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文学滋养童年 ——新时代的少儿主题出版暨“中国女孩”系列图书研讨会召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1年05月10日15:23
关键词:少儿主题出版

由新蕾出版社主办的“新时代的少儿主题出版暨‘中国女孩’系列图书研讨会”近日在线上召开。“中国女孩”系列主创人员与儿童文学领域专家、学者现场连线,畅谈对儿童文学创作以及主题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女孩”系列以盛唐到现代的12个历史时期为背景,每个时期以一位普通女孩为缩影,分别讲述了关于执着追梦、温情救友、苦学技艺、勇挑重担、抗日救国、守护亲情、坚守文化、扶贫扶智等内容的成长故事,勾勒出自古传承至今的中华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国女性爱国守信、独立自强、敏而好学、勇敢坚毅的立体形象。

创作团队

丛书主编、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李东华:

在做这套书的过程中,新蕾社的编辑展现出来的敬业、执着、智慧已经验证了这套“中国女孩”所要表达的精神。但我觉得“中国女孩”这套书的价值还没有得到一个更加充分的估价,它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它在主题出版文学表达方面所做出的有效探索,都应该得到更加细致的梳理。

丛书顾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从“中国女孩”这套书谈起,我想它代表了中国儿童文学应该有的三个方向:中国味、儿童味、文学味,让孩子们看到这些书能够得到文学的滋养,因为我们毕竟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期待儿童们能够看出更加久远的未来,所以希望它是中国的、孩子的,具有审美属性的、真正的儿童文学。

《我和美妹》作者 秦文君:

我觉得这套书有很大的传承性,因为我们看到作者年龄全部都是不一样的,地域也不一样,“50后”到“90后”都有,北京、广西、云南等都有,还有像我和萦袅这样的母女档。在文学的传承过程中,天赋很重要,但文学历练更重要,因为文学不仅仅靠聪明,主要还是靠智慧,要靠一种格局。而传承,一是要外在创造一些条件,让更多的文学新人出来。二是要靠文学新人自己不断地提升、努力,这样我们的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才能后继有人。

《细妹》作者 黄蓓佳:

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向孩子们解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同时,引领他们去回顾本民族的历史,去想象他们应该拥有的未来,去教他们如何面对自己成长的过程,这就是文学的责任,是在座的作家们的责任。“中国女孩”书名好、创意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插上一双文学的翅膀,飞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为全世界的孩子带去问候,带去光,带去中国的声音和中国的气味。

《锔盆女孩》作者 韩静慧:

好的文学故事对一个心智还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有阳光雨露般的滋润作用。书是没有民族和地域限制的,作家的笔更是自由的,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多民族聚集区,后来我又当了老师,很多民族的孩子甚至国外的孩子我都教过,我相信,无论孩子生活在哪里,好的故事都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这就是“中国女孩”这一套书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原因。

《红豆》作者 余雷:

以我自己的作品《红豆》为例,为写好明代这个孩子,我把当年大移民事件与明史相关的资料找来读了,还对很多明代生活研究资料都做了详细的记录。选择女孩缠脚这个切入点不仅是为了便于创作,其实是想用历史童年来关注现在的童年、今天的童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体现的就是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这个作品中,我所把握的就是表现出“中国女孩”的气质——坚韧、坚强、美好、善良。

《那年初夏》作者 周晴:

当孩子用一双童年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去阅读并展开联想,他所看到的纯净与美好,就可以在未来影响他很多,“中国女孩”这套书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视野和教育背景,这些东西都能影响到孩子的将来。《那年初夏》写的是一个支教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我想,中国女孩应该是独立自主、可以不断表达自我的;是自强自立的、平等自由的;她要乐于助人,温暖、有爱心;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从书中看到未来,看到美好,看到希望。我觉得中国女孩的成长值得大书特书,值得宣扬和传播。

《水花园》作者 李秋沅: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创作的源头,来自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交汇之处,那个共通共情的温柔、智慧的泉眼。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清浅而非肤浅的,它应有赤子的真诚,不功利。《水花园》的创作依托于抗战时期鼓浪屿的人物原型,她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我希望当下的孩子能通过她的故事,汲取成长的力量、成长的智慧,成为像她一样刚强的人。

