,中间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茅屋内简单的竹器桌椅,简易的生活用品,再现诗人清寒简朴的生活。杜甫住在狭小的茅屋内,在狂风怒吼卷走屋顶的茅草时,在满屋漏雨如麻线般下个不停,屋内没有一块干燥地方的囧境下,却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国忧如此民,波澜叠出,扣人心弦的宏伟诗句。

茅屋前的石头石桌,静静的在向人们讲述着诗圣杜甫当年的故事,仿佛回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草堂是典型的川西农居建筑,再现杜甫《寄题江外草堂》中“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水楹遣心二首》中“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描绘。风格简朴,结构明快,还原了当年杜甫在此生活的情景。

春天的草堂,片片绿点点红。竹篱柴扉,芳草青青,水波潋滟,安然萦回。溪水翠竹环绕茅屋,风景天然自成,一幅田园画卷,正如杜甫诗境:“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

在曲径通幽的竹林深处,杜甫的石雕塑像伫立于此,展诗圣傲骨之神韵,抖诗人高远之气魄。我沿着石板铺成的小路,穿过池塘花园,左边一座茅屋作顶的亭子便是少陵碑亭。

杜甫曾居长安,“少陵”为杜甫的别号,因此而得“少陵草堂”碑号。四个大字雄浑苍劲,笔锋秀润,为清代康熙皇帝之子、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允礼书碑,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路过成都拜谒草堂时所书,留下手迹。人们常将“少陵草堂”视为象征,寓意深远。

当年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种满花木的小径。杜甫在诗中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如今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的纪念建筑群,与昔日的草堂寺一条红墙夹道的小径,尽头是草堂影壁。

红墙翠竹中,只见清代建筑浣花祠,唐风遗韵,古典与现代交融,文化与艺术辉映,带给我思考与遐想。红墙夹道小路的源头悬挂着明代何宇度所题“花径”,“背郭空成锦鲤西山千古庄,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花径的尽头为清末周善培用青花瓷碎片镶嵌“草堂”二字的璧影,游人多在此摄影留念。我久久矗立默默欣赏,心中不禁感慨。此刻只见一位撑着红伞的女子在花丛下仰起秀美的脖颈,粉红色的玉兰花绽放枝头,花艳人美,醉染了过往游人的春心。

不远处有门楼花径,楹联为郭沫若所题“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村”。

杜甫为儒家思想的代表,“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是他爱君忧国的精神写照。而实际上杜甫写下的诗篇,有相当一部分是歌咏山水花鸟景物的自然诗篇,情愫雅致,风格婉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的此类诗歌大多是在居住草堂期间创作。

在我看来,他是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站在历史苍凉处,看人世温暖。如《夜宴左氏庄》“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清幽雅致的草堂,带给诗人无限的遐想,生动描绘草堂春日景色,如此闲适之美。杜甫诗歌婉丽之风格,开创了宋词风气之先河,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正如朱德题写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与历代文人对杜甫的评价一脉相承。

春日草堂带给我融融暖意,让我眼中看到,除阳刚之美的雄壮山水,还有阴柔之美的风竹花月,心目中伫立起一个完整而充满思想活力,人性魅力,生命情韵的“诗圣”形象。

拜谒杜甫草堂,品读诗圣作品,寻找那份淳朴本真,滋润心灵,涵养兴趣,眷恋憧憬。漫步其中树树繁花,万物复苏,春风花草香,草堂春色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