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文学活动举行
原标题:“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是中国红色文学策源地
3月13日下午,由广东省作协、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文联主办的“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文学专场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原广东省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鹏程等出席本场活动。
张培忠表示,“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充分展示广州文艺典籍、史料,梳理广州文艺百年发展轨迹,还原历史真实、重构广州乃至广东文学版图,对于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学传统教育,提升文化认同、激发奋进激情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其中“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一堂以广东著名的党史人物和著名的文学人物为标杆知史鉴今、观照未来的历史教育课,是一次以文学理想为主旨砥砺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修养课。众所周知广州是近现代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和先行者,但是很少人了解,广州其实也是中国红色文学的发轫之地。发于广州的文学先声,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求索与革新。梳理百年红色文学谱系,广东作家创造了骄人的成绩:欧阳山的《高干大》、《三家巷》,丘东平的《茅山下》,吴有恒的《北山记》,陈残云的《香飘四季》,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这些杰出的红色文学作品在中国红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百年红色文学的精神谱系中,广东、广州作家有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他谈到。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和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主任傅修海不约而同地认为,“广州在中国红色文艺史上是思想的策源地”,中国现代文艺文学的发生,可以概括成“广东播种,全国开花结果”。
在文艺故事会现场,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彭宇分享了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从事革命文学创作的故事。
据姚辛的《左联史》统计,全国左联成员约440人,其中广东籍的左联作家有60人左右;左联12位筹备委员,广东籍作家有3位;参加左联成立大会的50多位会员,广东籍作家有8位。在革命根据地延安的广东籍的文学家欧阳山、草明、阮章竞,贯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服从和服务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新阶段。
“除了欧阳山等文学家的杰出成就,广东诗歌界对红色文学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从诗歌方面介绍了广东诗歌的红色传统,“从黄遵宪提倡诗界革命伊始,广东诗歌的创新性、革命性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杨克谈到,从蒲风的革命诗歌到张永枚的抗美援朝诗再到瞿琮的《我爱你,中国》,广东诗歌界的红色精神也是一脉相承。
从广州出发,红色文学的风雨历程
1915年,19岁的广东小伙子杨匏安决定远赴日本横滨。他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自学日文,学习日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一年后,回到广州的杨匏安便开始积极从事文学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他十分关注民生疾苦,不断揭露社会弊端。
1918年夏,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小说《王呆子》。他在小说结尾发表评论,揭示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赞扬劳动人民敢于反抗斗争的精神。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杨匏安在广州参加了运动,并于同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19次刊登长篇文章《马克思主义》,成为广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
在大革命时期,广州作为时代大舞台,聚集了一大批中华大地上的风云人物。他们在广州谱写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也使广州文艺更加激荡昂扬,光彩夺目。
1927年1月,一位特殊的“客人”从厦门乘坐苏州号,登上广州码头,他便是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代文豪鲁迅先生。
那一年,他47岁,正式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主讲文艺论、中国文学史等。由于广受学生欢迎,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不得不换到国民大礼堂授课。
1932年,欧阳山创办《广州文艺》,以粤语反映劳动群众的生活,成为广州本地最早的红色文学刊物。
15年后,身处延安的欧阳山通过对陕北方言全方位的吸纳和运用,创作了小说《高干大》,以贴近生活的人物对话,成为解放区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重要实践。
1963年2月,广州籍作家陈残云的文学剧本《南海潮》被拍成电影正式上映。影片将渔民的悲惨生活、残酷的地下斗争,融汇于历史图景与浓郁的南国风情之中,引起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应,被誉为“渔乡儿女斗争史”。
新时代广州文学再出发
新时代的广州文学应当如何继承百年进步传统,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原广东省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广东文学界一直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当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广东、广州作家更应该投身于历史浪潮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同时广东从来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发力,会有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来到广东参与文化建设,“只要我们的作家真正愿意投身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去感受、体验、思考、创作,广东文学的爆发期应该是指日可待。”
主题沙龙环节,广州市作协主席张欣,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傅修海,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阿菩,青年作家蒲荔子等嘉宾围绕“建党百年广州红色文学”,和观众分享了经典红色文学对自身创作的影响,以及在新时代将如何描绘广州、书写时代精神。
阿菩表示,以受读者追捧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为例:这类小说借助穿越者的方式将读者视角带回革命年代,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革命前辈的事迹,让大众重温革命时代的“青春之歌”。
北京十月文学院副院长欧亚认为,在广州红色文学版图中,还有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刘坚,她是红色文学名篇《草地晚餐》的作者,多次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著名油画家张文源还据此创作了一幅油画,影响很大。刘坚还出版作品《强盗的女儿》,同名电视剧曾A获“飞天奖”。
青年作家王威廉、任陈崇正以视频的形式参加了讨论。
与会人员合影 吴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