《乌衣》作者 王勇英:

在《乌衣》里,我想用文字和绘画把民族的文化留存下来。这里有特色的服饰、饮食、语言、民谣、建筑,我想以一个敞开式的、没有时间限制的方式进行留存,让每本书成为每个村庄的博物馆,把民间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何处春江无月明》作者 冯与蓝:

我听到“中国女孩”整套书系的构想时,真的非常吃惊,我觉得这个构想太好了、太棒了,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套书。《何处春江无月明》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故事,那时正好是改革开放进行得轰轰烈烈的年代,这个时间段是如今小读者不熟悉的,但又因为相隔得并不遥远,和当下的生活又有所重合,因此我在作品中以中国式的亲情为主线,它既有80年代的韵味,同时契合当下少年儿童的生活境遇,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代入感、有共鸣,同时也能够想象父母辈童年的生活背景,从而产生一种理解和认同。

《锦绣芙蓉》作者 吴新星:

接到约稿时,我很感兴趣,通过12双女孩的眼睛感受当时生活场景的细节,感悟各个朝代的风采与差异,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地培养起探索和回溯历史的兴趣。丛书里的12个女孩子生活的朝代不一、性格不一、经历不一,但她们都有个性,她们虽然普通,但身上的品质闪闪发光,这真是一个好创意。《锦绣芙蓉》写的是宋代女孩的故事。我希望小读者在读这套书时,可以有一种别样的体验:原来过往的历史也可以这般地可触可感;更想传达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生之途中,谁都会有艰难时刻,希望小读者可以勇敢面对。

《忘忧花开》作者 戴萦袅:

文学艺术是一个前接古人、后迎来者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把古人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再传承下去。《忘忧花开》的主人公忘忧生长于安稳而富足的时代,这时年轻人的思维非常地活跃,互联网帷幕虽然没有完全揭开,但其实大家已经拥有了国际化的视角,但也离不开升学的压力,还要处理与朋友间的微妙关系,我希望用文学将这种孩子们童年共通的故事讲述出来,希望今天的孩子们通过阅读学会表达,把情绪转化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希望“中国女孩”能够走得更远,给全世界的男孩和女孩展现浩瀚的历史、开阔的视角,以及面对生活永不屈服的强大意志。

《千根夏草》作者 慈琪:

《千根夏草》的创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收获的尝试。从小读者的方面来说,这种将大大的历史融入一个小小的同龄人生活当中的故事,不仅更有沉浸式的体验、有更多情感上的呼应,也勾起他们对已经消失的和现存的古老传统的兴趣。

前几天,我很惊喜地在微博上收到几个广州的孩子对《千根夏草》的续写,这些孩子的回应也让我看到,这种将传统文化和历史融入到儿童文学写作中的方式确实能激发出他们对过往时期具体的思考和兴趣。

《长安梦》作者 高源:

在我看来,“中国女孩”书系展示国家形象的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文学为媒介,以故事为载体,通过展现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情况,展示国家形象,潜移默化地实现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二是以小的切入点、小人物的故事呈现大国的形象,注重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体而生动地展现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在更好地运用中国元素展示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相当有益的尝试,我认为是出版界的一抹亮色。

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社长 马玉秀:

几年来,新蕾对于“中国女孩”项目的思考从未间断。从选题策划阶段与李东华主编、蒙曼顾问,以及各位作者的讨论选题、讨论故事,后期编辑出版过程,不仅让我们对“中国女孩”项目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新蕾找到了一条自己做主题出版的特色之路——将儿童文学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除了“中国女孩”这个项目,我社近几年还出版了像主题出版工程项目《泥土里的想念》,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小城大梦——写给孩子的澳门故事》,葛亮的《儿郎》,以及今年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葛竞老师的《永远玩具店》等。这些项目都证明了,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儿童文学具有了更加深沉的底蕴,也让作品更加耐读。

新蕾不是想做一时的主题出版,而是想做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时代精品。“中国女孩”的书写我们会一直持续下去,新蕾也会持续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切实地帮助孩子们解决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和难题。

新蕾出版社副总编辑 焦娅楠:

