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真心扎根人民 以耐心扎根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杨雅莲  2021年05月22日09:0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汲取力量。当现实题材作品大量涌现、备受瞩目时,如何真实、有力地反映时代的变革,同时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大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何为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如何创作出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就显得格外重要。

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2020年度“中国好书”日前揭晓,《革命者》(上海文艺出版社)、《琵琶围》(江西人民出版社)等入选图书都属于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另外,这两本书还入选中宣部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一直认为,文学要书写民族最闪光的精神,那就是革命者的精神。在近10年里,何建明开始注重对革命英烈的追访,重新走进那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深处,将革命者的精神凝注笔端,先后撰写了《忠诚与背叛》《雨花台》《革命者》。在创作过程中,何建明十分注重每个英烈人物的个性表现与故事艺术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最大特征是故事和细节要做到生动与精彩,这个目标说来容易,创作起来其实极富挑战性。“‘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希望《革命者》能带领读者重返英雄的精神世界,回望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感受革命者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何建明介绍道。

近两年来,出版界推出一大批优秀的脱贫攻坚主题作品,其中《琵琶围》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琵琶围》几经修改,以小见大、与时代同步,着力表现琵琶围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志智双扶,着力改变人们精神面貌的主题。在作品打磨过程中,中国作协、江西出版集团为《琵琶围》组织过多次改稿会。作者温燕霞听从了多位专家的意见,也坚持了很多个人的想法,可以说群策群力。

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看来,《琵琶围》用扎实的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山村脱贫致富的全过程,温燕霞用长篇小说特有的展现形式和鲜活的细节描述集中反映了脱贫攻坚中的“扶贫扶志”主题。正是基于此而在群众心中形成新的生活理想和思想观念,才促使琵琶围人告别先前的思维定式和陈旧生活方式,生发出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的内生力量。

在2021年4月“中国好书”中,同样有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那就是天津作家王松的《暖夏》(作家出版社)。作为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的重要成果,作品不仅书写了物质层面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满的时代生活,彰显出坚韧的人性精神和独特的叙事魅力。“将这部作品放在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乡村书写中,能够看到一种新的力量或者新的方向感正在产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对生活,包括对乡村的认识,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将深刻地影响小说创作的思维,让我们看到未来中国乡村写作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李敬泽如此评价。

体现鲜明时代特征

当中国这片生机勃勃的大地上,奇迹般地发生着巨变,涌现出无数生动的故事,当现实题材越来越受到关注时,创作者们更应该尽全力创作出体现时代特征、经得起考验的优秀作品。那么,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都具备哪些显著特征呢?

“我们在判断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时,它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当下时代的内容。其次,作品必须是与当代读者的阅读兴致和价值趋向相吻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何建明认为,这两点格外重要。

“如何深入分析、学习优秀作品的特点、优长,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李敬泽建议,创作者们要进行充足的艺术准备。尤其在创作农村题材作品时,可以赓续文学传统,从《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优秀作品中汲取力量。把珍贵的文学遗产转化成活的资源,放到我们现在的创作中。要把现实题材创作,当作这个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高地去“占领”、去“攻克”。每一次对成功经验的总结,都应该是对这个高地的一次新认知。

在《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看来,首先,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一定要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一致,与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奋斗相一致,为人民而抒写。以真心扎根人民,以耐心扎根生活,这样的创作准备对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创作的必由之路。

其次,作品要准确地把握时代大势,要贴近百姓生活,不能用固有的观念来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气息、新气象,更不能用固有的思维去面对新形态、新形象。创作者要先做亲人,成为“新人”,再做文人。

再次,作品应该充分尊重生活的复杂性,力避概念化、生硬化地理解生活,简单地表述故事,应该去除那种套路化的塑造人物的习惯,让典型化追求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最后,现实题材创作应该具备系统思维。现实生活、现实题材是包罗万象的,除乡村振兴之外,还包括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生态自然等诸多方面。只有具备了系统思维,现实题材相关作品才可能有格局、有广度、有深度,才可能具有更可观的艺术魅力。《人民文学》近年从创作前端一直参与到发表、出版过程的长篇小说,包括《经山海》《海边春秋》《主角》《琵琶围》《暖夏》《三山凹》《喜剧》《晒米人家》等等,还有报告文学《阻击埃博拉》《涧溪春晓》《大河初心》《延安样本》《诗在远方》《深圳密码》《国家行动》等等,都属于深得好评的力作,贯注着以上的文学追求。

脚踩坚实的大地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一部部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正是作家们对此创作规律进行的生动实践。

在《革命者》等一系列作品创作中,何建明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深入挖掘素材、研究史料、行走大地。在《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看来,何建明能够保持惊人的创作速度和高水准,得益于他始终对现实保有充沛的热情、敏锐的观察,靠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何建明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的视野非常开阔,他是时代的同行者、是革命历史的书写者。”梁鸿鹰说。

《革命者》让普通读者能够更接近英烈,让英烈的人格魅力获得彰显,更容易成为学习榜样。何建明表示,用文学作品表现、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他将以充沛的创作情感和生动的文学作品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为了写好《琵琶围》,温燕霞一头扎到贫困户、扶贫干部、贫困县、扶贫办,写了大量的采访笔记。这部作品给施战军的感觉是,不仅是温燕霞用笔写出来的,更是用脚、用脑、用心写出来的。“生活视野和创作格局的互动关系,在温燕霞身上体现得非常生动,生活确实是接踵而至、扑面而来,但是对写作者来说,你得接得住故事。怎么接得住,作品除了让专家读出滋味,也得让老百姓看出门道、品出味道。”

《暖夏》不仅凝结着王松对文学的才华,也沉淀着他用情、用心、用功扎根生活、创作的汗水与心血。正是有了3年在天津宁河区挂职的经历,以及曾很长时间在赣南地区深入生活,王松对农村、农民有了深入了解,才有了这部既地道又筋道、既水灵又机灵的《暖夏》。正是作家们真正地贴近读者、扎根生活,感受到当地扑面而来的风、闻到当地土壤的清新味道,才创作出厚重、接地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