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时代之痛 捕捉人性之暖 2020欧华笔会文学对话之“方丽娜小说研讨”
2020年12月22日,欧洲华文笔会举办了今年的第三场文学对话:“方丽娜小说研讨——兼谈欧华文学的精神向度和技巧自觉”。文学对话历时3个多小时,56位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及大陆的作家、评论家、学者们,在笔会会员孙宽的主持下齐聚云端,就方丽娜小说的立意、主题、欧洲元素以及人物的灵魂碰撞,进行在线研讨,火花四溅,异彩纷呈。
对话从方丽娜的创作自述开始,以“散文到小说的转身”、“小说世界的致命诱惑”、“个体经验与人生感悟的释放”、“如何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小说”和“小说是语言搭建的技术活”五个层面,讲述自己的写作历程和心得。自2010年创作小说以来,方丽娜在《北京文学》《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天津文学》《作品》等刊物发表作品近百万字,部分转载于《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等。作为鲁院吸收的第一位海外学子,方丽娜经过艰苦努力,创作出一系列富有品质的中短篇小说,如:《花粉》《处女的冬季》《不戴戒指的女人》《斯特拉斯堡之恋》等,尤其小说代表作“蝴蝶三部曲”即《蝴蝶飞过的村庄》《夜蝴蝶》《蝴蝶坊》分别刊于《十月》《人民文学》和《作品》上,其犀利的笔触指向不同国度与不同境遇之下女性的生存困境、情感困惑,以及人性的走向和裂变。
方丽娜说:小说的复杂源于人性的复杂,小说的迷人源于情感的迷人。创作过程中我常常觉得自己面对三个世界:母国、现居国以及想象中的灵魂王国。这三个世界的落差、冲撞与纠结,构成写作中的强大驱动力。根深蒂固的中国经验和民族情怀,让我带着东方人的目光和传统的审美参照,而生活在欧洲的现实,又将西方思维和人文精神融入作品中。写作的过程,是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也是超越自我、超越民族与地域的局限,完成灵魂自省和升华的心灵之旅。
接下来,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家、郑州大学樊洛平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从“创作反响与学界关注”、“创作格局与文学气象”和“方丽娜创作的文学启示”几方面评述了方丽娜近年的小说创作成果。樊教授说:方丽娜把乡愁化作了写作的强大内驱力,并且在走出乡愁之后拥有跨文化的融合能力;小说中“蝴蝶”的意象既是诗意浪漫的,也是哲学多变的;小说的结尾都具有方丽娜式的经典橙红暖色调,这是一种文化的自信,是北方厚土和中原文化以及欧洲元素在作家身上融汇贯通之后,放射出的生命光彩。
文学对话的第三部分是“圆桌对谈”,由《欧华文学》主编安静主导。她说,近年来,一批优秀的欧华小说脱颖而出,表现出浓郁的欧洲特色,呈现出与中国大陆、港澳台、东南亚、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华文文学迥然不同的气质,这标志着欧华小说进入成熟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方丽娜作品的研讨,我们将进一步思考,面对世界性的参照语境,处于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欧华写作,如何走进西方文化的深层地带?
首位圆桌嘉宾是比利时华裔作家谢凌洁。她提出了“他者”概念,作为移民,我们都处在“他者”的世界,从地理来说,我们是移民,从个体自我意识来说,每个人都是自我之外的“他者”,而“他者”也是“地狱与天堂的构建者”。谢凌洁评价方丽娜小说的文字干净,空间架构十分蒙太奇,最重要的是作为移民作家也是“灵魂的流浪者”,方丽娜用语言建造了自己的国度。安静点评道:卡夫卡说,小说是探讨一种存在的可能,现代人的宿命就是成为异乡人,那么作为欧华作家,我们在这个“天堂和地狱”之间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呢?
圆桌对谈的第二位嘉宾黄雨欣说:同样是以文化冲撞为题材,为何方丽娜笔下的跨国婚恋就能独树一帜呢?方丽娜不管写什么时期和地点所发生的故事,都不忘她当下的立足点,都会把欧洲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或者用此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撑起她的故事,找到所生活的欧洲国度和故乡的平衡点,具有区域性的同时也有普世性。
第三位圆桌嘉宾海娆是德国华语作家,她以小说家的独特眼光和角度剖析了方丽娜的作品。海娆说:方丽娜的小说立意高远,她把小人物的命运放进全球背景之下,使小人物在时代的裹挟下随波逐流,引起强烈共鸣。其次,“蝴蝶”是方丽娜小说的独特符号,蝴蝶所代表的华丽轻盈富有诗意,正好符合作者对文学的追求;尤其是,方丽娜的小说语言具有散文的华美,动词的使用精准且富于陌生化手法。最后海娆指出,方丽娜小说题材中西合璧,巧妙地把中国故事与西方世界融合在一切。
主持人安静通过介绍方丽娜小说中的诗意请出下一位圆桌嘉宾洪瑜沁。洪瑜沁是瑞士华裔诗人,她关于诗与小说二者共有的语言陌生化效果及戏剧性的观点,打开了文友们赏析的新思路。洪瑜沁评价,方丽娜小说中语言的陌生化手法脱离了平庸表达;其小说中的戏剧性,艺术地塑造了许多立体多维的海外华人的经典形象;她的小说既有传统的东方含蓄,借助戏剧化手法巧妙而隐晦地表达,同时又具备西方写作中常见的细腻而深度的心理描写。方丽娜通过戏剧化手法达到了在设置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上“显”与“隐”的自如切换。
圆桌对谈的最后一位嘉宾王红旗教授,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她的演讲使文学对话进入高潮。她以“蝴蝶意象”与“故土”文化的根源性探究,以及从“蝴蝶三部曲”谈海外女性写作的“突破性超越”等方面论述了华文女性写作如何超越“自我”与“他者”文化等问题,方丽娜的一系列小说带着“全球人”视野,通过对海外与母国社会底层的女性生存困境的洞察,挖掘出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等问题,通过个体生命深处意识流变的惊心动魄、沉浮博弈,表现出一个觉醒者对人类性别与家国苦难的大悲悯。“蝴蝶三部曲”赋予“蝴蝶意象”女性追求爱与美的灵魂与超越意识、统领其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气象。这不仅寄托了作家对自我生命价值的精神诉求,也蕴含其创作情感与性灵的审美情旨。在作家冷峻的批判意识底层,深藏一种超越性别、种族与家国的人类关怀。正是这种批判与关怀的创作理念、“不能把握住风”的飘忽莫测的特性,化生为其思想飞翔的翅膀,在多元异质文化之上翩跹起舞,沟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延伸出跨国界与文化的叙事时空,标志着方丽娜小说创作别树一帜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最后,王教授祝文友们在中西文化融汇新变过程中,构建一个人类精神共存、人性真善美慧、平等和谐的文学世界。
告别2020,致敬2021!岁末年初的这场文学对话,因多位具有代表性的欧华作家的集体亮相而展示了欧华文学阵容的整体实力,其作品鲜明的区域性、普世性及时代性,意味着欧华作家已走出乡愁的简单宣泄,脱离了早期打拼离散等纪实故事、个人旅欧经验的原始书写而上升到具有高度技巧自觉的虚构性纯文学的境界。欧华作家在此次研讨会上所展示的理论素养,体现了他们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总结概括文学创作规律的专业学术能力;欧华作家在小说、诗歌、 散文、翻译、文学评论等领域的全面开花,则昭示着欧华文学高地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