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1四川省科普科幻理论研讨会在蓉召开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 姜振宇 郑洁  2021年05月11日08:58
关键词:科普科幻研讨

2021年5月8日,由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四川省科幻学会联合主办的“2021四川省科普科幻理论研讨会”在成都新华国际酒店召开。研讨会由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四川省科幻学会学术委主任吴显奎主持,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董仁威;副理事长陈俊明、雷华、钱丹凝;四川省科幻学会秘书长拉兹;资深科普作家刘兴诗、松鹰、谭楷、黄剑华;中青年科普科幻作家、评论家杨枫、姜振宇、刘洋、西夏、范轶伦;四川科普科幻产业相关机构专家和媒体记者共100余人参加了研讨。

吴显奎理事长首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举办的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正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传播快捷,获取渠道方便,正在挑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了推动我省科普科幻作家创作出更多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传播方式新颖的科普科幻作品,全方位推动四川科幻事业和科幻产业发展,由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和四川省科幻学会决定共同举办本次研讨会。

首位发表主旨演讲的陈俊明教授以《UP主:一个史上从未出现的科普作家群》开场,陈俊明教授指出,科普UP主的崛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科普作家带来冲击,科普UP主具备现代传媒应用技术、懂得网络受众接受习惯、主动知识快餐思维盲点等优势,他们的创意、选材、制作、宣传等,应该对传统科普作家有所启发。

董仁威在发言中说,利用手机媒体,发布科普、科幻作品,是很重要的渠道。如何针对手机媒体的特点,进行科普科幻创作,是摆在科普、科幻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新环境下,科普科幻作者必须进行内容创新,学习新知识,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内容,也有强调创新的表达形式,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钱丹凝从科普工作大有可为、新媒体为出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时代科普出版的守正与创新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了新媒体时代下出版人的担当与责任。她说,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人一是要坚持内容为王,二是要拥抱新技术,使之为我所用。不论是科普创作还是科普出版都面临很多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通过科学普及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这项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期待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投身科普创作,携手推动科普创作和科普出版的繁荣。

刘兴诗在讲话中强调,幻想从现实起飞,必须从研究中写科普,这样的科普才有可靠性、可读性。科普工作如果缺乏现实的科研实践作为后盾,那么都只能是泡影。科普是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拉兹从科幻创作的软硬之争谈起,认为这个分类方式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门槛,易于科幻文化传播的作用。但在当下,科幻创作的新趋势日新月异,我们需要超越这种日渐刻板的创作分类,走向多元复合。他特别提出彼此融合的“轻科幻”和“重科幻”概念,以适应当下的大众接受心理,也更符合实际的创作状况。

西夏在说到科幻电影的叙事法则时强调,科幻电影在人类动机—矛盾的叙事体系内,要像建立叙事节拍一样,建立惊奇感的节拍,通过由小到大呈现惊奇,最大限度提高认知颠覆带来的震撼。

黄剑华说,有志于写作的人,大都有各自的创作追求,大都希望写出好的作品。中国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追求优秀是历代文人的精髓与风骨。近代以来,中国的优秀作家很多。他们都用不同的经典作品,为后来的创作者树立了典范。社会需要热情洋溢、精益求精的创作,作家也应该潜心写出真正的精品力作。

姜振宇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到来前后,中国科普科幻创作的三阶段发展。他认为近年来科幻创作有两个重要方向值得关注,其一是“科幻现实主义”,他们直面新媒体语境下人类所面临的根本性、颠覆性的现实挑战;其二是经过了二十余年积累,日渐成熟的网络科幻文学,其中的代表性作品经受了新媒体阅读市场的考验之后,正在贡献一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普科幻作品。

刘洋结合自己进行“科幻创作”课程教学的经验,详细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的科幻创意。他提出了三种在科幻创作中常用的创意激发的思维方式,即惊奇溯源、技术失控、狂想假设,分别从惊奇场景的解释、技术衍生问题的推想、假设性情境的构建三个方面展开思维训练。对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刘洋都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若干建议,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们可以迅速打开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范轶伦以内地与香港两个地区的跨媒体创作为切入口,具体分析了科幻的跨媒体叙事、21世纪内地的科幻跨媒体创作、21世纪香港地区的科幻跨媒体创作等。她认为目前科幻IP的产业链改编,基本还局限在从小说到电影的模式中,但我们可以去探索更多的方式。此外,她还提到内地和香港在科幻创作和科幻影视的具体合作模式方面还需要探索,特别在怎样平衡处理、有效发挥两地各自优势等方面,是我们科普科幻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最后,吴显奎作了研讨会小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0篇,有10位科普科幻作家作了主旨演讲,5位作了大会发言,效果非常好,开得很及时。大会主题指向明确,专家学者立足现实,站高望远,鞭辟入里地指出当下科普科幻创作所遇到的困境和迷惑,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指出突破困境的方向与路径,短话中有许多新话,令人欣慰!当今,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演进,我们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变局中争取主动,实现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四川省科幻学会的办会宗旨,需要全省科普科幻作家保持创作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作品为王是真理。要沉下心来,“不畏浮云遮望眼”,用脍炙人口的好作品说话。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和信息量,但改变不了人生观、价值观。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把科幻作为生产力来爱护和激发,是科普科幻作家要坚持的永恒主题。要把心沉在作品里,把劲用在实功上,向刘慈欣、刘兴诗、董仁威、谭楷和张文敬学习,凝心聚力写作品,哲科思维与科学幻想两只翅膀齐飞,让优秀作品使自己高大起来。

