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0之《中国作家》 既大力做好文学事业,又大力做好文化产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程绍武  2021年02月02日08:54

《中国作家》杂志是中国作协所属的唯一一家超大型文学期刊,创刊于1985年,创刊伊始即推出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目前《中国作家》每月有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三版出刊,每期每个版的容量接近40万字,全年总发稿量超过1400万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文字吞吐量最大的文学杂志,是一艘超大文学航空母舰,在文坛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在每个版只有三四个编辑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家级刊物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办刊人时刻要考虑的问题。

秉承弘扬主旋律兼顾多样化的办刊理念,回顾梳理2020年的工作,大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紧扣时代脉搏,抓好主题创作

无论一个作家还是一本文学杂志,都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回应时代关切,书写记录讴歌时代伟业,交出让读者满意的时代答卷。“抗击疫情、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去年的最大的时代主题。《中国作家》首先紧紧围绕抗击疫情,精心组织推出了一批优秀抗疫文学作品。2020年1月28日,是正月初四,大家还在放假中,编辑部就联合人民网面向全社会发起“人民战‘疫’”的抗疫征文活动。积极发掘温暖感人的抗疫故事,反映坚强不屈的抗疫精神,征文共收到社会各界来稿三万多件(篇),编辑们在春节的假期时间,在家看稿编稿,在人民网和《中国作家》的微信公号平台每天不断推出其中的精品佳作,如作家王跃文生平创作的第一首诗《假若我还能活下去》等。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均推出了“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等作品专辑、特辑,生动展现奋斗在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弘扬了抗疫精神,鼓舞了士气。文学版还在去年第十二期推出了国内第一部健康题材的长篇小说——杜卫东的《山河无恙》。纪实版推出的在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抗疫作品也有很多,如李春雷的《金银潭》、李朝全的《一心赴救 无惧生死——同济医院战“疫”纪实》、纪红建的《湖南行动》、刘诗伟 、蔡家园的《生命之证——武汉“封城”抗疫76天全景报告》、王威廉《严重的时刻——记王烁》、普玄的《疫中之家》、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等作品。其中李春雷《金银潭》、刘诗伟、蔡家园的《生命之证——武汉“封城”抗疫76天全景报告》被中央部门点名表扬。影视版也积极跟进,推出了抗疫主题电影、话剧剧本如《对你说》《大爱无疆》《行囊落下的地方》《流行性感冒》《饺子》《惊心门客栈》《抗疫日记》等。其中郝岩创作的电影剧本《对你说》根据大连小伙儿春节期间误入武汉而成为抗疫志愿者的真人真事改编,被列入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项目,已经在拍摄中。

其次,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创作中,《中国作家》推出的脱贫攻坚系列作品也引起相当关注。如文学版第3期刊发沈念的短篇小说《走山》,写驻村干部化解当地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团结带领村民致富;第4期刊发贾兴安的长篇小说《风中的旗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乡党委书记的形象,是一部关于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被《长篇小说选刊》选载;第5期刊发杨遥的长篇小说《大地》,描写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攻坚、艰苦奋斗、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也被《长篇小说选刊》选载。第11期刊发王昆的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讲述了解放军医疗队在涉藏地区进行“医疗扶贫”的感人故事。纪实版专门开设了“中国故事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栏目,在中国作协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部署的25部长篇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中,由《中国作家》负责物色作家、组织联系、跟踪创作进度的有七部,分别是哲夫《爱的礼物》、任林举《出泥淖记》、许晨《山海闽东》、丁燕《岭南万户皆春色》、徐剑《金青稞——西藏精准扶贫纪实》、王松《映山红,又映山红》、吴克敬《耕梦索洛湾》,并全文发表了其中的五部。其中,《爱的礼物》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精准的数字生动反映了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脱贫攻坚全貌。《出泥淖记》在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充分的叙事,一方面再现“泥淖”之深和脱贫之艰,另一方面也突显脱贫攻坚者工作的坚韧与智慧。《山海闽东》以扎实的采访、感人的故事全面深入地追溯描绘福建宁德地区30多年来持续努力和奋发脱贫的情形,作品全面深刻地再现了宁德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带领下,矢志不移、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岭南万户皆春色——广东精准扶贫纪实》反映广东省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与成就,作者深入走访广东省连樟村等多个贫困地区以及当地贫困村民、扶贫书记,以质朴真实的文字记录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贫困村民摘掉“穷帽子”,过上新生活的巨大变化。《金青稞——西藏精准扶贫纪实》作者深入西藏地区连续走访52天,抒写西藏脱贫攻坚的故事,其中不仅有全景式描写,更有“独特的、传奇的、鲜活的,感动的故事”。此外还有陈果《古路之路》、逄春阶、朵拉图《家住黄河滩》等多部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国作家》影视版也专门开设了脱贫攻坚剧作专栏,重点作品有:欧阳黔森创作的电视连续剧《看万山红遍》,剧本讲述了贵州铜仁万山区人民在新时代艰苦奋斗,将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汞都)通过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最终实现历史巨变的故事,该剧已被列入中宣部重点影视扶持项目;电影剧本《亲吻阳光》突出基层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电影剧本《新芙蓉渡》展现“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致富的艰辛历程;电影剧本《一河碧水到湘江》讲述了浏阳河沿线乡镇居民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不忘保护水环境的故事;电影剧本《天下大事》中的乡党委书记用实际行动阐述了“老百姓最小的事也是我们共产党最大的事”。另外,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纪实版提早谋划,特地推出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革命者》、影视版推出王朝柱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取得很好反响。《革命者》先后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和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

