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青年·新势力 | 李司平:小青年决心要换副骨头尝试写作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21年03月26日16:51

编者按:

3月30日至4月1日,大益文学院与中国作家网联合主办“新青年•新势力”中国青年作家峰会,13位青年作家与8位文学导师,聚焦我们这个时代青年写作的归途与来路,航标与远方。

中国作家网特邀13位青年作家独家专访,探索属于他们的青年成长,倾听文学青年的文学故事。

李司平,傣族,1996年生于云南普洱。青年小说家,诗人。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中国诗歌》《草原》《散文诗世界》等刊物,曾获“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野草文学奖”“第四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等文学奖项。

 

新青年·新势力 | 李司平:小青年决心要换副骨头尝试写作了

 

2019年12月,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授予云南“95后”青年作家李司平,他当时还是云南文山学院信息科学学院的一名学生,获奖作品《猪嗷嗷叫》是他的小说处女作。写小说之前,李司平已经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他热爱写作,多年如一日,一直在坚持写作,而且还是手写。于他而言,写作不是一个简单的兴趣爱好,而是一生的事业,是与世界对话的一种独特方式,他也愿意用文学的途径,记叙个体成长的心路历程,展现云南独特的乡村风貌。

“我时刻告诫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中国作家网记者:小说《猪嗷嗷叫》获得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一年多过去,现在是什么感觉?

李司平:那时我刚去北京领回来一个文学奖,这奖的分量我猜应该不小。回云南后参加了一个饭局,期间认识了一人,说话很有水平,他慢悠悠地说:“我的儿子才七岁,就出书了,昨天还得了个作文比赛一等奖!”于是,我说:向你儿子学习!拿这事儿举例子并无半点讽刺之意,相反,这事儿或者这人给我的启示是深刻的。首先,别把得奖太当回事儿。其次,小青年仍需加强学习,好好写,起码要超过小学生吧!最后,得承认此人出现在我生命里是恰到好处的,使我能够坦然面对一切荣辱,一笑而过。

中国作家网记者:当时怎么想着要写《猪嗷嗷叫》这样一部作品?写作过程顺利吗?时隔两年回头看,你自己怎么看待这篇小说?

李司平:我一直挺不愿意谈这个小说的,好或者不好,那是外人说的,我时刻告诫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妈经常跟我说,你这样两百多斤的胖子根本飘不起来。客观点说,《猪嗷嗷叫》这篇小说一遍手稿,一遍电子稿录入之后我就没有再完整地读完过。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它还可以更好,或者说这篇小说本身就有很多缺憾。不过语言倒是挺好,因为写作是我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时隔两年,准确说是三年后,再回过头看这篇小说,我就只记得我写了,投稿了,最后是这样了。当然,这篇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发表之后,当时参加了一个会议,专门讨论这篇小说,期间有个人抬着笔记本激昂极了,他几乎是呐喊:“你写的这些,根本不存在!”面对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行吧,关于这篇小说就只能说这么多了,毕竟像我这样的小青年还需要成长,还需要加强学习。

李司平家乡

中国作家网记者:小说《猪嗷嗷叫》关注扶贫攻坚,带有明显的问题意识。你曾在一次创作谈中说,你的小说创作是带着问题进入,解决问题之后带着新的问题出来。问题意识是不是你构思小说的一个切入点?

李司平:其实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乏问题,也不缺乏能够发现问题的人。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我有过这样的教育:找到bug,然后修复bug,才能让系统运行更流畅。作为理工男的我,有棱有角,的确是很耿直。不过也有人劝告我,耿直是个毛病,要改。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我现在的写作状态很好”

中国作家网记者:你对自己的写作有要求吗?比如自律,制定具体的写作计划。

李司平:特别羡慕那些蹲在厕所里都能写作的人。他们扶着墙出来,捶胸顿足激情澎湃地说:又写出来一首了!我不能,我只有羡慕的份儿。我到现在仍然坚持手写,都不敢说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最理想的写作环境的构建:首先是需要大块的时间;其次需要一个幽静甚至幽闭的空间;最后就是一沓干净的稿纸以及一张平整的书桌。当然,这些条件目前还在努力争取的过程中。该有的,小青年都会有的。

中国作家网记者:你的写作目标、方向或者说要实现的文学追求是什么?