新蕾出版社始终致力于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不断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推出主题出版的佳作。其中“中国女孩”系列就是我社推出的一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图书。这套书我们从策划到出版历时5年,邀请10余位作家加入,只为探索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与原创文学有机融合的路径,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精品力作,让这套书带着中国精神走进更多孩子的心里。

专家学者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王泉根:

“中国女孩”系列图书是一套有故事、有形象、有思想,尤其适合少儿的文学读物。这套书设计了非常好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非常好看的情节,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因此人物形象看了使人感动,所以这是一套有好看的故事、有记得住的艺术人物形象、看了使人感动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也是少儿主题出版中非常有创意、有眼光、有创新意识的一套书。

评论家、出版人 马光复:

“中国女孩”系列小说的问世在今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文学讲好中国故事,这套书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小说里面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孩形象,让我们去了解和认识每个独特的年代的同时,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女孩们传承的那千古不朽、积极向上、追求光明的精神,以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的精神。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徐德霞:

从出版的角度,我认为“中国女孩”是一套具有宏大出版气象的选题,这套书紧扣中国的大时代,既观照历史,又立足当代,在纵横两个方向上试图用文学的笔触勾画出中国女孩独有的精神气质。

从纵的方面来讲,无论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传统等等各个方面入手研究,“中国女孩”都是可圈可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广度上来说,12部作品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女孩的生活入手,形成了一套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

作家、高级编辑 简平:

少年儿童是我们的未来,这才是最根本的主题,少年儿童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得到温暖、宽慰和成长的启示,这才是最根本的创新。“中国女孩”系列就既符合主题出版要义,也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写作创新。

立足为中国女孩塑像,推动了作家在儿童文学写作上的自觉追求和突破:在题材上,讲述的是女孩们特有的生活背景、生活状态和生活逻辑。在视角上,通过女孩的眼光来注视世界,传达出她们对过往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在语言上,文笔更加柔美、细腻和精致。事实上,女孩的故事非但女孩喜欢,男孩也同样爱读。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 李学斌:

讲述历史童年最大的难度就是历史还原,而且越是久远还原的难度就越大。历史语境下的童年虚拟叙事比较现实立场上的童年表达,难度在于要把握四层关系:一是虚拟故事和历史真实的关系;二是个体成长和文化语境的关系;三是童年生活和成人世界的关系;四是历史童年与现实童年的关系。这些真实在作品当中具体要靠环境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来支撑。在这一点上“中国女孩”的书写还是比较成功的。

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萧萍: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特别珍爱这套书,不仅仅因为我自己也是属于女作家之列,更在于我认为这套书可能会在中国的儿童文学史上,以及女性书写和研究史上都留下自己的位置和印记:“中国女孩”系列写了一种家国的梦想追寻,通过这种追寻书写了女性的个性的、成长的精神史;书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构筑了中国女性文化传承的一种心灵符码,对于女性写作具有独特意义;书系通过不同的题材,彰显了女性生命的代际传递,她们所展现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意义。

这套书在文学上所具有的传承性,让我感受到书系创意的初衷,它是任时光流转、一代一代人迥异的成长和境遇,但始终不变的是“中国女孩”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美的追寻,她们脸上不变的是充满向上的、理想的、青春的光泽。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徐宝峰:

“中国女孩”这套书给我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非常真实、立体,在这套书中,“中国女孩”既有家、国的意识,又有为真理而求索的精神,她们为了亲情友情勇敢斗争,为了自己的未来不懈奋斗、不断追求。

“中国女孩”项目能够把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中国女孩”整理出来,并在国际上亮相和出版,这实际上就是建构中国国家形象非常重要的一步,期待这套书能够有更多语种在全球发行。

儿童文学作家、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葛竞:

“中国女孩”以文学矩阵的方式,穿越时间、空间,给孩子们呈现出一种更多样的人生,特别是从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出发去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作品以一个主流价值观出发的“中国女孩”的群体形象去引导孩子,让她们的情感被打动之后进入到书中的世界,从中有所体验,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世界观。

第二,这一整套作品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形成了一个完整链条。这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中国女孩”让我们在不同时空感觉到彼此之间的默契,是一种心的交流。

第三,这个系列对于儿童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这当中不仅包含着历史文化,还包含着一种情感的引导,我相信这样的作品更能够在孩子们的心中刻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