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
作者:欧阳友权
定价:139.00元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字数:301千字
页数:469
装帧:精装
开本:710毫米x1000毫米 1/16
ISBN:978-7-5203-4161-5
内容简介
这是我国第一部网络文学批评史,内容包括上下两篇共10章。上篇探讨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呈现,含新媒介与网络文学批评的演进、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阵容、网络文学批评的成果检视、网络文学批评的文本形态、网络文学批评热点回眸等5章;下篇辨析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历史嬗变,含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创生、网络文学批评功能的变迁、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衍变、网络文学批评的影响力辨析等。
作者秉持“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的基本理念,力图从云蒸霞蔚的网络文学历史进程中仔细寻觅理论批评的声音,从丰沛的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里,聚拢起令人瞩目的学术资源和观念存量,深入剖析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理论建构的必要与可能;然后以网络为点,以文学为径,以批评为纬,在“史”的半径与“论”的学术疏瀹中,对渊源有自的网络文学批评历史做了细针密线的学术考察,意在让批评的锋芒在历史的回望中,探析赛博空间的文学丰盈与无限可能。
作者简介
欧阳友权,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被聘安徽大学文学院大师讲席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会评专家,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网络文学论纲》《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等著作22部,主编《网络文学教授论丛》等理论丛书6套,为《中国网络文学年鉴》《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文化品牌蓝皮书)主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连续四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
目录
导论: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性表达
一、网络文学批评入史的必要与可能
二、网络文学批评的史与论
上篇:网络文学批评的史实呈现
第一章 新媒介与网络文学批评的演进
一、网络文学与互联网批评的诞生
二、自媒体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传统媒体中的网络文学批评
第二章 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阵容
一、文学网民的自由发声
二、面向大众的传媒批评
三、学院派的理论建树
第三章 网络文学批评的成果检视
一、网络文学批评的代表性成果
二、网络批评成果观点举隅
第四章 网络文学批评的文本形态
一、网络批评文本的存在方式
二、非范式的文本构成
三、自由书写的修辞术
第五章 网络文学批评热点回眸
一、点击网络批评热点
二、网络批评热的“冷”思考
下篇: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历史嬗变
第六章 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
一、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通变观
二、网络批评观念转型的语境与范畴
三、网络批评观念的转型与传承
第七章 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创生
一、网络批评尺度的多维性
二、网络批评标准建构的必要与可能
三、网络文学需要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第八章 网络文学批评功能的变迁
一、在颠覆中分享话语权
二、网络批评的后现代表征
三、文学批评功能的变与不变
第九章 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衍变
一、发轫期:多元批评主体的区隔共存
二、崛起期:批评主体阵营的分立与博弈
三、发展期:多元主体交汇与网络批评的伦理规制
第十章 网络文学批评影响力辨析
一、网络批评的影响力结构
二、网络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三、文学经典在网络时代的命运
结语:网络文学批评史的三个追问
一、如何处理历史距离与学术积累造成的资源掣肘
二、怎样规避多元创作下“批评定制”的述史风险
三、何以面对元典传承与观念新变形成的批评语境选择
后记
作者后记
中国社科院张江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文学批评史”,其中有一个子课题为“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希望我能承担这一研究任务。那是2015年6月份的事,那时,我主持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刚刚结项,卸下一个重担,本该有一段学术休憩“喘息期”,但手头另有主持的教育部项目、省级课题和基地委托项目都还在进行中,心中并不轻松。更为重要的是,我知道这个论题可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批评史,这一串关键词所涉及的全都是文学新现象、新命题,做起来难度很大,心中没底,感到自己可能难以担此大任,当时没敢轻易应允。后来几经沟通,我还是战战兢兢接受了这个富于挑战性的课题,当时的想法是,我已经做过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史、编年史、数据库、五年普查、词典、成果集成、诗学、概论、论纲、学理形态,以及《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网络文学评论100》和几部专题文集等,如果再做一次批评史,不仅可以对自己挑战一把,也会让已有的网络文学研究更加丰富和完备。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可一旦进入状态,实际写作中碰到的困难仍然超出我的预料。原因很简单: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尚且存在争议,网络文学批评能否成为“批评”更是见仁见智,此时去为一个诞生不足20年的文学现象写出一部“批评史”,不仅会有“超前置喙”之嫌,还难免给自己设下“凌空蹈虚”的理论陷阱,即如本书结语所提出的:当网络文学还只是“小荷初露”时便试图撰写它的批评史,该如何处理历史距离与学术积累造成的资源掣肘?怎样规避多元创作下“批评定制”的述史风险?何以面对元典传承与观念新变形成的批评语境选择?
应该说,一年多来的努力都是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可能答案不尽理想,但于我而言,为之付出的辛劳却是真真切切的。网络文学的初创性、不确定性与可成长性,使它的批评历史呈现短暂,成果积累有限,评价标准和批评观念构建也只能算是跬步之功,因而,这部网络文学批评史的识见不深、学理不周乃至错讹疏漏之处定然不少,期待读者不吝指罅,如果能为翻阅它的读者和后续的网络文学研究者提供一点史实抑或史识的价值,对我就算是卑微者的财富、求索者的补偿而得以于心宽慰了。
感谢张江先生给了我这次学术探险的机会和对本论题的逻辑构架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本套丛书作者如王宁、高建平、张政文、王杰、王尧、程光炜、傅瑾、周瓒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等诸位同仁在本书大纲讨论中给予的直接帮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郭晓鸿女士、王茵女士为书稿的完成和付梓做了许多工作,还要感谢汪代明、禹建湘、曾繁亭、纪海龙等网络文学研究同行和我的博士生贺予飞、邓祯,硕士生吴英文、程海威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的多方面的协助。涉足网络文学研究多年,又一部书稿脱手,可心中的忐忑却是多于喜悦,我想,除了对学术的敬畏和持论的自省外,是否也隐含着自己对这一领域还有更多的期待呢?
谨此为记。
欧阳友权
2016年深秋于长沙岳麓山下