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引进版图画书如何差异化定位?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邱天  2021年03月01日09:09
关键词:图画书 出版 科普

缘分是很奇妙的。比如“我想要”天气科普图画书系列的两位作者,一位出生在西班牙,一位出生在哥伦比亚,她们相隔千里,却同样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同样热爱生活,同样辗转各地,最后,她们在阿姆斯特丹相遇,共同创作了这套图画书。

该系列是一套非典型图画书,它以天气为主题,故事内容则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小男孩在房间里的自娱自乐。这个名叫卢卡斯的男孩,先后把云朵、太阳和月亮邀请到家里来做客,玩起了和“天气”有关的游戏:他把云朵涂成灰色,房间里就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房间就变成了海洋;男孩在海洋里划着船,逃避鲨鱼的追赶;他把太阳邀请到房间里,房间就变成了沙滩;太阳越来越热,沙滩变成了沙漠……这套书一共三本,作者把和气象有关的介绍藏在童话般天真幽默的故事里,故事与故事首尾相扣——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暗示了下一个故事的展开,这是一个很妙的点。在相遇之初,我们被这套书的推广人,菲利普先生的娓娓道来所打动,为这巧妙设计所惊叹,因此我们决定要把它介绍给中国的孩子。

拿到样书时,我有点迷惑——这迷惑倒是和图书的品质无关——这套书的画风温暖又天真,但即便在近十年,年轻父母普遍接受图画书概念的大环境下,人们对图画书审美的既有印象是细腻、雅致,或者是色彩鲜艳、艺术性浓烈。这套小书的画风与这些审美特点通通无关,它就是任性、温柔地画了一个小男孩,和唯美、个性、细腻都挨不着边。与其他图画书比较,它的画面并不算特别突出,再加上没有任何奖项傍身,按照中国爸爸妈妈的消费习惯,一个“小宅男”异想天开无厘头的故事,几乎很难引起消费冲动,再加上画面灰蒙蒙的,原版封面甚至有点木讷——一个圆头圆脑的小男孩,挨着一张床,唯一的区别是上面是云朵、太阳还是月亮。虽然故事内容很有趣,但这远远不够。

在反复阅读了故事内容后,我认为这套书的画面特点不强,在各种浓墨重彩的图画书中很容易被埋没。因此,我决定不强调图画书的概念,而是通过“天气”的主题把这套书定位为“充满趣味的想象力科普”童书,有趣、想象力和科普知识,三个特点同时出现,这套书的定位就立体并丰富了许多。

在这个基础上,我决定弃用原版封面,选择更符合国内消费特点的设计。这个过程比我想象中要繁琐得多,因为原作者非常不理解。她认为,这三本书的封面是成系列的——通过相似的小床、男孩以及变化的“客人”暗示了三本书的联系,形成统一。但是,在我看来,原来的封面有几个问题:颜色太过暗淡,这并不符合我国幼儿的阅读特点;相似度高,显得单本的主题不够突出;最后由于定位的变化,我需要突出科普的主题。在经过反复的解释与妥协后,新封面诞生:首先保留了三本封面小床的设计,让套书的形式更统一;其次,《我想要一朵云》和《我想要太阳》的封面选择了色彩更明快鲜艳、也更具有季节代表性的画面,这两本书的外观立刻就变得活泼起来,给人的印象也更加强烈;《我想要月亮》的封面则更换成宇航员的画面,这样在套书呈列时,放在最前面的《我想要月亮》封面更能呼应“科普图画书”的主题。

当然,一套书定位的转变,仅仅依靠改变封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其他工作来扩充书的附加值。由于在策划之初,我就决定为这套图画书加入音频,并获得了版权方的免费授权。事实上,如果照原文的剧情做成有声书,需要另外支付版权费用。不过,我想做的并不是图画书的有声版,而是增加图画书内容的知识含量。

3~6岁的孩子总是有无数个奇奇怪怪的为什么来对应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每天都能见到的太阳、月亮、云朵,常常成为这种好奇心的对象:为什么太阳会落下去,为什么太阳会变成红色,为什么云朵会变成黑色,为什么月亮会挂在天上……因此,可以联系剧情,把这些“为什么”融入到书里去,既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也能解放家长。

于是,我首先整理了3个故事的线索,在情节中找到孩子们可能会提问的知识点,列举了大约20个小问题,然后请来天文系的老师,请他在这些问题中挑选一部分进行解答。大学老师的解答总是比较深奥,专业术语过多,需要进行二次加工,把专业用语改成孩子们能听懂的词语,不然所谓的科普就会成为“花架子”,中看不中用了。另外,在我社融合部门同事的帮助下,请专业工作室朗读知识点,将录音生成二维码补充在相关页面上。在每本书的封底,把书的知识点做成合集,加深读者对“边读书边提问 扫描二维码就能学知识”的印象,进一步强化了这套书的科普属性。

就这样,我把一套原本以想象力故事为特点的图画书进行差异化定位,以“充满趣味的想象力科普图画书”强调“科普”属性的同时,突显图书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迎合中国父母的消费特点,丰富了图书的内涵,使它成为一套个性独特的低幼科普图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