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下童诗、儿歌的创作与传播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21年01月04日15:07
关键词:童诗 儿歌

12月26日上午,“当下童诗、儿歌创作与传播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举办。

研讨会现场

12月26日上午,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办,中国诗歌网承办的“当下童诗、儿歌创作与传播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举办。

为促进诗歌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儿童诗和现代儿歌创作队伍,中国诗歌网自2020年2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全国范围开展原创童诗和现代儿歌征集,共收到来稿近7000份,反响热烈。此次会议正是聚焦当下童诗创作现状,并就童诗的传播和教育机制展开研讨。《诗刊》主编李少君,《诗探索》主编、诗歌理论家吴思敬,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西渡,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树才,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秘书长纳杨,《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以及敬文东、蓝蓝、周群、邰筐、马淑琴、徐南鹏、王士强、李壮、聂权、蒋海燕、孤城、祝雪侠、符力、罗曼等诗人、学者、一线教师、刊物编辑与会研讨。会议由《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主持。

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为研讨会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谈到,儿童诗歌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更是世人皆知的诗教真理。平心而论,今天的儿童诗歌教育更多是结合应试教育的古诗词背诵,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当下现代儿童诗和现代儿歌的关注。此次中国诗歌网征集到海内外近七千件儿童诗和现代儿歌的作品,可见儿童诗创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亟需相应的教育工作者、诗人、评论家以及翻译家、出版人关注和深入研究。期待着此次研讨会能够成为长效的工作,至少每年举办一次,邀请各界的朋友不断参与到现代儿童诗和儿歌的研究、教育、传播、出版以及译介过程中。

李少君表示,要为中国诗歌寻找童心,童心就是诗歌的初心。在传统诗学里,“童心说”、赤子之心一直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儿童有敏感的天性,最容易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情感之美,对万事万物永远怀着新鲜感,这种敏感和想象力是我们写诗的人最应当保持的。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从诗歌开始,诗歌里保存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在孔子看来,以诗的形式来教化儿童是最适宜的,我们应当将诗教传统弘扬下去。举办此次童诗研讨会,对于推动童诗发展和弘扬诗教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

好的童诗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吴思敬提出,童诗要把诗性放在第一位,有诗人独特的发现和想象力,发出诗人自己的声音。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写给儿童,就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有童心、童趣、童真,从儿童视角出发,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有游戏精神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成年诗人要想写出好的儿童诗,须葆有一颗童心,这不仅是对儿童作家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作家,特别是诗人的要求。诗歌教育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诗的种子,有助于整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培养。

针对童诗的传播与教育机制,罗振亚发现,当前诗歌教育存在用传统诗歌的理论机制来评价新诗的尴尬局面。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典文本太少,没有权威的选本,也在于错误的诗歌观念——对于诗歌文体的偏见,认为现代诗“小儿科”,不需要诠释。他建议,童诗教育要建立一套独立完善的内容体系规范,完善儿童诗的选本文化,多向度地拓展新诗教育与传播的渠道。

树才从2014年开始教孩子们写诗,多数为不超过10岁的孩子。“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么小的孩子会不会写诗,但几年下来,我发现5岁、6岁的孩子虽然自己不会直接写,却可以‘说’出诗来,爸爸妈妈们帮他们记录。我还发现,孩子和诗的关系是灵感在孩子自己身上自由发展,当他感觉到一种审美冲动的时候,他让心里的感觉脱口而出,一首诗就有了。这些年来,看上去是我教孩子们,其实是孩子们的童心启发了我。”

在研讨中,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孩子们写诗过于关注诗的意义,对意义的表达往往压倒了对诗意的捕捉,究其根源在于辅导老师,应当注意避免诗歌教育功利化,避免与竞赛获奖、升学考试挂钩,诗歌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灵自由的保护,目前诗歌教育中,对老师的培训和拓展资源远远不够,做阅读推广的老师,对孩子写诗、爱诗,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未来需要思考怎么样让孩子们真正从诗歌中感受到美、生命、找到自我,输出自己鲜活的生命。儿童活泼自由的天性、可贵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其中有多少艺术的独创性,需要时间来检验,也要警惕其中家长老师越俎代庖的修改、炒作。大家还谈到,语文教育对诗歌、诗意、诗性的单一标准化的答案把诗的可能性压得很小,需要大力改进。(图、文: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