李司平:红橙黄绿青蓝紫各有优缺,关键在于调和。调和好了是一幅优美的水彩画。调和砸了,那也是晦涩的抽象。总之,我妈说多读点书是好的。这些日子有意识的找了些所谓的“副刊体”“老干体”这类文本来看,感触颇深。一方面,小青年的写作是需要不断获取信心的。另一方面,小青年要做一个有文学追求的小青年。我的文学追求,那就只能是不断写出好的作品。至于什么是好的作品,我就狂妄一回:我认为好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尽管距离目标遥遥无期。

中国作家网记者:你是先写散文、诗歌,然后写小说,有没有一些开启“写小说”的具体触动点?如何拿捏和处理不同文体的创作?

李司平: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放在我这儿是十分受用的,比如我没有好好学习,所以我就没有考上好大学。比如我先写了诗歌,拥有了文学的语言就可以写散文,散文的叙事规模扩大后,终于,我能够写小说了。这个世间从不缺天才,只可惜我不是。庆幸的是我在一个不大的年纪就懂得了逐步积累的原理,这是可以受用一生的。我这人脑子笨,至于要如何处理不同文体的创作我就不知道了。多尝试多写吧!与其一盘菜吃到腻,倒不如四个菜奔小康。

中国作家网记者:平时阅读什么书?阅读哪些作家作品?哪些作家作品影响了你?

李司平:哪些作家影响了我?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因为我还很浅薄。我绝不能说是卡夫卡、托尔斯泰、博尔赫斯,也不能说是王蒙、余华。就说一说我的老师们吧!他们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昭通学院的杨昭、云南大学的宋家宏、文山学院的黄金光、红河学院的布小继,他们都是充满人文情怀和风骨的人。一个稚气未蜕的小青年第一次真正有了理想,发誓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个小青年决心要换副骨头尝试写作了。

中国作家网:你现在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有没有写作的焦虑感?

李司平:我的朋友刘剑,是个特别优秀的诗人。去年中元节晚上,他陪着我背了十多斤的稿纸去江边烧。江边星星点点都是给亡灵烧冥纸钱的人,我俩挤在中间烧稿纸多少有些别扭。那可是七八十万字的稿纸呀!纸的灰烬在风中纷纷扬扬,我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刘剑引着风鬼叫:“遭啦!遭啦!溺死的鬼,说不定都是文盲!”说这些,只是想表达,我现在的写作状态很好,不存在太多写作上的焦虑。起码我有写作的量摆在那里,起码我的心态没毛病,起码在这个偏远而遥远的云南边疆还有一个志同道合的诗人刘剑与我相依为命。

中国作家网记者:最近有没有在创作?新作内容大概是什么?

李司平:最近一直在忙着一个漫画的项目,成天对着手绘板,没怎么将心思放在写作上。过完年,忙里偷闲写了一个中篇和两三个短篇,马马虎虎就这样了,塞在抽屉里也有模有样的。至于什么内容,不大记得了。我写作有个毛病,就是投入进去了很久出不来,有时候接连好几晚上梦话里都在念叨着“姚秀娥”,哦,“姚秀娥”是我一篇小说里虚构出来的人物。

“95后”小青年开始尝试着热爱

中国作家网记者:你如何看待、定义青年写作?对这次青年峰会有什么期待?

李司平:关于青年写作,我想说: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准备好了没?对于这次青年峰会我是满怀期待的,因为可以去北京,开眼界长见识,关键可以吃卤煮。

中国作家网记者:你会关注同龄人写作吗?比如“80后”、“90后”这一批青年作家?

李司平:“80后”的作家叛逆过后准备生二胎,“90后”的作家仍旧在自嗨。我是“95后”,“95后”的小青年开始尝试着热爱。

中国作家网记者:除了写作,你还有哪些兴趣爱好?

李司平:有必要更正一点,写作不是我的兴趣爱好,我是将它视为我的一个事业来干的。至于有什么兴趣爱好,以前喜欢篮球、羽毛球、跑步、骑自行车,这些年轻人都爱做。现在不行了,首先没有那么多时间,其次就是两百多斤的体重以及我脆弱的关节不允许了。现在就忙里偷闲给一帮老朋友做做饭,一起喝喝茶,然后一起去泡澡桑拿啥的。以前需要释放,现在尝试内敛。不能说自己老了,不过好像也没那么热情了。这大概就是成长吧!青春万岁。

中国作家网记者:不写作的时候,你通常都会干什么?

李司平:我有一万种不能写作的理由,但是还是坚持写了。不写作的时候我都很忙,忙些啥?忙出些什么东西来?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我也不知道我在忙些啥,不过我妈说忙些总是好的。我也觉得忙一些是对的。物质不充裕,起码他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

(采访:中国作家网 李英俊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