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悬崖之上》:聚焦残酷环境中人的精神与信仰
来源:文学报 | 施琳慧  2021年05月15日08:36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有十几部影片同时上映。而目前为止,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单日票房反超,登顶猫眼专业版票房冠军,成为“五一档”口碑最好的一部。截止发稿时期,在21万人点评下,该片豆瓣评分7.7分。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首部谍战商业片,它特别的地方有哪些?如编剧全勇先所说,他和导演的共识在于这部电影并不将重点放在谍战行动和任务上,而是要呈现人在面对绝境时的生死抉择,也就是说电影更重视呈现人的生命状态与信仰力量。

《悬崖之上》讲述了抗战时期,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的历史故事。那是黎明前的黑暗,但有一些人坚信,悬崖之上总有光。这些曾经牺牲的人们值得被铭记,是他们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安宁。或许这也是张艺谋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表现残酷环境中的人的精神与信仰。

2000年之后讲述“谍战”故事的国产剧并不少,此前《暗算》《潜伏》《黎明之前》等均是较为经典的作品。近年来,又有《红色》《伪装者》《胭脂》《麻雀》《风筝》《面具》等再掀谍战之风。但这一类型剧质量层次不齐,评价褒贬不一。在电影领域,谍战片整体比较少。时隔多年,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为“谍战”影像在美学与叙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被淡化的张艺谋的“奇观色彩”

张艺谋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独特的摄影风格。彼时,他为《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影片担任摄影师,《一个和八个》中大胆运用了表现局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黄土地》之中则将人物放置在画框边缘,将“黄土地”呈现为主人公,由此可见张艺谋在构图上的深厚功力。再后来,张艺谋凭借《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以对造型的把握、对色彩的运用与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揭示成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但自影片《英雄》上映以来,此后的《十面埋伏》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引发了不少争议。近年来,他的《长城》《影》亦延续着2000年后视觉奇观的风格。

反观《悬崖之上》,“奇观化”的场景极少出现,张艺谋的“奇观色彩”在影片中被淡化了,退一步成为了整体的背景,似有似无地一直漂浮在银幕之上。

“雪一直下”成为了影片的美学特征。张艺谋以落雪的唯美、哀婉奠定了《悬崖之上》整部电影的基调。雪花落在大地之上,盖住了一切的污秽与创伤。雪花落在森林里,落在屋顶上,落在街道上,堆积起来,形成一幅清冷的东北雪景图。雪花落在身穿黑色皮衣、带着黑色礼帽的人物之上,处于大面积暗色调的人物身上终于有了一抹亮色,白色的雪花协调了全片的视觉风格。雪有时也在叙事之中起到作用,在王郁开车从大使馆逃脱的戏份之中,马路上的厚厚的积雪成为了阻力,起到了缓冲叙事节奏的效果。

此外,张艺谋电影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对造型的重视,在《英雄》中,是用竹简搭成的圆形建筑;在《长城》中,是被异化的“饕餮”;在《影》中,则是可以旋转收缩的“刀伞”。《悬崖之上》则抛弃了对造型的刻意强调,在影片开头,白雪皑皑的东北雪林上空,出现了四个花朵形状的图案,这是一个俯拍镜头,花朵图案是跳伞的共产党员,张艺谋通过简洁的造型设计切入了整个故事的叙述。紧随其后的是模拟主人公从上空坠落的主观镜头,四位主人公纷纷落地,相互汇合。之后,小兰、王郁、楚良、张宪臣分成两组,沿着银幕的两个方向分别出发,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整体而言,《悬崖之上》抛弃了此前张艺谋电影中对视觉奇观的重视与对造型的夸张处理,将形式融合于内容之中,转向了紧凑的叙事以及对人物的建构之上。

用精准的节奏讲好一个谍战故事

《悬崖之上》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点在于对紧张感的持续营造以及群像的描摹。张艺谋对电影节奏的把控也成为电影受好评的关键之一。

这一点首先源自对情节的精妙设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张宪臣、小兰、王郁、楚良、周乙,五个具有卧底身份的人物在电影中被轮流地反复置入危险的境地,“如何逃离”成为了紧张感制造的焦点。

