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梅卓:文学助力壮美三江源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梅卓  2021年06月05日22:3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我国第7个环境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以“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为主题的文学论坛在我美丽的家乡青海举办,具有特别的意义。欢迎大家的到来!

青海是三大江河发源之地,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另外还有湖泊、地下水、冰川等水资源,溪流纵横、河网密布,为中国乃至亚洲提供了生态安全的屏障。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被当地人分别称作“牦牛河”“孔雀河”“獐子河”,这种命名中包含了这片地域的原初样貌:水草丰茂,环境优美,动物和谐相处,生物群落丰富。这里是青海云杉、雪莲、冬虫夏草等高寒植物生长、绽放的花园,是黑颈鹤、藏羚羊、野牦牛、雪豹、湟鱼等珍稀动物栖息的生命净土,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守护的家园,是多元文化的精神原乡。

在藏族人的自然观中,许多山峰和河流都是人格化的神灵,“神山圣水”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爱惜山水,视它们为神仙眷侣,是有着男女性别、爱恨情感的生命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禁止在神山圣湖及寺庙周围滥砍乱挖树木、花草、药材,捕杀动物,禁止在泉水中洗衣濯足等等。这些禁忌实际上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的一种具体体现,为人类的未来留下原始森林、多样动物、贵重矿藏、丰美草场和甘甜水源。这种生态、生命、生存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与“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正能量精神的弘扬高度契合,是“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今日的青海大地,“千湖美景”再度归来,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增长,藏族古老谚语中的“牦牛发祥之源、羚羊繁衍之地”重现壮美源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天地者,生之始也”,大自然是一切生物的母体,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从传说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到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从我国古代的山水诗传统到目前关于生态文学的倡导乃至兴起,可以说,从生态专家、作家到普通民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正在空前拓展和提高。没有一个真正的作家能拒绝山川河流、青山绿水的呼唤。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作家们始终在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重要的文学作品就以关注生态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为己任,在青海文学宝库中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虽然当时还没有以“生态文学”标签它们,但作家们的思考和创作实践早已开始,甚或可以说,这种接续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创作从未停止,并且日益呈现出多彩样貌。许多作家自觉地以自然生态为创作对象,以此呼吁全社会关注环境问题。我省作协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青海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为在全力打造青海生态文明七个新高地的进程中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正着手编辑出版青海作家生态文学作品集,围绕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生动表现我省各族群众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用青春和生命守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实践行动和美好情怀,描绘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生态美、社会家园美、人格精神美的风貌,用文学的形式助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草木蔓发,春山在望,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青海作家使命在肩。大自然启示我们山容海纳、宇量深广,让我们投入到大地的怀抱,感受雨露来临时的悸动,秋天收获时的芬芳,更好地去描摹自然的流光溢彩,更好地去书写生活的意气风发,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三江源注入更加鲜活的文学动力。

2021、6,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