二、发挥群体优势,打造刊物特色,集中推出优秀作品专辑专刊

文学版于2020年集中推出三期作品专辑:一是第五期积极挖掘文学新人,集中展示优秀青年作家作品的 “青年作家专号”,推出一批出生于90年前后的青年作家,受到较多关注。二是紧跟时代发展和大众阅读热点,第6期推出“科幻小说专号”,集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科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刊发了韩松、星河、陈楸帆等一批在科幻界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三是与中国残联合作,在下半年增刊中,推出“仁美文学”专刊,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和艺术创造是个十分重要的领域,需要全社会关注,我们共推出了一百多位残疾人作家五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纪实版则专门开设了“时代楷模”专栏,刊发了紫金《那盏灯》(写北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警察)、陆原《你们是我的亲人——浙江省皮防所上柏住院部的故事》、欧阳华《暖巢》(描写河南救助站站长许帅的故事)、蓝茹《赤子之歌》(公安模范张保国)等多部作品。

三、抓住重点作家及重点作品,推出了一批受到文坛关注读者喜爱的精品力作

文学版2020年共有近五十篇(部)次长中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长江文艺好小说》《中篇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等选刊选载,如王方晨《福勇的大河山史》、曹明霞《花开两朵》、徐贵祥的《班务会》、范小青《朝去夕来人海中》、刘庆邦《踏雪之访》、石钟山《金师傅》、塞壬《即使雪落满舱》等。去年适逢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纪实版刘国强《罗布泊新歌》、王华《海雀, 海雀》获奖。在徐迟报告文学奖的八部获奖作品中,《中国作家》纪实版所发古岳《冻土笔记》、李迪《加油站的故事》、王剑冰《生命的重量》入选。

四、充分发挥文学服务功能,让文学走进人民,让作家走进生活,让刊物面向社会,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以多种文学活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020年五月,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国作家》率先组织全国作家采访采风团,远赴贵州遵义,深入脱贫攻坚现场,实地感受、亲眼目睹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仅2020下半年,《中国作家》就先后组织了10余次100多名作家走进贵州遵义、云南昭通、山东东营、陕西黄陵、江苏宜兴、浙江余杭、广西黄姚、云南丽江、江苏泰州,以及内蒙古司法系统等地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创作。这种文艺轻骑兵的形式,用文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效果,作家们也被各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以及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所感动,完成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中国作家》纪实版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好评。同时作家们还为当地作者授课讲学,进行创作指导,大大提高了当地作者的文学创作水平,激发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助推了文化强国的建设。影视版则圆满完成了第一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征集、刊发、评奖和颁奖工作。活动共收到1000多部影视剧本来稿, 2020年11月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共有包括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文艺频道、《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封面新闻、今日头条、抖音等数十家媒体作了宣传报道。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作家综合文化素养,继2019年之后,2020年我们在江苏泰州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作家围棋赛,很多文坛名家参加了比赛,引起广泛关注。这个活动有力地宣传和推广了杂志以及传统文化,经过两届的精心打造,该活动业已成为一个品牌项目。

另外,针对重点优秀作品,开展研讨与文学批评,提高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2020年下半年,《中国作家》针对所发优秀重点作品,先后召开了十余次作品研讨会。如以山东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这一重大民生工程为主题、全景式描写和反映党和政府脱贫攻坚战略给黄河滩区人民带来巨大福祉的逄春阶 、朵拉图的长篇报告文学《家住黄河滩——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实录》研讨会;多方位、多角度真实记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和卓越成就的王敬东、朱向军的长篇报告文学《“华龙”腾飞》研讨会;聚焦脱贫攻坚事业的多样性发展,通过保险业“防贫保”项目在河北、湖北两地的有效推行,并最终获得全国推广、国际青睐、以点带面地展现了我国扶贫减贫工作的胜利成果的丁一鹤 、毛永温的长篇报告文学《防贫保诞生记》研讨会;以乡镇基层干部群众以及驻村工作队为书写对象,通过曲折、复杂的扶贫故事,反映了扶贫干部给农村工作带去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气象,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脱贫攻坚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任林举的长篇报告文学《出泥淖记》研讨会;歌颂人间大爱,书写一群救助者和被救助者血肉相连故事的彭名燕的长篇报告文学《用爱吻你的痛》研讨会,以及哲夫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爱的礼物》、许晨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傅宁军书写电力系统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长篇报告文学《心中的旗帜》、吴君的长篇小说《万福》等多个研讨会。

在文学期刊竞争激烈的当下,《中国作家》作为一家自负盈亏自谋生存的文学杂志,既要建设好党的文艺阵地、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又要做好文化产业,确保杂志社顺利运转。困难和压力面前,我们也充分认识到,这既是风险也是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未来几年,《中国作家》将以内容为王,以优秀作品为核心竞争力,充分挖掘开发优秀作品的各种价值形态,促进优秀作品的声音、影视等形式的转化,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中国作家》将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着力建立有利于党的领导、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的现代文学期刊出版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程绍武,编辑家、评论家、书法家。曾任中国作协《作家通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编辑部主任。现任《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主编“新生代作家小说精品”《被雨淋湿的河》《成长如蜕》《是谁在深夜说话》三卷,著有评论《既暖味又温存》《制作时代的制作之书》《日常生活的炼金术》等。编发的作品如《年前年后》《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师兄的透镜》《吉祥如意》《大老郑的女人》、《伴宴》等中短篇小说均荣获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