影片开篇不久,张宪臣与小兰便遭到了老冯的“伏击”,张宪臣仅仅用一个不存在的人物“老夏”便试探出了老冯的底细。一场雪地战斗触发了全片的第一个小高潮。

紧接其后的是火车戏份,小兰在前往哈尔滨的火车上受到了特务的怀疑,楚良的关心却无意中暴露了她的身份。当小兰刚刚脱离危险,张宪臣又被逮捕。当张宪臣逃脱失败,周乙又遭到了怀疑……环环相扣,几个主要人物恰似在悬崖上奔走,身后是狂风与猛兽,一刻都不得停歇。

另一方面,影片对同一事件或事物通过特务与共产党员的两方视角进行了多次描绘,以翻转情节。以“火车暗号”这一事件为例,张宪臣在墙面上刻下“有叛徒,接头的人是特务”的暗号。当观众误以为王郁接收到张宪臣的信息时,镜头转而对向了谢子荣和高科长,我们由此知道王郁实际上看见的是经过谢子荣修改后“一切正常”的暗号。当观众再次以为王郁对身处险境一无所知时,王郁在病房中说出了“老张不会随便写暗号,与我们接头的人一定是特务”这样的台词。

最后,是影片对“省略”手法的使用。创作者们连着丢出一个又一个悬念,将人物卷入生与死的漩涡之中。

“省略”是电影拍摄时常用的手法,不同的导演对“省略”有着完全不同的用法。《悬崖之上》,镜头多用来描绘关键性的情节点,许多需要详细解释的地方却给观众留出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如果细细想来,我们会发现些许问题,譬如,我们不知道特务人员有没有听到小兰开抢打死追踪者的枪声,我们只知道小兰逃脱了;我们不知道在街头寻找孩子的张宪臣是如何被特务人员发现的,我们只看到了他被追捕的画面……电影时间的限制,使得对“谍战”过程的描绘不能像电视剧那般细致入微,面面俱到,但是“省略”的手法快速地推进了叙事,使得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虽然目前看来,这也成为影片讨论的聚焦点之一。

另外,还有几位主角身份被不断“发现”的戏份。前文提到的张宪臣与老冯的雪地战斗戏,王郁、楚良与特务在罗马尼亚大使馆前的周旋戏均是双方试探对方身份的重头戏。张宪臣被捕后的逃脱带出了周乙是共产党在特务机关卧底的真实身份。由周乙身份的揭示开始,将全片的叙事再次往前推进了一个高度,叙述重点转向了周乙这方。

在亚细亚影院的接头戏中,周乙兵行险招面不改色地在金志德面前说出了“我是共产党”这样的台词;在追捕楚良的戏份之中,周乙的果断开枪没有在高科长面前洗清嫌疑。影片的结尾亦是无尽的留白,科长意识到错杀了金志德,他要等内鬼自己跳出来。周乙帮小兰完成了任务,帮王郁找回了两个孩子,杀死了叛徒谢子荣,但是周乙自己的命运究竟如何,观众永远不得而知,人物所面临的危险被无尽地延长了。

电影中的各类枪战、追逐戏等在视觉上直观地扩大了紧张的氛围。比如王郁从罗马尼亚大使馆逃脱的戏份,摄影机采用低机位在两辆疾行的汽车之间跟随拍摄,配合短镜头的使用,再通过快速的剪辑、飞溅的雪块、刺耳的音效,塑造了一场令人手心捏汗的追车戏份,这场戏最后以楚良撞击所发出的轰鸣声戛然而止。

当然,全片的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老张与小兰对着夜空深谈,周乙与金志德在亚细亚影片公司前的监视戏份被设计得略带喜感,王郁在片尾含着泪把两个孩子搂入怀中……影片在这样动静结合的整体节奏之中讲完了整个故事。

张艺谋第一次亮相大荧幕是以演员的身份,他在吴天明导演的《老井》中饰演打井人孙旺泉,两颊略有凹陷,面部线条硬朗,有着一身结实的肌肉,经常紧紧皱着眉头,在井台旁吸烟。那时候的观众们和张艺谋,或许都不知道,这张初次在银幕前展露的脸,从此将隐匿在摄影机之后,用他的目光凝视中国,虽然他的电影探索之路也曾面临些许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张艺谋富有长久的创造力,他一直在求新求变的路上,《悬崖之上》便是他又一次崭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