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好的中国故事,敞亮细腻地回应孩子的心灵
来源:文学报 | 袁欢  2021年04月18日09:28

古老中国,有着丰富悠久的民间故事,好故事能让儿童读者在宏大的背景下,在叙事中感知到生命的力量与文化的归属。童话作家一苇的《中国故事》近日由乐府文化与千寻Neverend联合出品,分为三卷本,从“人间”“万物”“道路”三个主题出发,以近三百篇的体量,发掘沉没于时间之河的中国民间故事,重述中国人的童年与心灵成长源动力。艺术家萧翱子带领学生刘培培和孙亚楠为《中国故事》创作插画和题花,运用粗犷的版画艺术,在细节上体现丰富细腻的表达,使得全书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出传统融合现代的风格。

为什么要重述中国故事?这些源远流长的故事,会与当代儿童发生怎样的关联?近日,民俗学者岳永逸、资深编辑李峥嵘与作家一苇进行了主题为“土地的回音:如何给当代孩子讲述中国故事”的对话,回应了这些提问。

岳永逸教授认为,民间故事带有元文学的特点,表现着人类童年期对世界的认知,而儿童从婴童期逐渐成长,也是一种从懵懂、自我、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因此,儿童比大人更能够亲近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故事主题、讲述方式都暗合儿童的心理状态与发展。他认为民间故事获得生命力的方式便是不断被重述,在这样的传承与传播之中,民间故事才能与一代又一代的心灵相遇,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看到: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如何选择和建构出自己的命运的。

2010年,一苇开始为孩子们整理中国民间故事集。历经10年的搜集、整理与重述,才完成了这套书,她试图既完整保有童话故事的原初面貌,又以今天的儿童观和价值观重新阐释这些故事,而这个过程,既是赋予故事文学性的过程,更是赋予故事现代观念的过程。

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故事,这是我们的心灵史和一脉传承的记忆,重述的这些故事,既有我们小时候听过的,也打捞出很多沉没在时间之河的故事,它们的重新呈现,拼接出完整的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但一苇表示,重述并不止步于复原故事,她要做的是让孩子接纳这些古老的故事,并让故事参与他们的叙事。她重述故事的动机,就是要赋予故事儿童的视角和现代的观念。因此,她注重表达儿童的立场和趣味,而这是一苇一次次在故事课堂的讲述中获得的视角和能力。

正如书评人李洁在对这套书的评论中写道的:“好的中国故事,是敞亮又细腻的,是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用细节和人性视角的叙事包容每个孩子,回应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成长的脚步更轻快一些,这也是包括一苇在内的、每个讲故事的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