主旨演讲专家学者简介

陈俊明:男,哲学专业毕业,教授职称。曾任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文法学院院长,四川省委宣传部理论宣讲“人才库”主讲教授,四川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四川省教育咨询专家,中国高教学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六年前从原单位退休后,受聘为四川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一个,曾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一次,先后获得“四川十佳科普作家”和“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称号。科普代表作:《熊赳赳傲游哲学王国》《绕过暗礁行》《地球七巧板》《哲圣老子》《科技与人文互动论》《中国共产党组工文化初探》《现代西方哲学主潮》《君子论》《趣话地球》《大山铺恐龙的末日》《实用口才学》《圣人的智慧》等。科普理论文章:《科学普及中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科普文本的“文”与“道”》,以及参与董仁威先生多部科普和理论著作的编写等。在互联网上开有《井民博客》和《井民视界》等专栏。

董仁威:男,四川大学细胞学研究生毕业,著名科普科幻双栖作家,多领域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出版各类科普科幻著作102部,1000余万字。他的主要科普代表作为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系列科普著作12部,包括《遗传工程趣谈》(1980,以梁中宇教授向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的讲课稿为基础写成)、《生物工程趣谈》(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辑入中国科普精典丛书)、《奇异的魔法》(获冰心图书奖)、《生命三部曲》(获四川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和《中国百年科幻史话》《穿越2012-中国科幻名家评传》等。《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书(其中独著《达尔文》《李时珍》等),作为丛书第一作者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冰心图书奖,还有《科学家故事100则》《科学启示录》《技术启示录》等多部科学家传记作品。科幻代表作:《分子手术刀》(科幻小说集)《移民梦幻星》《中国百年科幻史话》《穿越2012-中国科幻名家评传》等,后两部广为传播,成为畅销书。同刘兴诗共同主编并主创《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至今四川科普类图书唯一获得科技进步奖者)。著有技术普及读物《淀粉深度加工技术》《食品加工新技术》等多部,是清华大学馆技术类馆藏图书最多的四川科普作家。

钱丹凝:女,编审,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系。长期致力于科技、科普、科幻工作,2006年8月至2020年6月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兼任《大自然探索》杂志社、《西部特种设备》杂志社社长。现任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从业以来,特别是担任社长以来,策划出版了众多精品图书,如大型出版工程《华西医学大系》、网红科普图书《华西辟谣小分队医学科普读本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晶珠本草正本诠释》《大型真菌彩色图谱》等。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策划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抗震救灾图书《地震灾区卫生防病手册》,新冠疫情爆发后,又策划推出了全国第一本针对疫情的心理防护图书《新冠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以及《儿童战疫心理健康读本》《中医抗疫大众调护指南》等十余本抗疫图书。担任社长期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科普科幻创作与出版先进单位,《大自然探索杂志》被评为四川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由于在行业内做出的突出贡献,钱丹凝先后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四川省十佳出版工作者”“四川省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20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聘为第四届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现担任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评审专家。

刘兴诗:男,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对外合作项目中方首席代表。中国科普作协荣誉理事。授予北京大学优秀校友,列入北京大学 “北大人物”之“北大文坛”小说家系列,列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之“学者系列”。境内外共出版图书400种。获奖200次,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意大利第12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总统奖章等。一些作品列入海峡两岸小学课本、高校儿童文学教材或一些国家学习中文教材,有多部作品改编为电影、话剧、歌剧、广播剧。是科研成果丰硕,科普科幻作品丰收的双赢作家。

