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我们创造新的年
来源:新华日报 | 汪政  2021年02月04日06:44

《金牛聚福》 陈耀剪纸

又要过我们的中国年了。今年的年注定是让大家纠结的一个年:是原地过年,还是继续履行和家乡的约定?但不管怎样,年都会如期而至。

“年年难过年年过”,这句老话我第一次是从爷爷那儿听到的。小时候,每年过年对爷爷来说都是一件难事。我老家在苏中高沙土地区,远谈不上物阜民丰,甚至可以说非常贫穷,逢到过年家家愁,但再怎么愁,年总是要过的,而且要过得喜庆祥和。于是幼年的我心里留下了对年的矛盾印象:一方面,左邻右舍都在叹苦经,可大家又欢声笑语、披红挂绿。爷爷是这样说的:越是穷,越是要把年过好,年不是为今年过的,是为明年过的,五谷是否丰登,六畜是否兴旺,就看你这年是否过得吉祥。爷爷说,穷年一定富过,而且要从心里觉得富,要从心里透着喜庆和虔诚。

这对孩子们来说实在是一个过高的要求。到了过年,大人们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一方面“严防死守”,尽量让孩子们少开口,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一方面则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们愿望,穿好衣、吃好饭,特别是买玩具和零嘴,尽量把平时不能满足的愿望悉数兑现。孩子们是很好“哄骗”的,一点点糖果就能让他们快活到天上去,这真是惠而不费的事情。

也就在这一年又一年的回环往复中,我渐渐明白了过年的本质。说白了,过年是中国人的“宗教”,是他们最隆重的祈福。只是与真正的宗教不同,中国的年是日常的,生活的,是以物质的盛典来表达心中的愿望。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人的年是从腊八这一天开始的。腊八节的标志是喝腊八粥,这腊八粥由八样农产品熬煮而成,要放八样,各地都一样,但具体哪八样,不同的地方又不一样,这“同中有异”包含了文化的秘密。八是中国人的吉祥数字,喻示着兴旺发达;具体选用哪八种食材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产决定的,这就是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源于自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远古,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完全依赖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别小看了这八个字,文化的要义它说得最清楚。

因此,过年的习俗过去是以空间来决定其样态的。为什么要除尘?那是人们对洁净与健康的向往。为什么要祭祖?那是为了慎终追远。为什么要回家团聚?那是对血缘宗亲的维系。为什么一定要有美食?那是对民以食为天的肯定和追求。别小看了过年时的每道饭菜,夸张一点说,它里面的每样食材都是格言,都是诗,都蕴含了无穷的语义,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你看《白毛女》里边,哪怕喜儿过年时只能扯上一尺红头绳,那也是幸福的红头绳。那一刻,父女俩是多么欢乐啊,欢快的音乐是他们的心声,一直响到现在。

说到这儿,我们也就理解现在的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难以体会到我们当年的快乐,以及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年俗为何渐渐湮没于时光。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与当下的生活产生了脱节。且不说以大油、高糖、风腊为标志的年味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健康养生的追求,从文化形态上来看,一过年便是铺天盖地的怀旧,便是对旧日过年习俗的科普,过年演变成一种知识,一种纸上的文字和文人的抒情,它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渐稀薄。

而年本质上就是生活,是日常生活的浓缩,是日常生活的精华,是日常生活的辉煌与高光,是典型,是榜样。它不是一天两天的节日,它是意义,是理想,是设计。这年的方向是要贯穿三百六十五天,是要统领一辈子乃至世世代代的。为什么它几千年没变?因为农耕文化太悠久了,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都没变,真所谓天不变,年亦不变。

然而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驶入了信息时代。过去的年是祖先们从他们的生活出发设计的,现在生活变了,我们也应该有适应于我们当下生活的年的过法。聪明的祖先们用年概括了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轮到我们了。可尴尬的是,如今我们拥有了新的生活,可过年的年味却越来越淡了。我们不能只有知识层面的年而没有日常生活的年,我们既要保存传统,也要创造新的文化、新的习俗。我们理应有这样的文化担当。

让我们创造新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