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0年纪录片:传媒生态巨变,社会价值凸显 ——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发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许 莹  2021年05月02日09:12

4月27日,《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在线发布。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哔哩哔哩联合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智锋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发布研究报告。

2020农历庚子年,新冠疫情改变世界,国际传媒生态发生巨变,电影被疫情封锁,电视收视却普遍增长,新闻节目最受关注;互联网视频突飞猛进,迎来跨越式发展,视频订户与广告都获得空前发展。

张同道教授称,新冠疫情中断了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连续增长趋势。经过十余年增长期之后,年生产总值首次出现负增长。2020年,中国15部国产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放映,总票房为8052万,约合1239万美元,同比增长51.4%。但与2017、2018年的票房高度相比,差距还是巨大的。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保守统计,2020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9.19亿元,同比下降2.3%;年生产总值为64.33亿元,同比下降3.4%。

疫情对纪录片产业影响复杂多面。生产受阻,但需求旺盛。传播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品牌力量进一步强化。纪录片社会价值再次凸显,担当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

疫情影响传媒生态,全媒体传播时代开启。报告显示,疫情与互联网合谋改变电影的传统规则,开启了电影的互联网生存模式。中国影片《囧妈》《春潮》等在互联网上线。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数据,2020年上线网络纪录片259部,相较2019年,涨幅超过70%。在全网融媒传播指数前30中,电影3席,电视出品14席,互联网出品13席,这说明媒体融合已进入实质阶段,全媒体传播已经开启。

新冠疫情期间,纪录片彰显巨大价值与力量。每当公共危机爆发,必然伴随大面积的公众不安心理,纪录片的首要责任正是及时、迅速将真实现场呈现给公众,安抚人心,温暖社会。2020年,抗疫成为2020年纪录片的主要议题,几乎所有重要制播机构都从不同角度制作了抗疫纪录片。

2020中国全年上线的抗疫纪录片共44部,央视纪录频道较早回应社会关切,从2020年2月3日开始播出32集系列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到2021年1月22日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在武汉封城一周年前夕公映,疫情纪录片生产与传播贯穿全年。《人间世》《生命缘》两个品牌栏目凭借医疗纪录片的熟练经验,迅速深入医院,捕捉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故事。而《金银潭实拍80天》记录发生在金银潭医院里的故事,摄影机默默守候在医院里,陪伴病人康复,见证逝者离去。与此同时,爱奇艺的《中国医生》战疫版、优酷的《第一线》、哔哩哔哩的《在武汉》《手机里的武汉新年》等,也呈现出新媒体的快速反应特性。

纪录片创作负重前行,2020年度不乏精品力作。2020年中国纪录片更突出现实色彩,脱贫攻坚和抗美援朝成为两大主题。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纪录片扎根泥土,奉献了《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承诺》《出山记》《进城记》等一批纪实精品。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一批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在2020年集中播出,如《为了和平》《英雄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刀锋》等。这些作品以抗美援朝战争历程为叙事主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血性。

文学纪录片是本年度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文化事件。《掬水月在手》《文学的故乡》《文学的日常》等片文雅风流,摇曳生姿,以文学之美熏染忙碌中的芸芸众生。由此可见,文学从未远去。

全球纪录片传播格局喜忧参半,新媒体迎来跨越发展良机。电影借助新媒体依然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传播;电视传播略有回升,但有些地区呈现下滑趋势;新媒体传播跨越式发展,到开辟新空间。总体来看,融合传播迅速发展,大片与品牌的破圈和跨界成为突出趋势,而普通作品则明显下滑。

纪录电影票房惨淡,但纪录电影借助新媒体获得不同程度的传播。在众多纪录电影里,《掬水月在手》《棒!少年》格外耀眼,分获美兰德公司年度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第25、27位。虽然票房都在790万左右,但影响力、传播力却跨界出圈,成为影响一时的文化事件。

居家防疫迫使观众回归电视,既要获得权威资讯,又可了解疫情进展,纾解紧张情绪,寻找心理安慰。根据索福瑞(CSM)收视数据显示,2020年纪录片专业频道的整体收视情况不如2019年。从纪录片作品来看,2020年中国电视传播稳中有降,融合传播提升,大片破圈与跨界日益频繁。以新冠疫情、脱贫攻坚、抗美援朝为代表的社会热点影响广泛,品牌作品延续了一贯的热度和力量,文化作品保持了审美品质,但影响力依然在文化圈传播。

新媒体迎来跨越发展的良机。2020年,破圈成为纪录片传播热词,用来描述作品打破原有圈层,触达更为广泛的受众,建立跨越圈层的影响力。新媒体纪录片的头部效应仍然存在,但呈现弱化趋势。2020年全网点击量破亿作品共有6部,和前两年基本持平,但年点击量逐年下降:2018年单片最高点击量10.66亿次(《风味人间》第1季),2019年降为5.08亿次(《行星》),2020年则降到3.66亿次(《风味人间》第2季)。年度前10名的总点击量也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10部作品的全网累计点击量为23.70亿次,2019年降为17.77亿次,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14.23亿次。纪录片网络流量从头部向中部分流,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年点击量在1000万次到1亿次之间的中部纪录片快速增多。纪录片流量并未流失,但分流已成趋势。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立足全球,类型多样。2020年,中国纪录片不仅讲述中国故事,而且参与国际故事制作,显示出文化自信与全球眼光。自然纪录片依旧是国际合作首选,哔哩哔哩与美国国家地理联合制作的《未至之境》以熊猫、金丝猴、雪豹等中国典型动物符号为对象,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英国BBC合作的《中国:大自然的古老王国》克服新冠疫情的困局,中英团队密切合作,首次向世界呈现了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之美与人文生态。

历史人文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难度较大,但纪录片人正在挑战新高度,文化艺术的交流赋予文明对话审美情趣。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的《星空瞰华夏》借助卫星遥感成像、数字摄影测量、三维动画等技术呈现极致影像,展示中国山川壮丽与文明缘起。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与英国野马公司合作的《中国的宝藏》第2季,以博物馆里的文物展示中华文明。央视纪录频道与英国BBC合作的《伟大诗人杜甫》首次向西方公众讲述唐代诗人杜甫,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追寻杜甫博取功名、颠沛流离的生活足迹,将杜甫与莎士比亚、但丁并列。

严肃社会话题进入中外合作项目,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库恩基金会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南加州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中国脱贫攻坚》,跟随美国主持人库恩博士寻访贫困乡村,近距离观察扶贫工作,讲述了真实的扶贫故事。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纪录片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任重道远。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快媒介生态的急速转型,中国纪录片能否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以互联网思维重建创作与传播体系,实现媒体融合,不仅关系到纪录片的发展前景,也将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未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