拉兹(杨国梁):男,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编,《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四川省科幻学会秘书长。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幻想文学编辑,曾担任江苏卫视国内首档大型科幻科普综艺节目《从地球出发》科幻顾问。曾任《飞·奇幻世界》副主编,对幻想文学、神话学有一定研究。2011年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四川省科协《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研究》项目。荣获第26届银河奖最佳科幻编辑,第五届、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编辑。主编有《想象是灵魂的眼睛》《中国科幻年度坐标》《绝迹动物古抄本》等书,并在杂志开设“《山海经》鉴真”专栏。

夏彤(西夏):男,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加拿大艾美利卡(Emily Carr)艺术大学电影系,曾在中加两国多个创意领域工作,服务机构包括麦肯光明广告、奥美广告等国际4A广告公司、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以及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电影作品曾在德国欧搏豪森等多个国际电影节参展,并于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获奖,多次获得加拿大艺术委员会(Canada Council)奖助。2007年归国任教中央美术学院电影系,担任毕业班核心导师七年,工作经历包括电影剪辑、电视编导、影评专栏主持、影展策划、电影与科幻翻译等,是2008重庆国际艺术节影像单元策划人、2013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第一回大展的策展影像总监、中央美术学院“瓦尔达影像奖”创立首届评委。对电影剪辑独有研究,担任2015北京国际电影节剪辑高峰论坛同声传译,译作包括奥斯卡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专著《眨眼之间》《剪辑之道》、特效大师温斯顿艺术历程《温斯顿特效》、以及“新空间科幻电影译丛”之《科幻电影导论》等。长期关注中国科幻创作,主持《科幻世界》经典影评专栏并结集出版影评集《外星人的手指有多长》,是多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评委成员,曾策划2012首届华语科幻短片电影节;参与科幻电影开发项目包括中加合作《末日拯救》(进行中)及刘慈欣科幻名著《超新星纪元》前期策划工作;现为冷湖科幻文学奖执行机构成都八光分文化影视总监、2023世界科幻大会成都申办委员会副主席。

黄剑华: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四川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天府十大藏书家之一。已出版专著有《石达开》《古老的清玩——金石碑刻》《天门》《古蜀的辉煌》《三星堆》《丝路上的文明古国》《古蜀金沙》《金沙遗址》《金沙考古》《文宗在蜀》《华阳国志故事新解》《西域丝路文明》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发表评论与文史类等文章数百篇。有些著述同时在香港、台湾出版发行,或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版长篇小说《琴恋》《商吻》《浪漫诱惑》《佳丽如云》《悲欢》;发表中篇小说三十篇。潜心创作“古蜀传奇”三部曲《梦回古蜀》《金沙传奇》《五丁悲歌》长篇;迄今共计已正式出版、发表各类学术专著和科学文艺作品八百多万字,笔耕勤勉,广受各界好评。

姜振宇:男,北师大科幻文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中国科幻研究院院务秘书长,开设《中国科幻研究》《中国科幻作品赏析》《高阶创意写作(科幻方向)》等课程。兼任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协科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首批专家。兼任四川省科幻学会副秘书长、教育专委会副主任,成都市科幻协会副会长等职务。2015年起每年组织参与撰写《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表科幻文化、科幻产业、科幻创作等领域的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了中国首套K12科幻教材《科学幻想——青少年想象力与科学创新培养教程》;共同主编的《中国科幻文论精选》和参与撰写的《20世纪中国科幻史》是中国首套面向高校的科幻教材。此外还译有科幻绘本《未来机械世界·海洋》《未来机械世界·昆虫》,科普著作《未来已来——从科学幻想到科学事实》(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等。

刘 洋:男,科幻作家,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在《科幻世界》、Clarksworld、Pathlight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科幻作品百万余字。曾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引力奖、黄金时代奖、光年奖、中国科幻电影原石奖等奖项。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完美末日》《蜂巢》《流光之翼》,长篇小说《火星孤儿》等,多部作品即将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在南方科技大学开设“科幻创作”等课程,从事数字人文、创意写作、凝聚态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作为首席世界架构师,参与多款科幻电影和游戏的制作。是国内有影响的科幻理论研究专家和科幻产业高端从业者。

范轶伦:女,科幻研究者、作者、翻译,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曾任成都八光分文化的品牌传播及公关总监、第十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审评委。范轶伦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了文化研究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推想小说与科学文化”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她在《科幻世界》《银河边缘》《轨迹》(Locus)《中国文学研究前沿》(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美国科幻研究协会会刊》(SFRA Review)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翻译、论文多篇。曾获第三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四川科普创作新秀奖等, 短篇小说被译为英文和意大利文,并有作品并收录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IB国际文凭课程教科书。参与编辑有《银河边缘》《菲利普·迪克传》等书籍。她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华语科幻(中国内地与香港)、拉丁美洲科幻、文化产业和创意写作。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