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达娃:浅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青藏高原生态观
由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藏高原的历史古城西宁市联合召开“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论坛及采风活动,其意义的重要性、深远性和象征性不言而喻。
今天的与会者有许多生态文学的作家和学者,我是这方面的门外汉,就作为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子民,浅谈我对这片土地生态的感知感怀。
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成为地球的生态之源。它蕴藏着大量冰川,是亚洲十大河流的主要发源地,这些江河不仅抚育了中华民族,也抚育了亚洲广大地区,包含了人类总数的1/2以上,因此也被称为亚洲水塔。珠穆朗玛峰上的“旗云”,也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
在气象学家眼中,青藏高原是全球的气象哨,是建立气象预警系统的理想之地,在历史学家和人文地理学家眼中,它是地球上审视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制高点,它注视着人类的今天,也述说着人类的昨天和明天。
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像青藏高原一样,云集了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在此建立各种水文气象、地质物理、动植物研究所、观测站。
因为,青藏高原水资源和其他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关系着中国,也牵动着整个地球、整个世界。
但少有人知的是,年轻的青藏高原的地质生态和物种生态也是脆弱的。
而在这片海拔4000米以上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的高地上安营扎寨,繁衍生息,顽强生存的高原民族,他们的生命在极其严酷的大自然面前,则更是脆弱的。
因此,从最初的先民开始,就学会了与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与他们心中的神立下了规矩,并小心翼翼地恪守遵从,以约定俗成的集体模式,形成具体、形象的仪式表现出对日月星辰、山川万物的崇拜,从原始宗教最初的畏惧、被动和不自觉的规范行为,到藏传佛教以后的高原民族保护生态的观念逐渐演变成一种自觉、仁慈、热情、规范、系统的行为。
佛教倡导众生平等、珍惜生命、利他利众。这种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和平、和谐、和睦、感恩大自然,与大自然友好相处,也就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保护生态被纳入了珍惜生命、普度众生、自我超度的范畴,人们主动去保护,施舍生物,整合,凝聚、建立了系统化的生态保护民俗。对一代又一代历史积淀以及行为的示范和心理的影响,不断传承,生态保护民俗成为具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文化形态,延续至今。比如对水资源免受污染的保护、对草场土地实行轮牧轮耕、对森林树木禁止砍伐、对野生动物禁止捕杀,都已形成了许多延续上千年的详尽的民俗规则和集体公约。
青藏高原的文化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基础。在这样的生命观里,关于禁止“杀生”,则成为藏传佛教各种戒律中最重要的一条,人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平等的。杀死各种动物,肆意践踏一株植物,都是杀生行为。人类应给予一切生物以给予自己一样的关切。
在高原民族的眼中,人类、动物和植物不是各自隔离的生命形态,而是共为一体、彼此都有今生珍贵的缘聚,都有着同样珍贵的生命自由和生存的权利,彼此在前世或来世无论从形态上还是从灵魂上都可能是互为转换的生命链和生物圈。
藏传佛教中的寺庙里为什么有善相和怒相?以我的理解,它本身就是青藏高原的大自然呈现出的极其绚丽壮美和极其肆虐严酷的双面象征。当子民们在这片高地上学会向大自然叩谢感恩,从不奢望向大自然过度索取,学会以悲悯慈爱、善良施舍、众生平等之心善待身边的事与物,他们相信自然之神也终将会以美好景色、富足之粮、生命之花回报馈赠给人类,使他们后代们的帐篷、土房和木屋不仅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占中华大地四分之一面积的第三极繁衍生息,并且让我们的祖先坐在晶莹的雪山脚下仰望苍穹的星空,在冥想与思索中,聆听到生命的音节,捕捉到生命的幻象:史诗从此诞生,神话由此传唱。
这些年,“生态文学”这一概念在文学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认为生态文学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指描写环境或描写自然;而是指这样的文学首先具备生态意识、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它的终极关怀,不应该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把周围的环境只看成是非人类的物质环绕,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的“环境论”,相反,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一切生命的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最终也必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生态文学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也在预测人类的未来。人类生存的理想和生存危机的预警是许多生态文学常见的主题。前者如青藏高原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可能会吸引一些作家,成为他们笔下的主题和梦想。
但不能不看到,即使今天的青藏高原,在科学家们眼里也变得忧心仲仲:它们和全世界许多生态脆弱和敏感的地区一样,面临着诸多同样的问题:整体气温升高、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江河流量减少,高原湖泊面积不正常地增大或缩减,土地沙漠化……险象环生,危机重重。
在担忧的同时,也更应该乐观地预见,在我们这个东方的古老大国,传统的生态文化正与科学的生态文明相融合,从政府到民众,关注生态、保护生态正成为国家和民众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实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列入国家顶层设计和十四五发展纲要。
青藏高原是生态文学很好的母地,它不仅为作家们呈现出今天在这片高天厚土上,人与自然如何小心翼翼地相融相处相生相栖,同时也探源着远古时期人类为何能高高盘踞在这片从古特提斯海崛起的青藏高原板块,生存了至少五千年的岁月,以及未来人类还需要面对新的课题,付出更多的代价在这片影响地球变化的生态圈里与雪山冰川、草原森林、花草鸟兽谨慎而和谐相处,关注万物的命运。
生态作家们在这个时代的自觉行动,就是对我们这个星球所有生命的关切忧虑,在创作中表现出作家们强烈的生命悲悯感、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推动着生态文学兴起、发展并走向繁荣。
202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