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对谈:从潮籍作家群看潮州文学的历史与未来
来源:南方+客户端 | 肖燕菁 董志豪  2021年03月12日08:35
关键词:潮州文学

潮州的文脉由何处来?潮籍女作家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上世纪的潮籍文艺青年缘何奔赴上海?潮籍作家洪灵菲的作品为何在当时备受追捧?3月10日下午,一场关注潮州文学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沙龙在潮州美术馆举行。

“潮智汇”文化沙龙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本期为第五期,主题为“潮州文学的历史与未来”。在潮州市作协主席陈培浩主持下,韩山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文菊、韩山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林洁伟、厦门大学文学硕士许再佳畅谈上世纪20年代的潮籍文学人,展望潮州文学未来的方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曾活跃着一支潮汕作家劲旅,他们大多于1927年至1929年间赴沪,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左翼作家联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杜国庠、洪灵菲、戴平万、丘东平、杨邨人、冯铿、许美勋、李春伟、梅益、侯枫、唐瑜等是这一地域文学大军的重要代表。

刘文菊通过自己的潮籍导师关注到此前从未了解到的潮汕女作家群体,由此发现潮汕女作家群体和潮汕女性文学并全心投入。“那个时代,民族危亡、国家沦落,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是热血澎湃的,走在时代的最前。”与饶宗颐有良好学术交谊的学者冼玉清、才华横溢的现代女词人张荃、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冯铿、传奇一生的诗人许心影……刘文菊认为,在这些潮汕本土女性作家中,看到一种超脱地域性的时代性因素,看到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理想主义的光芒。“冯铿立志要做秋瑾式的女革命家,要做‘铿铿锵锵’的战士,如果没有牺牲,她之后一定会北上延安去搞革命。”

许再佳研究潮籍文艺青年在20世纪20年至30年代北上赴沪的现象,活动现场她分享了当时潮籍青年在上海自办书店争取出版自由权的历史。那时候,文学青年的作品稿酬与市场掌握在出版商手中,初到上海的潮籍文学青年在出版中处于弱势,为了打破这个局面,由杜国庠、戴平万等潮籍青年组成的我们社应运而生。

许再佳认为,关注群体特征的同时不能忽略每个作家身上的个性,同时强调除了革命性之外,潮籍文学青年的作品中也有许多内容不与宏大叙事和革命话语直接相关。“冯铿在她的作品中描写了很多上海的贫民景象,饱含着冯铿对底层人民的关怀,这并不直接体现革命理论与主义。”

林洁伟分享了他关于潮籍作家洪灵菲的研究。他认为,当时在上海备受瞩目的洪灵菲,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人生体验,笔触真切感人。另外,他表示,洪灵菲的作品塑造了当时小资产参与革命的典型形象,回应了当时革命家恋爱的潮流,提出“为革命而恋爱,不以恋爱牺牲革命!”,同时其故事契合中国传统才子佳人的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