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乘风破浪去远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1年06月07日17:22

徐小龙 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1年02月出版

ISBN:9787514865868

定价:48

作者简介

徐小龙,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中国第20航次大洋考察队队员,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科学考察队队员,自然资源部“海洋科普进校园”科普讲师,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首席讲师。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不停地往外“蹦问题”的科普书,因为作者是一位充满好奇心的科学记者和科普讲师。他参加过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精心挑选了远洋科考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和难忘的经历写在了这本书里,从“抓娃娃”一样的常规大洋科考,到身穿“霸气装备”的我国第一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再到神秘的深海“臭屁城市”……看到这里,你的好奇心是不是已经被点燃了?那就开始阅读吧,这本书会带你一探海洋的奥秘!来,我们启航啦!

前言

2020年,我国又一艘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进入了试验阶段。它是我国继“蛟龙号”和“深海勇士”之后,设计下潜深度首次达到“万米”的载人潜水器。可以说,即使是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也无法阻挡 “奋斗者号”下潜的步伐,11 月10日,它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0909米,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的纪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海洋强国” 的路上默默耕耘,不懈探索。“向阳红”系列海洋综合调查船,在各大洋甚至是南北极都留下了科考的足迹,这些都是老一辈海洋科考工作者艰苦奋斗的见证。 在一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些画面: 20 世纪70年代,在“向阳红09”船上,几名海洋科考队员戴着圆顶草帽,有的队员将简陋的海水采集设备投入海中,有的队员将气象观测设备投放到空中,赤道附近湿热的天气让他们汗流浃背,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晒伤;因为船上自带的淡水十分有限, 为了节约淡水,科考队员们不能用淡水洗澡,于是,船长一旦发现一片乌云,便将船径直航行过去,让科考队员们聚集到甲板上,在暴雨中尽情冲.....

几十年如一日,千万名海洋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正是他们,用一次次的辛勒付出,换回了远洋科考的珍贵数据和样品,在海洋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让中国在世界海洋事务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摘要

第一章 到深海去“抓娃娃”

几千米深的大洋身处,藏着人类未曾踏足的“聚宝盆”。与平静的海底相比,这里热闹非凡,经历过高温熔岩洗礼的海水,裹挟着地球内部的“特产”,喷发出黑色或白色的“烟雾”,那正是科学家们探寻的秘密!

随着一阵响亮的汽笛声,“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驶出了青岛母港,向印度洋进发!

目的地是毛里求斯附近的公海海域,在印度洋的西南角。说起毛里求斯这个国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比较陌生。不过,要说起非洲第一大岛国马达加斯加,因为电影《马达加斯加》很有名,所以知道这个岛国的人很多。毛里求斯就在马达加斯加旁边,因为面积不大,在地图上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点”。

为什么我们的“大洋一号”科考船带着这么多科研设备和科考队员,要大老远地跑到那里去呢?

“‘抓娃娃’呀!”对于我们的疑问,科考队首席科学家淡淡地回答,他脸上的笑容却很神秘。我一脸茫然,甚至有点儿“大跌眼镜”。科学,在我心目中是非常非常“高大上”的事,怎么突然成了“抓娃娃”啦?

“对啊,海里的‘娃娃’可不好抓!就像咱们乘坐直升机在几千米高空,放下一个大箩筐,抓地上的洋娃娃一样。而且,咱们还不知道‘娃娃’的具体位置!”首席科学家接着强调。

“啊!”我使劲儿脑补了一下科学家描述的画面:“几千米的高空、大箩筐、‘抓娃娃’,还不知道‘娃娃’在哪儿。”我的天哪,这不就是“矿工小游戏”嘛!一个大夹子,一根线,扔下去,不知道能挖到啥,臭鞋子、小炸弹都有可能。

呃……可是,说好的科学考察呢?

“大洋一号”科考船顺利穿过了马六甲海峡,海况一直非常好。驶入赤道附近海域的时候,海面平静得像蓝色丝绸。平缓的波纹中,时不时跳出几条惊慌失措的小飞鱼,空中飞行的海鸥时不时落到船上休息,蓝天、白云、大海,真像在童话里。

在这艘排水量6000多吨的科考船上,我庆幸没有遇到“晕船君”,在轻微摇晃的船上,就像在摇篮里。航渡期间,我每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天三顿吃食堂,“蹬上”科考连体服,佩戴安全帽,穿上防护鞋,在船上“四处游荡”,寻找素材,拍摄现场画面。

科考队员忙着调试各种设备器材。一晃十几天过去了,科考船终于抵达了印度洋西南海域的作业区。

我要好好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抓娃娃”的!

在白色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上,最热闹的地方要数船尾的后甲板。这里存放着各种各样的科考仪器,有电视抓斗、生物诱捕器、温盐深度探测器等,一个个整齐地码放着,等待下海。

这些一起就是首席科学家口中的“大箩筐”,我们的“大洋一号”科考船就是他们说的“直升机”,可“娃娃”在哪儿呢?就在我们船下几千米深的大洋深处。

“这,这也太难了吧!”我心里打鼓。“嗯,有点儿科学考察的感觉啦!”我又有些欢喜。

船尾有一个大架子,我们叫它A型架,是用来投放“箩筐”的设备。一根胳膊粗的揽绳,跨过A型架上的滑轮,连接着船和设备。揽绳的“肚子”里有很多数据线,可以传回设备拍摄的画面。

到底是什么“娃娃”,让科学家这么费劲儿地跑到这里来抓?

“海底下的宝贝可多了,我们船下面就是一片‘烟囱’,我们要找到它们,定位它们,找到得越多越好,以后技术先进了,再把他们采集上来。”首席科学家的眼睛直放光。

“等等,您不是说下面有‘娃娃’吗,怎么又成‘烟囱’了?”我一头雾水。

“‘烟囱’就是我们要找的‘娃娃’!它像地心精灵一样来自深海的底下,只有长‘成熟’了,才能形成烟囱的样子。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